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国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林彪效法孔老二,叫嚣“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极力鼓吹“今不如昔”的谬论,妄图在我国复辟资本主义,把历史拉回到解放前的黑暗统治中去,我们工人阶级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事实是抹杀不了的。让我们看看成都市的今昔,狠批“今不如昔”的谬论,戳穿林彪“复礼”的反动实质。解放前,成都市是个什么样子呢?那时,建成面积只有十八平方公里,旧有房屋包括那些竹棚茅舍在内不过四百三十五万平方米。房屋建筑大多质量低劣,阴暗潮湿,破烂不堪,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广大劳动人民终年辛劳,不得温饱,居住条件更为悲惨。旧“皇城坝”住着两千多户贫苦的劳动人民,可以算是代表旧成都面貌的一个典型的贫民窟。这里有着 相似文献
2.
3.
一九六九年,正当我国各族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为完成党的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战斗的时候,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竟然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同他的死党几次互赠题词:“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把复辟资本主义当作万事中的头等大事,这充分暴露了林彪反党集团迫不及待地要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狼子野心。 相似文献
4.
侯昆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Z2)
资产阶级的野心家、阴谋家、叛徒、卖国贼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已复礼”,孔老二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梦想复辟奴隶制,林彪“克已复礼”要对地、富、反、坏、右“一律给予政治上的解放”,就是妄图把中国重新拉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上去,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重新上台,达到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建立封建法西斯世袭的林家王朝的罪恶目的。这是白日做梦,痴心妄 相似文献
5.
春秋末期,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主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已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可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孔老二却到处奔走呼号,妄图改变这种历史趋势,挽救崩溃了的奴隶制度。《史记》《孔子世家》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老二象抓住了一 相似文献
6.
洛桑旦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每当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过去之后,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总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总要跳出来作垂死挣扎,妄图阻挡历史车轮前进,复辟他们失去的“天堂”。在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被摧毁之后,林彪反党集团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千方百计地破坏党的“九大”路线,疯狂进行反党阴谋活动,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就是明证。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和历史上一切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把孔孟之道作为反革命复辟的思想武器。林彪一伙继承孔老二的衣钵,从一九六九年十月到一九七○年一月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写了四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 相似文献
7.
王振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孔子主张用关于人的道德标准“仁”,对西周的“礼”加以改造,即所谓“损益”.用所谓“复礼”,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而“礼”,原是夏商以来的习惯法,经周公旦主持的“制礼”工作后,便成了西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孔子的“复礼”作些探讨,对研究孔子的法律思想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8.
学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克己复礼”是孔老二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也是林彪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纲领。孔老二、林彪为了实现“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都非常注意抓上层建筑,特别是利用教育这个工具为其反革命政治路线服务。二千四百年前,孔老二打着“克己复礼”的黑旗, 相似文献
9.
史实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1)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老二,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提出“克己复礼”的反动政治纲领,坚持复古倒退,反对社会变革,梦想维护和恢复西周奴隶制度。西周的奴隶社会距今已两千多年,而在解放前四川、云南大小凉山约100万人口的 相似文献
10.
赵芝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Z2)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这次批林批孔的群众运动,是非常及时的,完全必要的。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永保无产阶级革命江山,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林彪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就是孔老二宣扬的“克已复礼”。他把孔老二的这面复辟奴隶制的破旗,视为至宝,称为万事中 相似文献
11.
王荣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Z2)
毒草小说《生命》的出笼,决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文艺现象。它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林彪“克已复礼”反动纲领形象化了的艺术黑标本。这一篇毒草小说的主题,是诬蔑、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宣扬了“克已复礼”——即反革命资本主义复辟的梦呓。 相似文献
12.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1)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复辟时期的活动家们并不讳言,如要回到美好的旧时代的政治,就应当恢复美好的旧的所有制……。”(《论波兰问题》)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丘提出的“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就是从所有制方面实现他“克己复礼”的反动路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复辟西周奴隶主统治的一个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以下简称“均无贫”)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不加批判的译注说:“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 相似文献
13.
苏庆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3)
课程管理方法需要有具体的理论基础,依据恰当的原则生成与选择,科学化、人本化和科层制是课程管理方法的三类取向,其运用需要根据课程发展要求灵活判断。 相似文献
14.
郑州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古文化发展连贯,尤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最为丰富,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西山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同时期聚落密集,群聚现象明显且存在着一定分级。从西山城址的建筑技术与规模、功能区化与规划布局、奠基与祭祀遗存以及防御功能来看,其政治性特征明显。文化因素分析表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与周邻地区的北辛、双墩、大溪、大汶口、薛家岗、崧泽、屈家岭等文化关系密切,聚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能为一个商贸中心。西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因血缘与政治上的朝贡关系而形成并兴起的政治性城市与商贸性城市并存的模式,在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亚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24-29
商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水、旱为主的灾害频繁发生,并且引起自然环境的恶化。殷人心目中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天帝神祗降祸、祖先降灾、鬼神示警三方面。面对灾害,殷人更多的是采取巫术救荒的办法,当然也采取了一些实际有效的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是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的。春秋末期,奴隶阶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柳下跖同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孔丘的论战,就是奴隶同奴隶主两个阶级、两条哲学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正面交锋。剖析这场大论战,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奴隶阶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略论孔子“复礼”、“从周”的确切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澍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孔子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历来众说纷纭,人言言殊,迄无定论。有说他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保守派,有说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新派,各执一端,争论不已。对于后一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而对于前一种说法,笔者认为证据不足,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车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2)
前一段,在我国新闻界有人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新闻自由”津津乐道,认为只有“全盘西化”才是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新闻记者作为“无冕之王”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而力主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新闻自由”体系。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在西方,新闻亦属意识形态,其活动也附属于政治,因此,它的新闻若离开了资产阶级的钱袋是绝不可能“自由”的,而且西方资产阶级也绝不允许有违背自己利益的自由新闻。这一点,仅从美国的战时新闻政策方面,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19.
车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前一段,在我国新闻界有人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新闻自由”津津乐道,认为只有“全盘西化”才是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新闻记者作为“无冕之王”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而力主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新闻自由”体系。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在西方,新闻亦属意识形态,其活动也附属于政治,因此,它的新闻若离开了资产阶级的钱袋是绝不可能“自由”的,而且西方资产阶级也绝不允许有违背自己利益的自由新闻。这一点,仅从美国的战时新闻政策方面,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20.
胡湘漓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3)
奴隶制的忠实卫道士孔老二,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挽救行将灭亡的奴隶制,竭力宣扬什么“民德为厚”、“为政以德”。反革命两面派林彪,也大喊“德治”、“仁政”。两个骗子,一个腔调。其实,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从来也没有对劳动人民施行过“德治”、“仁政”。毛主席说:“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