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兴云 《南都学坛》2009,29(6):37-40
唐代藩镇节度使制度产生后,导致国家军力外重内轻,唐中央遂对藩镇征召质子,若藩镇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过掌控人质以进行制裁。但唐中央对藩镇征召质子这一措施实行起来较为被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尾大不掉的问题。彻底解决藩镇问题,最终还要依赖于统治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2.
唐中叶以来,藩镇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着唐朝的中央集权统治。为解决财政和军事上的危机,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分别任命元载和杨炎主政,对财赋制度和军事进行改革。财赋制度上,元载主要实行开辟税源、提高户税征收标准等方法将财权收归中央。杨炎则采用两税法来充实中央财政收入;军事上,元载主张加强中央兵力,以震慑四方。杨炎也主张分割削弱地方藩镇和节度使的兵权。元载、杨炎两人显然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上有着共同的致思趋向,在政策实行上也有着前后继承性,尤其是杨炎"两税法"推行,更是对元载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唐后期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王铎死因看晚唐藩镇之祸及落第士人的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和四年 ,新任义昌节度使王铎在赴任途中 ,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从训劫杀。这一事件是唐王朝在面临崩溃之际 ,中央政府与藩镇之间 ,以及朝中权贵与广大寒门士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文章试图从王铎死因入手 ,对晚唐的藩镇之祸及广大落第士人的心态进行简要的剖析 ,以此证明这一事件在晚唐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完全失去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各地藩镇互相吞噬,朝内南衙北司之争亦愈演愈烈。宰相崔胤结交宣武节度使朱温,宦官则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外援。天复元年六月,崔胤谋诛宦官计划泄露,促令朱温进兵关中,宦官遂挟持唐昭宗迁往凤翔。当年十月,朱温率兵西进,凤翔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持续到天复三年正月,最后以凤翔兵败求和而结束。凤翔之战不仅使宦官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改变了北方藩镇格局,凤翔、河东等镇被削弱,宣武朱温控制朝廷,唐朝由此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后,唐廷一直在贯彻削藩政策。无论是通过温和方式,还是通过战争方式。其基本目的都在于,力求通过以藩制藩的方式,而非废黜藩镇,重新恢复到中央直辖州郡的模式,去维护统治。此因藩镇的存在,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是唐后期中央统治地方的载体。以藩镇为载体,通过维持藩镇平衡等方式,唐廷力求控制藩镇。从而通过以藩镇为触角,实现对地方的统治。藩镇平衡政策适应了形势的需要,维持了唐后期一百多年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人民战争是新中国国防战略的基础,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21世纪的头20年既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人类军事领域内新军事变革成效突出显现之际.这样如何在新军事变革中永葆人民战争伟力成为了一个全中华民族军民需要不断缜密沉思的命题.其中对新军事变革浪潮中的人民战争进行全面相性分析又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卢淄青节度使①是唐代重要的藩镇,《新唐书·藩镇传》把它列在魏博、成德、卢龙河朔三镇之后,位居第四.事实上,安史乱后一段时间里,淄青镇兵强马壮,地广民众,在诸藩镇中“最称强大”②.并且它同河朔藩镇结党联盟,与朝廷对抗,确立了以节度使世袭制为主要内容的割据统治.然而从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之后,淄青镇与河朔三镇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河朔三镇很快便恢复了割据自立的局面,朝廷亦公开承认其割据地位;淄青镇则被朝廷分化瓦解,由一个跋扈割据的大镇变成了三个听命于朝廷的节镇,唐朝廷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政权中,地方长官入京朝觐天子,具有申明君臣之义的重要政治意义。具体到唐代,地方长官的朝觐行为在唐前期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担,安史之乱以后则由藩镇长官节度使承担。与朝集使不同,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并无明确制度规定,但“拜章请觐”是被大部分节度使遵守的一种政治规则。唐代节度使会出于罢职归朝、入朝为官、军功受赏、躲避祸乱、入京述职等原因请求朝觐。随着唐代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此消彼长,节度使的朝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唐肃宗至唐德宗时期表现为“不敢往,亦不敢叛”;唐宪宗至黄巢起义之前表现为“中外践更,出入跌用”;黄巢起义以后则表现为“称兵入朝,不由奏请”。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在这一过程中由恭顺之意异化为悖逆之举。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伦理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军事爱国之政治价值取向,实现军事伦理观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以深厚的国家民族观念为思想基石,具有浓厚而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尊严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价值取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忠实捍卫人民利益;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战略谋划之最高准绳,以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为战略指导;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些系统的思想理论,从军事伦理角度极好地解决了"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如何去战"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河朔藩镇在社会流动方面呈现出重才干而轻家世的趋势.河朔军事精英的才干是在河朔藩镇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河朔藩镇的军事参与率高,军事训练受到重视,武艺精湛者往往从中脱颖而出.但武艺只是军事精英及其子弟维持其地位的一个方面,在内外压力之下,他们研习军事著作,接受文化教育,从而拓宽了社会流动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地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创新教学理念,加大力度进行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 唐德宗李适(742——805),代宗长子,公元779年,继位皇帝,805年病死,在位26年,是安史之乱以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继位面临的仍然是藩镇割据问题.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户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淄青节度使李正已、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互相勾结,割据一方,父死子继,“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吏职之名,随人署置,俸位厚薄,由其增损”.唐德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裁抑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使唐王朝能够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其中央集权达一百多年之久.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大都认为德宗“姑息”藩镇,是一个昏君.本文试图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诸政权多由藩镇建国的过程,是为“方镇为国”,其中朱温建梁的过程最具代表性。后梁建立前,朱温所统藩镇分为直辖镇、属镇、附镇三种。直辖镇即朱温为节度使的藩镇,属镇即朱温部将、子弟为节度使的藩镇,附镇为依附势力,其节帅并非朱温选任。朱温直辖四镇,以元帅府统率四镇军事力量,由裴迪统一管理四镇军事以外的大多数事务,将四镇力量凝聚起来,既便于强化对内控制,也有利于对外扩张。同时四镇内部集权体制的建立,为代唐建国提供了条件。因此,朱温直辖四镇是从方镇向新朝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4.
泾原节度使的设置是唐中期社会政治环境、唐中央政府军事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唐一代,至少有44人或45人曾担任泾原节度使,而非以往学者统计的41人。泾原镇历任节度使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泾原地区发展的措施,不仅抵御了吐蕃对这一地区的进犯,更有效地促进了泾原地区的发展,基本达到了唐中央政府拱卫京师、防御吐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唐长安地处西北,是唐朝国防安全体系的核心,是国家长期的战略重心。虽然从军事上看,长安城自身防御存在一定缺陷,但因地处关中,受地势影响,因此长安防御实为关中防御。唐中前期,总体上对周边地区形成了战略攻势。河套、河西、河湟三地是边疆防御之藩篱,唐以此为基地进行西征和北伐,开创了继汉武帝之后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16.
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是由长城与关口、烽燧及军事聚落等各级防御设施共同构筑的一个完整统一体。学界对于长城九边首镇——辽东镇之研究,以往多关注于都司卫所建置、长城墙体以及个别重要卫所城市,缺乏对辽东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军事聚落分布的整体认知与全面探析。通过以时间与空间两条主线,从整体角度分别对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军事聚落的形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明晰辽东镇的军事聚落布防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时间上军事聚落的建置具有阶段性特征,而空间分布上具有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点线面结合的防御性军事聚落空间网特征,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诏书的书写上,唐廷对于化外民族有着特殊的用词,但这些用词只是在涉及安史叛军的诏书中有所使用,而未见于涉及河北藩镇的诏书之中。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用词,基本不出唐廷对化内敌对政治势力的用词范围。这反映了唐廷对于河北藩镇的态度,是将其作为统一政府下的地方叛乱来对待和处理的,并未从文化层面对河北藩镇有所排斥。史料中存在的河朔胡化的言论,是中唐士大夫在夷夏之辨观念的影响下,对河北藩镇产生的主观认识,并非完全基于对河北藩镇的客观了解。  相似文献   

18.
安史之乱是盛唐向中晚唐过渡的界限,同时也是唐代制度变革的分水岭。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林立格局逐渐形成。在平叛的过程中,藩镇奋力与安史叛军作战,并因此挽救了李唐王朝。事实上,唐廷不仅在乱后重生,而且在这样一个藩镇时代长存了近一个半世纪。此因唐廷审时度势,以危机为契机,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调整和革新了相关统治手段。唐后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时期内,的确起到了挽救时弊,维护统治的作用。其中如何驾驭藩镇,使其维护中央统治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是唐廷中央一直努力的目标。"犄角之师,犬牙相制"战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即通过藩镇间的相互制衡,以求控制藩镇,维护中央统治。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6,(4):33-36
河北新出土的《大唐故焦府君墓志铭》刊刻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在该墓志近1000字的铭文中,记载了墓主焦文举四代官宦,与其父焦长楚先后均为昭义军节度使的重要幕僚成员,官级达正三品。更为重要的是,铭文还记载了当地政区与人口变迁的许多内部情况,对研究当地地方史乃至唐末河溯藩镇、昭义军的史料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补正史之阙的作用。尤其是铭文中对墓主焦氏家族四代职事和驻地迁徙变化以及其家族文化传庚的详细记载,从中可以管窥对应时代、对应地域的唐代中后期藩镇发展、变迁的粗略脉络和趋势以及藩镇与地方行政体系交织过程中的一些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军事理论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我国面临新国防安全环境,进行国防后备力量储备的重要方式,对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环节,用来检测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我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考核手段大都以笔试测验为主,这种简单的考核方法与大学生军事课教学目的不相符,并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新军事变革及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在论述军事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指出现行军事理论课考核方法的弊端。根据考试改革应贯彻的原则,提出了军事理论课考核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