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代表,学说思想广博深邃,蕴含巨大的精神价值,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的理想人格修养目标,追求人格境界的不断完善,这对当今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塑造与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健全人格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自警自省潜能,强化笃实躬行,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全面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社会化与第一人格偶像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人的社会适应过程,亦即“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习社会的规范、价值、道德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或群体规范,形成独立的人格。从个体一生的社会化过程看,人格的发展人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人格偶像崇拜阶段、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和独立人格阶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组织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理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理念、方式与方法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竞争催生的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和基础,具有超越民族意识的全球性意义。人口压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反映到教育上,就成为一个情节,家庭教育成为教育情节的晴雨表。大学生作为青年发展的特定群体,其人格发展成熟水平备受心理学研究的青睐和重视,多年来的研究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征研究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关系方面,力图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唱响的个体人格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古代先民综合认知能力提高的思想结晶.中国古代人格精神以"德性"要求作为主要思想元素,从最初对君王的嘉德要求,逐步走向民间,成为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理性精神.传承这种理性精神,是太国崛起的需要,是新时期调节个性与群性和谐平衡发展的要求.超越这种理性精神,建立理想驱动与利益驱动相辅相成的新时期社会个体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创伤经验的言说是迟子建小说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主题,可以从中透视出其小说的审美价值。迟子建小说的创伤型人格分为个体创伤、集体创伤和文化创伤;与之相对应,也形成对创伤修复的三种方式。从个体创伤与审美修复、集体创伤与共同记忆塑造、文化创伤与文化反思等三个角度对迟子建小说的创伤型人格进行阐释,全面呈现出迟子建小说创伤维度具有的深层意蕴。在创伤型人格的塑造中,迟子建对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经验感悟油然而发,也体现出迟子建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迟子建小说创伤型人物的塑造,秉持着“忧伤而不绝望”的创作宗旨,每个创伤人物最后都会获得创伤的修复,从而让人们在悲伤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开创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点.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构成了士人进退出处、塑造自我人格的重要参照.从人格塑造的导向来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倡导自然人格,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崇尚社会人格.对现代社会而言,二者仍是构建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人格学的代表,林顿主张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人既具有与社会价值体系一致的"基本人格",又具有反映身份群体价值的"身份人格",但总体上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拒斥社会对人的奴役,注重个体人格。林顿突出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铸造作用,别尔嘉耶夫则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前者注重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后者注重人的内在特质;前者注重对当下社会人格的具体描绘和阐释,后者则注重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养成。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平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75-177
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也是其人格成长的过程。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受生物遗传和社会文化环境两大方面的影响。生物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不同的文化形态决定着青少年人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方熹  李红专 《学术探索》2013,(1):153-156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决定了它的实质在于倡导个体对群体的行为责任和义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本质决定了它的关键在于激发并塑造行为者独立的德性人格。社会个体德性人格的塑造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路径选择,需要我们基于德性的终极性特征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依托德性的稳定性特征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助德性的导向性特征型来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因循德性的结构性特征来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郝红英 《阴山学刊》2008,21(4):122-125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视为毕生的发展,十分重视社会历史文化和家庭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其理论揭示了个体人格发展与家庭之间特殊的动态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体人格与家庭的互动发展模式,给家庭实施人格教育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形成于"子学时代"的修身理论原创形态,经过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阶段的发展,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修身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非宗教性文化形态,从动态上看,它是人们以特定文化形态进行自我启蒙、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理性主义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个体在追求理想人格和社会和谐秩序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个体积极性突扬的竞争经济,个性越突出,社会对人格前提的要求便越强烈。因此,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人格,是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属于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要求。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大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也要随着文化经验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内容和方向。这种调整并进而追求与实现适应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健康人格,应视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所负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教育权已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生存、维持个人尊严的必要条件,而且日益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正如林纪东先生所言:“教育是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并且教育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之本,关系国家富强进步与民族安危。因此,公民受教育与否对公民个  相似文献   

14.
传统政治人格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人格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政治人格特征。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步解体,传统政治人格也开始了向现代政治人格演变的艰难过程,这是由臣民人格向公民型人格的过渡。由于是外力引发的非自然过度,传统文化的阴影始终存在。在不同的阶层群体中、人格的发展是非同步的,耐用变革主要发生在政治人格的意识层面上,无意识层面难以被触动,而个体的政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心理内容驱动的,因此,尽管一部分现代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已经确立,但是中国公众的政治行为模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贾静  宋薇 《江淮论坛》2007,(3):176-180
技术的统治和建立在技术文明基础上的平面文化是导致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的主要根源,而重建审美之维就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美育对于塑造和谐人格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其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其三是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以育人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建立在文化共享理念之上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并对个体的人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使人得到比较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而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和被社会塑造所必经的途径。因此,探讨教育与社会化的关系,对开展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教育权已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生存、维持个人尊严的必要条件,而且日益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正如林纪东先生所言:"教育是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并且教育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之本,关系国家富强进步与民族安危.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新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薇拉·凯瑟三部地域文学作品的“流动”主题。通过考察凯瑟作品中“流动”带来的角色身份的变化和个体与地方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凯瑟敏锐地觉察到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其创作以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围囿,借助流动性使特定地域中的个体成为世界居民,同时将隔绝的地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现了流动和栖居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琳 《理论界》2007,3(6):146-147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人文教育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教育的和谐互动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校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人格养成训练的关系,实现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质教育与当代大学生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波 《人文杂志》2002,(5):152-155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 ,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 ,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