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其美学风格也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与人们已研究较多的前期散文相比,张爱玲的后期散文具有创作主体淡化,理性精神增长,语言风格从辞藻华美、意象繁复转为质朴隽永三个特点。分析其后期散文的美学风格,有助于我们对张爱玲这样在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作为城市文化的书写者,她的散文与新兴城市文化标志--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电影为切入口,从张爱玲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她的散文艺术.从中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不管是对生活细节的钟爱,还是私语流言的率性真诚,都不难发现电影之于张爱玲散文的影响的真实存在,包括其散文的取材、写作艺术等等,均受到了电影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揭示其悲剧命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21世纪以来,更加趋于理性、冷静的研究界对张爱玲的研究从人物形象、心理分析、叙事艺术以及张爱玲的文学观等多个方面作了有力的开掘和拓展,进一步推进了国内张爱玲研究。  相似文献   

5.
如何从文学叙事层面对性别政治进行有效分析,一直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张爱玲利用细节与宏大的变奏,探索了女性与政治新的关联方式,但在性别政治内涵方面建构性不够;借助重复,张爱玲对女性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改写,但离家别国之后个人生命体验的萎缩,又使得这一改写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而,张爱玲的参差对照的叙事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性别政治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语境中性别政治实践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散文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焦虑、孤独和绝望,这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生存体验。张爱玲散文的虚无主义意向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由于她特殊的情感经历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许多女性主义批评者不认为其作品具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其实,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对曹七巧被扭曲的女性的抵抗性生存状态的描述,就表述了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卢云峰 《理论界》2005,(12):183-184
张爱玲的散文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肯定人生,她那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深深的市民情结与孤独感和苍凉美的浓郁渗透,观照了芸芸众生的寻常人生。张爱玲散文苍凉与凡俗的底色提升了她散文的艺术品味,奏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首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9.
张鹏振 《齐鲁学刊》2006,(5):106-108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体现了极为可贵的自由精神和创造品格。她真正做到了自由抒写,运笔繁简随意,雅俗兼容,庄谐并存;她的语言富于创造性,在继承旧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新的散文语汇。张爱玲这种自由抒写的态度和积极创造的精神对后世散文创作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女性观 ,即“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矛盾的观点 ,与其所揭示的洋场社会的女性生活的悲惨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分析张爱玲这种女性观形成的原因、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对于透视整个现代思想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现代随笔散文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现代作家梁遇春、丰子恺、林语堂、钱钟书和张爱玲的散文艺术风格的分析 ,清晰勾勒了中国现代随笔散文发展的内在线索 ,以及西方essay与中国散文艺术相融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作为两位关注女性形象和男女关系的重要作家,女性聚焦、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张爱玲与伍尔夫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他们的女性观有一定差异,但在探寻改善女性命运及和谐的两性关系方面又存在共性。比较两人代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性格和命运,分析其女性观及其成因,可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以及更好地欣赏二者的作品提供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鞋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往往用来隐喻男性性心理,张爱玲小说中的鞋意象却用来喻示女性人物在各种情境中深隐幽微的性心理,揭示女性作为第二性的悲凉命运,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鞋原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鞋意象,能加深对其小说思想深度和艺术特性的理解和把握,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鞋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演变变律。  相似文献   

15.
谈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内审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内审意识●严三九一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张爱玲以其叙写转型期中国妇女生存处境心路历程的个性特色立于女作家之林。她不仅以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视角,在平淡无奇的常态生活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而且还以特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男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世界,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缺席”状态,他们成为小说中展示女性命运的映衬之物。张爱玲婚恋叙事中的“不完全”父权家庭和“象征性”消失的夫权家庭中的男性形象,凸现出她对女性生存处境和历史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微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 《晋阳学刊》2008,(4):128-129
近年来,对于张爱玲的评价尚不够理性,许多带浓厚主观臆断色彩、偏离人伦常识的叙述影响甚至左右着读者的审美与判断。譬如,生活方面,张爱玲的父亲代表负面形象,母亲则代表正面形象;胡兰成带给作家的是灾难……。文学方面,张爱玲自己的文学观很难进入评论视野;代表一己之怀的散文创作被淹没……。本文旨在从微观因素中探寻并彰显沉默太久、不呈显性的对作家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张爱玲将她早期发表的十篇小说结集出版,命名为《传奇》。这本《传奇》囊括了张爱玲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痼疾的仔细观察与理性思考。在《传奇》一书中,张爱玲以女性自身所特有的敏锐和感悟,透过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因素加于女性身上的种种华丽光环,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内部,记叙下了她所触摸与理解到的女性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对比《红字》中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命运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性格命运,展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总结出作者霍桑和张爱玲对女性所赋予的殊途同归式的人性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