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才子佳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理想的婚姻观念,这类故事中的主角类型有高度的相似性。《西厢记》是才子佳人故事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的婚姻观念,但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发展。作者在传统的"才子佳人"的世俗婚姻观中注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忠贞互爱的新婚姻观。理想爱情的描写赋予了《西厢记》巨大的思想魅力,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的婚姻家庭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网络时代的来临、社会的转型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当代青年无论是婚恋观还是生育观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选取"80后"和"90后"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后认为,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必须充分发挥家庭、高校和社会的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不仅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和爱情文学作品等对爱情和婚姻生活做出了规范和描述,展现了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的古代婚恋文化,其蕴含的诸多积极有益的元素,对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生活都有所裨益。当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婚恋观也出现了变革,"不婚同居"、"闪婚"、"闪离"和婚外情等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古代传统婚恋观中对婚姻的谨慎态度、对婚礼的规范、对婚姻长久稳定的要求、对爱情和婚姻的真挚与忠贞的强调,都可以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参考。同时,古代婚恋文化中对夫妻相守之道和如何处理好婚姻与家庭现实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给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通过分析<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世界文学巨著所体现出来的女性的处境和地位、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以及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帮助人们了解18、19世纪中西方的社会婚恋观,对女性主义的形成及其在婚恋观中的体现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也要探索新模式,探寻新规律,讲究实施策略,做到校内外教育相结合、专兼职教育相结合、各年级联动相结合。在婚恋观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积极开发、利用网络平台,借助网络优势,实现"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的完美组合。同时,要积极关注性教育,实现"性生理教育"与"性心理教育"的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财经院校女大学生的爱情观、婚姻观、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及婚姻道德观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女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并呈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也不乏一些新潮观念,但同时也存在着功利化和拜金主义的倾向。本研究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了解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动态,积极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7.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提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婚恋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因情而生爱,因爱而结为婚姻。提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高于现实之上的纯真爱情的基础,反对"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9.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中国古训 ,婚姻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有婚姻而无爱情的 ,婚姻的目的主要在于传宗接代。在这种封建婚恋观之下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封建传统的缺口 ,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宗法思想动摇了 ,各种思潮的涌入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老中国的儿女们开始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 ,于是青年男女走出家庭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婚姻自由。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呼喊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 ,但是没有经济的基础、没有社会的整体解放 ,爱情也就失去了附丽 ,如鲁迅所说 ,娜…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劳资政策经历了从"劳资对抗"到"劳资两利"的历史演变。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是其演变围绕的主线;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是其演变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劳资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其演变的内在动力;实现国家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演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虽然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但二者小说都以描写爱情婚姻题材见长,同样作为知名女性作家,二者都擅长刻画女性、婚姻和家庭,洞察男女间情爱之战的表象和本质.本文将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以及女性人物婚恋观等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二者所塑造女性人物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围城》是一部内涵丰厚的小说 ,在对爱情的描绘处理上 ,它消解了传统理想爱情的神圣永恒、相知相悦和价值意义 ,使爱情成为围困人的“围城” ,这不仅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反映出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而且揭示了人类爱情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通过不同的创作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很多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战后一代人的迷惘与困惑;也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指出是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与爱情,战后的和平与繁荣也无法弥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相似文献   

14.
传统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形成发展的"三阶段"分析法使人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产生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从而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规定、深刻内涵及其伟大意义。为此,笔者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人类探索哲学物质观发展的演变历程提出了"五阶段"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孝"是"仁"之根本,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和总结。儒家"孝"的内涵、行孝方式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小至大、由狭到泛、由家到国的演变过程,为当代中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伦理启示和实践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婚姻情爱的众多禽鸟象征中,凤凰颇具特色.凤凰在婚姻情爱中的表现形式,其一为象征情侣或配偶,如: "凤凰配"、 "双凤配"、"鸾凤配"、"龙凤配"等;其二为情感的寄托物.凤凰的"性"变决定了其在婚姻情爱的象征中的角色演变.以凤凰比拟婚恋,不仅体现了情爱的和美、热烈、深厚,而且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子佳人的理想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7.
负心汉主题是一种重要的爱情文学模式,它的演化和发展经历了确定、弱化、质疑、消解四个阶段。模式赖以产生的文化基础经历了由单一的伦理标准到道德和情感并重、偏重情感、现代和传统的双重丧失的演变,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民族道德文化演化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司聃 《兰州学刊》2011,(8):202-204
文章着眼点在《紫钗记》中的豪侠黄衫客,从他的出场描写、贯穿李益霍小玉爱情始终、始终是决定性的力量以及出现在梦的意象中等四方面粗略地进行分析,试图诠释黄衫客这一人物形象从《霍小玉传》到《紫钗记》的演变。汤显祖对黄衫客的人物设置明显与自身经历有关,可以说,黄衫客是他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理想期待。  相似文献   

19.
战国至汉初是学术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但在变动的大潮流下,似乎也隐藏着一些未曾变动或少有变动的学术面相。本文将"儒学"与"经学"区别而论,既把握到"变"的一面,也考虑到"不变"的因素,进而提出从春秋到前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经由了"传统经学"向"孔门经学"的演变,而在"行政理论"层面中,则是法术、黄老术以及儒术的交替为用。  相似文献   

20.
中越跨国婚姻关系的变迁反映了两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及其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国家界限的确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国婚姻的基础正在发生从传统社会文化向市场经济的变迁,它带来了跨国婚姻性质的改变,甚至可能由此带来该区域社会稳定形态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