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田起义之始 ,太平军武器极为落后 ,主要为刀、矛等冷兵器 ,并杂以农具和少量的旧式火器。胜利进军武汉、南京途中 ,太平军缴获清军装备甚多 ,武器得到较大改善。定都天京后 ,太平军通过购买、缴获及设厂制造等办法 ,开始采用西方近代化武器。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太平军的战斗力得到很大提高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2.
军事对比:中日甲午陆战清军败因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日两国各自命运的划时代重大事件。清军的失败,至今仍令人深思。其中,军事的失败是关键。以往研究此问题多从清军单方面入手,缺少中日双方对比研究。笔者拟就双方战略战术、军事力量对比,探讨清军陆战失败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3.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本世纪初清朝政府实行“新政”,经过60多年时间,在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互作用之下,中国陆军逐步变革为近代化的陆军。本文试图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加以叙述评论,并总结其规律和特点,以就教于学术界。一、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陆军当英军打开中国大门时,清王朝已建立200年,期间未进行过大的战争,承平日久,军备废弛。80万兵力的中国陆军,是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正规军,远较英国兵力为大。但清军的组织编制和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都很落后。八旗兵养尊处优,蜕化为寄生的贵族,基本丧失战斗能力;…  相似文献   

4.
董福祥起家与同治年西北政治形势霍维洮清末人物中,董福祥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一生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扮演过多重角色:他以一个普通的农民,统帅号称数十万之多的流民队伍转战甘陕,继而转身投入清军,并成为清军方面大员,一时为清廷最高统治者所倚重,令...  相似文献   

5.
武器装备采购是国家军事部门的一种经济行为。由于它消耗了大量的稀缺经济资源,因此武器装备采购受经济学供求理论的制约。应用经济学供求理论,分析武器装备采购的供求关系,可以从理论的角度指导武器装备采购行为的实践,实现提高军事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建芙 《理论界》2004,(6):339-340
从1644年清政权中心由沈阳移至北京定都,到1645年攻下南京,清军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统一了长江以北地区,从1645年攻下江阴,到1663年(康熙二年),清军攻破荆襄十三家的最后据点茅麓山(湖北兴山县)为止,清军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统一了长江以南地区,进而确立了对中华大地近三百年的统治。清军为什么能顺利统一长江以北地区却不能顺利统一长江以南地区呢?这除了与南明政府在  相似文献   

7.
一经过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江苏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沉重的战争创伤,使清初江苏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城镇毁废,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清军的野蛮屠杀,首先导致江苏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众所周知,毋需赘言;而清军在别处的屠杀,也令人发指.清军破苏州,"六门闭,留于城者死无算,道路践死者相枕藉",由盘门屠至饮马桥".昆山因县令率民守城,抗不相下,清军"发兵往屠,城中多被杀戮".江阴人民坚守八十一日,清军破城后,"收获逃亡者,尽杀乃止,……江邑之死者且不可胜数矣";不仅"屠遍城中,并及城外三、四十里俱尽".清军至  相似文献   

8.
关于1683年清军是“攻入”还是“进入”台湾?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包括历史常识书)有多种说法。如: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初级中学课本是,“一六八三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职工业余中等学校初中课本《历史常识》则为,“一六八三年,清军攻入台湾,第二  相似文献   

9.
石沧金 《西域研究》2006,1(2):34-38
阿古柏政权败亡时期,英国为了维护在南疆的既得权益,同清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旨在调停的活动。阿古柏入侵最终被扫平,英国的调停活动失败。清军西征阿古柏时,俄国虽也曾给予清军一定的支持,但为了维护自己在南疆的利益,仍与阿古柏勾结,企图乘机割占阿古柏非法占领的新疆南部地区,清军驱逐阿古柏最终粉碎了俄国的企图。  相似文献   

10.
武昌起义后,由廕昌率领的清军前哨部队于十月十四日开到距汉口二十里的刘家庙。十月十五日,萨镇冰又率军舰抵江心,企图水陆夹击革命军。十月十八日,清军中的豫军和张彪残兵五千人  相似文献   

11.
清军收复新疆时,吉江副都统吉尔洪额与帮办军务大臣金顺互控。左宗棠作为清军统帅,经过调阅案件、实际访查,推翻了吉尔洪额对金顺的指控,并从大局出发,亦对金顺指证吉尔洪额的罪行进行了详细分辨,从而稳定了军心,保证了西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中清军消极防御,战斗精神低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造成清军战斗精神低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狭隘需要,也是官场腐败的直接后果;既是赏罚不明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长期疏于训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1878年,清军将领李扬才反叛入越作乱,越南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中国政府求援。清军在越南官军及黑旗军的协助下,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动乱平息下去。但是,这场发生在距法国几千公里外的事件,却成了法国政府扩大侵犯越南北圻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兵制史的角度看,它是晚清兵制发生第二次大转变的枢纽。本文仅就有关甲午清军兵制的三个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正。一、甲午战争暴露了清军兵制与近代战争的尖锐矛盾兵制是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直接导致兵制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战争的发展。当技术上的进步被用于军事目的之后,必然会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军队组织的变化。因此,兵制必须与战争的发展相适应。当一种兵制已不适应战争需要的时候,它就会被…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昭勋公图赖是满洲瓜尔佳氏之重要人物,其所作所为值得清史、满族史学者深入研究。文章主要以清军入关为分界点,通过对图赖征战生涯、图赖性格及贡献等方面的论述,进而阐明图赖一生的行踪轨迹。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居留澳门,明政府就加强了对澳门的管辖,对澳实施全面主权,葡萄牙人也表现得较为恭顺。清军人关后,葡萄牙人面临着同新的中国统治者交往,在此过程中又出现新的特点和态势。中国统治者也对葡萄牙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倾向。本文将重点考察清军人关至鸦片战争前的196年中,清政府对澳葡政策的发展沿革、特点及对澳门发展的影响。一、清政府对澳葡政策的演变过程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近二百年时间里,清政府对葡萄牙人的政策及葡萄牙人对清政府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时代特色和不同的形势发展,呈现…  相似文献   

17.
康熙平定三落之乱,为以后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物质上提供了充分的准备,随之出现的康乾盛世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所以我们就三藩之乱的首脑吴三挂起兵反清作一个述评,或许对拓宽清史研究领域有抛砖引玉之作用。投靠清廷残酷镇压抗清力量清初诗人吴梅村写的(园园曲)中“痛哭六军仅绸素,冲冠一怒为红颜”O的词句是鞭挞明;日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吴三桂的憎恨。从顺治元年吴三桂引清军人关并投降了清廷,吴三桂便成为了清军征服广大中原地区的走卒和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及南明政权的刽…  相似文献   

18.
国有外贸企业资本经营探析许经勇徐清军袁向阳一、国有外贸企业实行资本经营的必要性1、外贸企业多元化格局呼唤资本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在进行了一些局部改革的基础上,1988年在外贸企业中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下放地方;1991年通过调整...  相似文献   

19.
由林风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统率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于1853年5月出师北征,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由江苏经安徽、河南、山西,再入河南经武安进入直隶境内,於9月29日攻克清军驻守的军事重镇临洺关。自太平军攻克临洺关,至1855年3月7日清军攻陷连镇,长达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太平军一直是在直隶对清军作战的。太平天国北伐军长躯直入,深入畿辅之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为阻止北伐军的进攻,清政府不得不调兵遣将,拚死抵抗。咸丰帝一方面命皇叔惠亲王绵愉统重兵驻  相似文献   

20.
洋务派的国防意识和清军近代化赵葆惠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谋求富国强兵的种种主张,形成了一股近代化改革开放思潮。这股思潮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冲开了闭关锁国和传统思想的藩篱,倡导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和开放,揭开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