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独秀属于近代中国第一代日本留学生,并通过1901年到1915年间先后四次的日本留学,完成了由"康党"到革命党的转变。陈独秀在回国后无论是发动新文化运动还是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等活动,都与他的留学日本经历密切相关。李大钊从1913年到1916年间实际只有一个完整学年的早稻田大学留学生涯,但却对他接受社会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此后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留学日本经历,可以说是"南陈北李"日后成为共产主义者乃至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者的一个重要历史起点。从东亚近代历史相互关联与互动的视角来关注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后,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已成为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是日本和美国。本文试就清末民初留日活动与留美活动的异同试作比较和评述。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学生留日活动和留美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具有如下的共性: 第一,美、日统治者利用近代中国的留学活动,进行其较之于武力侵略更高一层次的“和平”的侵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留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分析了来华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阐述了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夏目漱石在英国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中,由于对异文化的严重不适应,他承受了一系列的困难遭遇.同时,他在同异文化的全面碰撞中体验到了异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强烈地意识到了西方社会的先进文明与日本社会的迂腐落后.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留学遭遇的分析,探究导致与异文化产生摩擦的潜在要因.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6.
李可人 《中文信息》2021,(6):296-297
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以YouTube为例,本文通过目的抽样、文本挖掘、内容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留学生对于我国的印象.留学生以较强的自媒体能力塑造自己"中华弟子"形象,迎合受众,客观地传播了流行现代的中国形象.普通留学生自发向在华留学生和"潜在留学生"传播了在华留学与高校生活的信息,展现了中国高校的...  相似文献   

7.
周一川 《东岳论丛》2008,29(3):133-138
近代日本留学与其他国家留学最大的不同,是存在一条不受政府控制的自费留学渠道。日本自费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就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现状看,国民政府重视理科留学教育的政策在日本留学中没有得到贯彻;日本留学中存在着反国民政府的"政治留学"现象。海外留学的整体走向在民国初年由日本转向美国之后,在30年代又一次返回日本。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应是留学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澳大利亚全面推行国际教育输出以来,留学教育逐渐成为第三大创汇收入,由于其地缘优势,所接收的海外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其中以中国留学生居多.文章分析了中国学生澳大利亚留学热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并预测了澳大利亚未来留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郑春 《齐鲁学刊》2012,(2):129-134
在划时代的五四文学革命中,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四作家的留学背景因素在两个方面表现突出:其一是对国外先进文艺理论的灵活吸收、直接运用;其二是对外国文艺理论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五四时期的留学生群体从西方窃得火来,首先点燃自己精神的火炬,然后以强烈的新鲜感重新领悟生活,进而呈现出广泛的精神兴趣、深刻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他们把民族视野融入世界视野,在中西融合中推进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这种浓郁的主体意识与强烈的开放意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宽阔的胸怀和厚实的中外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支援意识"。文学革命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掀起巨大的波澜,并且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引进了新的思想资源,而新的思想资源的引进则与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留学背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学生课堂提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53名中国留学生和57名欧洲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西方学生处理课堂疑问的方式及其原因。调查发现,与欧洲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较少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疑问,较多以单独的形式在课后向教师提问;这些不同之处则源于中西方学生对学生课堂提问持有认识差异。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止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山西在日军的统治下建立了日伪山西省公署,在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安排下,曾先后向日本派出了四批共44人的留学生。在此期间还有部分在省外就学的山西籍学生通过其它的途径留学日本。抗战期间的山西赴日留学,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7,(6):122-128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没有如预想的那样进入一个和平安定的时期,规模空前的国共内战很快爆发了。中国的留学事业也如同时局一样历经波折起伏,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特殊时期,关于中国留学生的选拔和派遣,安置与任用,资助与救济这几个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留学教育的基本情况,这不仅与广大留学生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田永秀  吕彩云 《学术界》2006,2(2):227-232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被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国门并强加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损害了两国主权和独立,并牵制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对此,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修约努力。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成功地完成了不平等条约的修改,迈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而中国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新中国建立后才彻底地修改了不平等条约,比日本落后半个世纪之久。两国对西方列强修约成效差异如此巨大,其中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要归结于多种历史原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并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阐明这些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晓彬 《兰州学刊》2009,(12):225-226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在于:近代两国的历史传统、面临外强侵略的民族危机感导致的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传播,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壮大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进化论对于日本,重点是日本对于中国理解和接受进化论的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泽谕吉在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侵吞时,提出以西方文明精神来保全国家的独立政体,其实践操作是通过"实学"来开发智慧,增强国力,营建淳厚的"人心风俗".显示的价值取向是重视智慧,具体路径是先智慧后道德.梁启超稍后于福泽谕吉,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思想颇有研究,当时面对的国情与日本相似,但选择与福泽相异.他以"新民"为救国的法宝,以道德为根本,把智力、学识作为"其余事".显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一贯的道德主义,具体路径则是先道德后智慧.前者是"大和"的选择,后者为"中华"的选择.两种抉择,两种结果,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互派留学是古代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韩教育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韩国在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在汉文化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中介作用。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韩国入华留学生进行考察,可以勾勒出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古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杨涛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72-74,108
从1872年幼童留学美国开始,近代中国派遣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虽然历史背景、时代需要、政府政策以及培养目的不同,但不同几个阶段的留学生,都通过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努力,从观念上、制度上乃至政策上,对近代西方教育的导入在不同层面上做出了风格迥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清末广西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一词源于日本,唐代日本派学生留居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故名(清朝用“游学”,意亦同)。中国人到外国留学则始于1872年,至十九世纪末,清朝派到欧美日本的留学生约300人,人数不多,影响甚微。而留学作为一个爱国运动,则出现二十世纪头十年,达到1万多人。广西在全国的影响下,也掀起了留学热潮。  相似文献   

20.
日本教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八、九十年以前,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曾经聘请大批日本教员到中国来传授新知识,帮助建设新的学制。这段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中国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是起过作用的。尤其在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探讨其失败的原因、过程和教训,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实藤惠秀博士于1939年曾汇订出版过《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后来又重写了留学生史,这就是1960年出版的《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但他没有收入日本教习这一章,可能是限于体例。我恢复研究工作以后,他曾建议由我来补写,我允承了这要求。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工作者,有义务把这段历史如实地写下,留给后人参考。可是我从回国以后,放下留日教育史的研究已快四十年,所有的资料,特别是对当时一些教习的访问记录、统计数字,都散失殆尽,因此一拖再拖,直至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