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5月2日晚上,在第12届青歌大赛第二场决赛中,综合素质评委余秋雨点评过程中提及“仁者乐山”一词。这个“乐”字是个多音字,余秋雨当时读错了,遭到观众当场质疑和网友“炮轰”。不料,4日晚,余秋雨如此回应读者:“多大的事啊,要用炮轰?”  相似文献   

2.
文题 几年前,北大青年作家余杰在余秋雨最为火红的时候披露了余秋雨在“文革”中一些所作所为,并质问余秋雨为什么在时隔多年之后仍然绝口不提当年之事。为此,余杰写了《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一文。当时无论是文坛还是媒体皆热炒此事,轰动一时。对此.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事过境迁,不必旧事重提;  相似文献   

3.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人,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01-01-101”专题重大责任专家,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袁隆平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4.
袁隆平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而且是一位极具幽默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袁隆平思维敏捷,胸襟开阔,把幽默的天赋演绎得淋漓尽致. 袁隆平60岁生日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谭士珍带着夫人一起去给他祝寿,中午他们在一起吃了饭后,谭士珍提议他们夫妻俩想和袁隆平照一张合影相.他们在袁隆平家门前的台阶上站好了,由袁隆平的三儿子袁五三给他们照相.谭士珍和夫人站在一起,袁隆平站在谭士珍的左边.为了体现对袁隆平的尊重,谭士珍要袁隆平站在他们夫妻中间,袁隆平幽默地一笑说:“还是你们夫妻俩站在一起吧,如果我站在中间,岂不成了第三者插足吗?”他这么一说,惹得在场的人笑翻了天.  相似文献   

5.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杂交水稻育种事业,用其辉煌的一生,凝聚起伟大的人格形象和崇高精神。袁隆平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心怀“国之大者”的忠实践行者;坚持把温饱种在世人心目中,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推动者;坚持科学育人、创新育才,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先行者。其所彰显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贡献深刻契合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研究袁隆平的人格形象和崇高风范,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意气风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河姆渡文化"耜耕农业"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耜的真正用途是认定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发展阶段的关键,考古发掘新证据说明骨耜用来深掘灰坑和柱洞,它与干栏式建筑密不可分。生物学分析表明栽培稻是野生稻的一个亚种,栽培稻内的籼稻和粳稻之分不是亚种间的差别,而是气候生态型的差异;出现籼、粳和普通野稻组合是原始栽培稻的体现。前人夸大了河姆渡文化的稻谷数量,缺乏收割和加工谷物工具也是稻谷作为食物所占比例较小的反映。稻作不是河姆渡文化主要经济形态,定居的前提不一定以农业为主。这些观点动摇了河姆渡文化“耜耕农业”发展阶段说。  相似文献   

7.
现代知识者漂泊无依的宿命感 ,促使作家深入传统寻找心灵的憩居地。以余光中和余秋雨的创作为例 ,比较分析二人返归中华文化家园的精神旅程。他们既差异鲜明又殊途同归 ,体现了当代“寻找家园”母题的两种典型倾向 :余光中如“断奶的孩子”呼喊着对华夏故国的“眷恋与皈依” ;余秋雨则以学者的睿智试图开掘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深沉内蕴 ,思考着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就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长期的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的大爱精神,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惟实怀真、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全面提炼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学习宣传活动,推进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与高校课程思政的知识耦合和“第二课堂”同频共振,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形塑大学生健全人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掀起了一阵散文的热潮,以余秋雨为代表的“学者散文”迅速地崛起。余秋雨散文以历史为经,文化为纬,在人文地理领域驱遣万卷,从文化层面审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山居笔记》小引中,作者说:“人一出生得开始与种种异化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把自己找回,在这个搏击中,更多的人渐渐迷失了本真的自我。”①带着深深的忧虑,余秋雨在历史的风尘中找到了苏小小。朱耷和张先生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在与外物的种种搏击中,没有迷失自我,他们生命意识的激流因曲折、隐晦…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董伟建自80年代后期以来,余秋雨先生陆续发表了以“文化苦旅”为题的系列散文,结集出版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这些散文集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反响巨大。余秋雨对中国当代散文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 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 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是“学者型作家” ,其散文为“文化散文” ,这已成评论界的共识。也就是说 ,他在倾吐一种深沉的文化感受的同时 ,赋予其散文以浓烈的学术品格。当然 ,这两者如水乳交融 ,妙合无痕地化成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之间。若将其纳入一种理论的框架中作整体观照 ,我认为用桐城派大家姚鼐所论“考据·义理·辞章”之观点比较合适。这不免有流于寻扯名词以硬性套入之嫌 ,但无庸置疑 ,二者确有暗合之处。且余秋雨国学根基深厚 ,“桐城派”又为中国古代散文的殿军 ,名噪一时。受其或潜或显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余秋雨散文之“得”为:(1)赋予当代散文一种雍容的气度(自信、从容、理性与节制);(2)使当代散文有了弘厚的文化景深(文学、文化与学术);(3)为当代散文文体增加了两个新元素(文化与学术)。余秋雨散文之“失”或不足在于:(1)情思的矫饰或失真;(2)结构的模式化处境;(3)学术元素于散文的异类性质。  相似文献   

15.
河姆渡文化是东南江海文化的代表,它具有开放性特色。河姆渡人即是越族先民,海洋是他们的驰骋之所。他们带着水稻向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发展。历史上的“有巢氏”、“姚墟”、“羽人”国等,指的都是河姆渡地区居民,就是越族先民。  相似文献   

16.
曾有人问过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是什么动因使你成了一个永远的旅行者?”余秋雨的回答是:“寻找文化现场。”在秋雨先生看来,要写想出真实、真挚的文化散文,就必须自己亲临那些历经万年、千年的文化现场。在那些残垣断壁、荒郊孤冢、野花枯树间,他体味历史沧桑文化意蕴.将若干史实与个人的直觉感知元素相融.调动自身的文化积累和灵魂思考,最终笔端方泻出一篇篇回肠荡气的佳作名章。  相似文献   

17.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十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一次,西南赛区进行了选拔赛,前三名,将被选人国家游泳队,成为专业游泳运动员。很可惜,这一次,袁隆平只获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惨遭淘汰。袁隆平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中学时代我就由衷地敬佩袁隆平先生 ,不只是他让我吃饱了饭 ,更重要的是他那一脸纯朴而极具亲和力的微笑。每次看到他的微笑总会产生一股强烈的欲走近他的冲动。多年来 ,我无数次地进出各大书店 ,每当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名人传记 ,心里就犯嘀咕“怎么就没有一本袁隆平传呢 ?”直到 2 0 0 3年 5月我才意外地得到一本《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 0 0 3年 5月版 )。“禾下乘凉梦”我轻轻地念着这个书名 ,一股清凉而优雅的诗意扑面而来 ,顿觉进入了让人迷醉的童话世界 ,还来不及打开书页 ,只是看着它那充满袁隆平梦幻色…  相似文献   

19.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为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补充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也为探讨华夏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文就河姆渡人的宗教观念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兼论及古代传说中“凤”的起源。 河姆渡文化分布于杭州湾一带,时代为公元前4360—3320年。当时河姆渡人种植稻谷,使用石、木等工具,饲养猪、狗等家畜,以渔猎为补充,烧制陶器,建造木屋,并制造一些工艺品。从生产技术方面看,河姆渡人已从事原始农业(即锄耕农业),其社会形态则处于母系氏族的昌盛阶段。  相似文献   

20.
试论会稽郡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稽,向为历史名郡,在那里发现的母系时代之“河姆渡文化”,堪与中原“半坡文化”相媲美。春秋末期,吴越政权崛起于此地,曾先后一度争霸中原。秦汉以降,会稽本是扬州望郡之一,但因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偏于黄河流域,会稽的地位似乎无足轻重,或以为它与扬州各地相类似,“数百千里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