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郑正平 《学术界》2007,(6):77-81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早期偏重于表现其理性反思、追逐理想与启蒙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意识的挤压,则表现出了向庸俗生活的妥协和回归,以及孤独与坚守信念的分化;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与欲望舞蹈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其揭示出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已迥异于前期的无奈的妥协与孤独的困守,表现出了令人警醒的道德张力.  相似文献   

2.
韩酉山 《江淮论坛》2003,(3):123-127
王安石的石牛洞题诗,过去极少引起研究者注意.本文以为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在探索过程中苦闷、彷徨的孤独者自我形象.舒州三年,王安石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形成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他与舒州结下深厚的情缘.但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走出"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的阴影.  相似文献   

3.
在苏轼的诗歌中,"孤独"是一个经常闪现的主题,而在对"孤独"的书写中,诗人也倾向于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孤独者"。一方面,在对传统"独游"主题的受容和改造下,通过对"孤旅人"这层身份的自我体认,诗人企图借助宿命论来消解一生谪宦生涯中那种身为独游者的悲哀,但士大夫的强烈自觉又使他于独游之时不停地向世俗回望,特别是当"独游"与佛寺、道观等世外之境相接时;另一方面,通过对外界孤独以及孤绝之物的凝视和美化,借助儒家诗教中的比兴和言志传统,诗人完成了对"孤独"那种移情式的参与和拥抱,并在这种参与和拥抱中实现了其作为"孤赏者"对自我孤独的审视与接纳。  相似文献   

4.
“我”既不是S城人或寒石山村民一般的庸众,也不是魏连殳那样的“古怪”与“异类”。魏连殳对二人关系的认知——“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是符合事实的判断。二人虽然交往认识,但精神个性迥然有别,不宜视为同一类型的人物。对《孤独者》的文本细读再次呈现了鲁迅作为精通人性心理的文学大师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6.
论鲁迅《野草》的现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是鲁迅解剖自我的产物,在其中鲁迅对许多人生和生命问题进行了盘诘和拷问,所展现的是鲁迅心灵世界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是鲁迅精神危机的象征性揭示。所有这一切,均源自于鲁迅对现实的重新考察,是在一种强烈的现实性精神的驱动之下进行的。揭示这一现实性精神的具体面貌和内涵,对于把握《野草》的基本趋向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野草》的现实性却存在着诸多误解。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的生命哲学之诗.通过<野草>的创作,鲁迅探求和追寻着生命的言说.这种"反抗绝望"的生命言说,既是鲁迅个人生活和经验的产物,也是鲁迅在孤独乃至绝望的境遇中,对自我心智的一场考验,是鲁迅在彷徨中求索,在孤独中反抗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革命党形象。这三个革命党形象出现在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和精神状况,成为鲁迅探讨民国理想失落和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9.
王雨海 《江汉论坛》2004,2(3):102-105
鲁迅的<过客>与歌德的<流浪人>都是一部诗剧,它们在情景构思与主题表达上存在着相似性通过戏剧场景的设置,揭示了追求者孤独的必然性;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表现了追求者孤独的意义.由于两位作家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鲁迅更多地流露出悲凉的格调,歌德则在荒凉的背景上涂抹了一层恬淡的色彩.总之,他们在作品的整体氛围中孕育出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命题孤独与追求者形影不离.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20世纪中国知识界最具深刻性、复杂性的一个代表,鲁迅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关。同样,作为一个不断被阐释与塑造的文化符码,"鲁迅形象"是在五四时期被建构和生成的。从20世纪中国的视角来考察"鲁迅形象"的生成、选择、想象、利用及发挥,超越了简单的鲁迅"形象学"的体系,能将"鲁迅本体"与"鲁迅映像"有机关联,从而呈现百年中国文化思想的转型轨迹。这种研究体现了以"个案研究"来反映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孤寂与绝望的美学蕴藉,是生命个体独立桀骜的不屈品格,是号召千千万战士砥砺坚强的人格意志为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奋勇抗争。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能是受其崇尚女性美的影响,读者往往更多关注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意无意地忽视男性形象.当我们按照性别关系划分后来探析女性和男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作家塑造他们的意图时便会发现,川端康成小说中男性形象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女性形象的陪衬、配角抑或道具,更是表现女性美的重要手段;他们具有惆怅的心境、充溢的空虚和孤独,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天竺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唐代诗人对异族形象的记录、想象、执著、理想化等痕迹,存留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文学事实。对天竺僧形象塑造所体现的,正是唐代诗人对印度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而自信的文化心态。这种他者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源自于本土文化与异族文化遭遇中文化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 对《过客》的研究历来分歧较多。“过客精神”固然体现着鲁迅所一向倡导的韧性战斗的内质,但我认为,《过客》最深刻的意蕴表现在:透过对自我心态的层层剥离和展示,传达出鲁迅密切胶结着历史与现实的沉厚的人生体验和全部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形象从1937年后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缺席的在场"状态。其形象塑造跟"五四中国"和"1930民国"时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鲁迅不能挥笔反驳或者即时呼应了。这种情形下,"鲁迅"纯粹地变成了一种精神文化现象。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关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哲学论述有两个,一个是"自我的对象化",另一个是"对象的自我化"。"鲁迅研究"其实也是这两种途径:一种是"自我的鲁迅化",另一种是"鲁迅的自我化"。这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孤独的先觉者,所不同的是鲁迅孤独的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而陀氏孤独的内涵则具有浓重的人性批判的色彩.他们在与孤独情境反抗时,鲁迅走的是立人救国的启蒙主义理想之路,陀氏走的是拯救灵魂的宗教之路.  相似文献   

17.
鲁迅形象的传播与塑造,即鲁迅形象的接受,是鲁迅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鲁迅形象一直在被塑造着,不同接受者心中有不同的鲁迅形象,这与真实的鲁迅相关又不完全相关。鲁迅形象的塑造与接受也与时代变迁有密切联系,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着鲁迅形象塑造的方式和效能,不同的时代背景,鲁迅形象的传播和接受呈现不同的样貌。总的看来,鲁迅形象的接受有两个基本的走向,即"神化鲁迅"和"人化鲁迅"。  相似文献   

18.
邓姿 《船山学刊》2004,(2):152-155
作为人类基本处境之一的"孤独",从来就不乏探讨者、追问者,尤其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人生价值观的大量引进,中国文人表现出对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特别关注,孤独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得到大量表现,还几乎成为一种主题景观.鲁迅、郁达夫、穆时英、戴望舒、穆旦,一个个名家高手笔端铺展的尽是寂寞意绪、孤独情怀.孤独在他们那里,或作为生存力量之明证,或凝聚作家对生命状态的沉思,或铺设皈依之必由路径.在抗战的枪声炮影中走上文坛的路翎,也不遗余力地对之进行了持续真诚关注和全程深度表达.孤独成为他小说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时时处处萦绕在作家创造的空间,这是路翎对普遍生态的某种感悟、发现与描述,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许多作家那里,剥离出个体生存的孤独与荒谬便是目标所在,类似于加谬与萨特,以无奈的西绪弗斯神话及"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①的痛语归于深刻的虚无,路翎则从某种意义上仿效了真诚的帕斯卡尔,"一边哭泣一边追求"②,竭尽己力,为孤独探由,为人类问路.  相似文献   

19.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绝望是鲁迅与世界的一种情感联结,把这种情感联结提炼为哲学,得到的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生命哲学。在这种哲学视野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彷徨无助的鲁迅。鲁迅的这种绝望哲学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联系起西方哲学来看,鲁迅不乏同路人,绝望哲学恰恰彰显了鲁迅世界级思想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