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武王死后的最初几年中,西周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二王并存。一是武王的长子诵继承父位,是为成(?);一是武王弟周公旦“践阼”友兄,执政称王。这种局面从武王死后一直延续到周公归政成王,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确立为止。因此,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周初的各种社会现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对这一局面的产生所反映出的周初两种不同的王位继承思想和以周公归政成王为标志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的斗争过程作一尝试性的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有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殷周革命后,周初统治者面对诸如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源自于对殷商革命正义性的反思和杜绝“武王第二”的出现,提出了德治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人文道德精神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殷周革命后,周初统治者面对诸如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源自于对殷商革命正义性的反思和杜绝"武王第二"的出现,提出了德治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人文道德精神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语&#183;周语下》伶州鸠语中的天象资料辨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富祥 《东方论坛》2005,(3):40-44,57
<国语·周语下>所记伶州鸠语中的天象资料是晚出的伪史料,大率出于后世兵家言,并非周初原始观测的记录.夏商周断代工程误用为推求武王克商年的重要依据,所得结果亦不可从.  相似文献   

5.
周初《大武》乐章用诗三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初《大武》乐章用诗三首考李山申少峰周初《大武》乐章,乐虽有“六成”,其用诗却并非六首;《大武》之乐,诗只有三首。有关《大武》乐章的记载,见于《左传》、《荀子》及《吕氏春秋》等典籍。《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庄王之语曰: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  相似文献   

6.
周礼作为西周制度化的理论成果,应与周初统治者化解现实危机,解决社会矛盾,建构宗教政治认同的执政实践有关。西周立国之初,由于武王杀伐过度,引发了殷遗民的对立与反叛,酿成了内外交困的“大艰”政治危机,使“作新民”成为周初最大的政治。周公营洛邑以移顽民、迁九鼎以祀上帝、称殷礼以升文王,成功建构了殷遗民对周王朝的宗教政治认同,周礼的宗教基础、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在这个进程中得以形成。周礼虽然也因循了不少殷礼的礼仪形式和准则规则,但本质而言,周初政治实践才是周礼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7.
朱绍侯 《南都学坛》2007,27(3):24-28
周公、召公在武王灭商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即位,周公践阼,行政当国,召公任太保,为周公的助手。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东征平叛”、“创建成周”、“教导成康艰苦创业”,为周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促成了“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兴盛局面。实际上所谓“成康之治”,就是孔子所赞颂的“周召之治”、“周召之业”和“周召之迹”。  相似文献   

8.
楚国灭亡探因○向一尊楚从商未周初,鬻熊“为文王师”,熊绎事(周)成王起,“居国南乡”,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到熊渠时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占有“江上楚蛮之地”。降及春秋,熊通“乃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楚文王迁都于郢(江陵),“楚人都郢而强”...  相似文献   

9.
“不显亦不宾灭”是《史记·周本纪》中的关键文句,对理解西周武王时期的活动至关重要,但文本正写尚有争议,已有解释也不够完善.与《逸周书》及《随巢子》对校,此句应正写为“不顾亦不宾灭”,其含义为武王认为商既没有充分照顾先代遗留的旧势力,又没有及时伐灭他们,所以一直到周初都还留有隐患.依此解,《周本纪》后文“志我共恶贬从殷王受”与“存亡国宜”两处长期存在争议的文句也可以相应读通.由此可知,周武王立国之初即深知旧族问题是政治隐患,除了安抚之外,也考虑过威服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金縢》提供了研究传世本《金縢》的新文本,清华简《系年》所载周初史事对《金縢》的研究也至关重要。这些新材料澄清了周初重要史事的基本脉络。周公所言"我之弗辟"指诛杀武庚,而非三监;周公遗《鸱鸮》诗于成王未获谅解是因为周公对摄政之事只字未提;最终使成王释疑的是周公以身代武王死一事的公布;成王与周公二人最终和解,进而开创出周人的基业。  相似文献   

11.
临汾庞杜墓地出土的息父乙册簋,器型与纹饰都很特殊,与宝鸡地区同时期器物相似,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结合商代息国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定息国在武王灭商前已经归周,并迁至宝鸡一带,息国贵族在周王朝任"作册"职官。由于颇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息族人铸造出了这件别具一格的方簋。周初,周人为了政治需要分迁息族于汾河下游,以助晋国藩屏周室。  相似文献   

12.
《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分,古文尚书是晋人的伪作,今文尚书除尧典、皋陶谟、后世的作品外,其他诸篇均比较可靠。禹贡、洪范、吕刑等篇是研究殷代和周初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本文试图根据《尚书》来探索周公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杰出的政治家,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周王朝  相似文献   

13.
文献材料中关于周初“大封建”的主要记事,见于《左传》定公四年。为了研究的方便,兹节录部分原文如下:“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  相似文献   

14.
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史墙盘铭”有这样一段话: 于武王既殷,微史烈祖乃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寓,于周俾处。与其同时出土的一件“(疒兴)钟铭”也有一段相似的文辞: 于武王既殷,微生烈祖〔乃〕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寓,以五十颂处。两段铭文基本相同,只是盘铭的“于周俾处”在钟铭里被改成了“以五十颂处”。虽然是一句之差,但其中的奥妙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清华简《系年》载周初成王、周公封康叔为侯。建国于卫,称康叔为"卫叔"事,谓《系年》运用"据后叙之"的"史家笔法",虽可被视为定论,但仍有可讨论余地。综合各家观点,本文认为:康叔在武王时曾"受封采地于康",因此被称为"康叔";成王、周公时"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即封侯建国;周夷王时,卫国为赤狄所灭,齐桓公为之复国,周夷王"命卫为侯",恢复故国。由《系年》载成王、周公时康叔建国封侯事,显示周初分封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周初对贵族、王臣及重要地方势力等实行分封导致出现不同类型封地并呈现各自的特点,此不同类型的封地在周朝国家制度中拥有不同地位及发挥不同作用。其中,所谓典型诸侯国之封国规模、组织结构完备复杂则远超于一般王臣的封地,其在周代国家制度建构及其后的政治实践中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簋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武王代商的重大史事,史料价值极高。本文通过字词训估,对“钺鼎、克昏、夙(宿)有商”等记载武王伐商过程的叙事之辞进行考释,认为“钺鼎、克昏、夙(宿)有商”这三个短语的主语承铭首“武征商”而省略,“钺鼎”,描写武王伐商时手持铜钺,正位而立,代天行罚的形象;“克昏”,记武王责问昏庸的“商纣王”的结局——最后占领了商都。  相似文献   

17.
蔡国是有周一代重要的封国,由于史料阙佚,史学界对其始封问题历来歧见迭出,莫衷一是。通过对武王封蔡传统说法进存辞证,认为蔡国是周公始封而非武王始封,时间在周公摄政期间。在对武王克商具体年代考证的基础上提出蔡国始封的具体时间是在公元前1104年。  相似文献   

18.
应公鼎出土于应国墓地,从铭文来看是应公为祭祀武王所作礼器。联系相关铜器铭文,可证应国因有征伐南夷等功德之事而天子许其在封国内立武王庙,犹如鲁国、卫国、郑国因有功德之事而得以在封国内分别立文王庙、厉王庙一样。铭中“珷帝日丁”之称,透露了应国至宣王晚期应公时始立武王庙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从来源复杂的《尚书》中,剔出同一时间层次的5篇周初文献,与《史记》相应引文进行对比研究,保证了方法论的严谨。将原文与引文相异的词,全部列表分出8类,并从微观的角度,对3组动词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探究,试图以词汇史的眼光,管窥从周初到西汉这近千年汉语演变的线索。作者认为,将周初看做上古汉语前期,西汉看做上古汉语后期是恰当的;经济性原则和类化原则是促使词汇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册,收入《武王践阼》篇,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武王践阼》的最早传本。现就简中几处缺文脱文进行论证,对补出所缺脱字形进行注释,并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