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侧面描写现实斗争以回避陌生题材,以貌似"客观主义"的叙事策略增强作品的客观真实性,辩证吸收化用西方"人物典型"理论进而提炼出"活的典型"这一创作观点,吴组缃由此巧妙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尊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理想化、浪漫化、概念化、类型化,沦为伪现实主义,然而吴组缃始终是坚定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吴组缃小说名重一方,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但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散文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他在现代散文史上作出的独到贡献估计不足.本文就此问题发表见解,阐述了作家在现代散文发展关键时刻开拓与创新的努力及成就.  相似文献   

3.
"五四"后,对女性的书写成为热切的话题之一,吴组缃对女性的命运也进行了深刻的洞察与思考。他以徽州文化为背景,剖析了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中封建礼制对年轻妇女思想以及命运的戕害;进而又细致地观察在半启蒙状态下女性的心理变化、理性的丧失所导致的最终的悲剧。吴组缃借用反讽的书写模式,展现了经济衰败下承受"灵"与"肉"双层压迫而为奴隶的女性。他以亲身实践的事实为创作根本,冷峻地思考社会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4.
吴组缃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技巧,其中象征手法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具体而言,主题性象征、局部性象征、贯穿性象征三种方式贯穿于他整个的小说创作历程。象征艺术的运用增强了吴组缃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重视文学对时代、社会的使命意识与作品的现实意义,是吴组缃创作的原则,也是他文学批评与研究的标尺。在具体作品的阐释中,他既强调小说的历史感与现实针对性,又注重人物、尤其是人物关系的分析。由于他精于创作,深谙艺术规律,所作分析往往能以小说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感悟,揭示出人物安排、情节设置、细节描写的深隐内涵与艺术魅力。虽然吴组缃的文学研究主要是就具体作家作品展开的,但他总是在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进程的考察中,致力于对文学现象与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在历史与现实的互证中,致力于强化古代文学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不囿于成说,致力于提出独到的学术创见。在现代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方面,吴组缃也做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流小说家,其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反帝思想.早期他深受周围爱国人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名期自觉的理论学习和切身感受使他带有反帝倾向的佳作不断问世;抗战期间其事务繁忙,反帝精神愈烈,创作渐衰;建国初期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只留下反帝色彩鲜明的应景之作,从此结束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7.
自南宋以来,皖南地区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化体系与社会传统。吴组缃的故乡泾县地处皖南中部,明清以来文化鼎盛,人才辈出,清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浸染了商人文化色彩。皖南地域文化对吴组缃的文学活动影响至深。"严肃"成为他从文的创作心理与写作姿态,皖南浓郁的传统文化濡染了吴组缃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在文学研究上,吴组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己见。他将皖学重考据、任裁断的精神融入古典小说研究中,尤其重视对于文本的细读精研。  相似文献   

8.
吴组缃的现代作家作品评论,从对现代作家作品的散点透视,到理性评判,直至回顾式的总结研究,体现了吴组缃对现代作家作品的认识过程。他的评论总是产生于文坛纷扰之时,又总是与主流话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以自己的坚韧和执着,捍卫了自己始终信奉的文学精神——真实、真诚地向人类奉献一个鲜活丰厚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9.
18世纪50年代的贾宝玉,经历了艰难困苦、悲欢离合大半生,终于在中举以后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张毕来先生称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吴组缃先生评论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贾宝玉形象所含有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限度”。曹雪芹对于贾宝玉曾概括为“情痴”和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吴组缃先生是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发表了《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小说,以纯熟的艺术技巧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图景,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抗战期间,吴先生又创作了《鸭嘴涝》(后改名《山洪》)、《铁闷子》  相似文献   

11.
吴组缃的小说代表作《一千八百担》通过叙事时间的精心设计,将"宗族史"和"社会史"相衔接,对于宗族社会的叙述由此获得了历史性,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宗族叙事的发展趋向,即以大家族的生活和历史来揭示"时代与社会"的趋势,演绎社会发展的"规律"。置于现代文学以来宗族叙事历程中考察,可以籍此感知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之间具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三十年代的小说家,吴组缃不能算是一位丰产作家,但他在有限的作品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纵观其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左翼文学特别是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吴组缃的小说在1993年之后发生了与前期创作明显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主题和表现内容上的由个人的恋爱、婚姻、家庭琐事向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两类作家:一类、勤于操觚、产量丰富,他们以等身的著作辉耀了现代文坛;一类,只求质量,不计篇幅,他们以微量的精品得到了普遍的赞誉。吴组缃先生属于第二类。吴组缃的文学生涯开始得并不晚,他的处女作《狗尾草》创作于中学时期,1923年(15岁)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了《不幸的小草》,1925年又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了《鸢飞鱼跃》。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诗歌、散文之外,陆续写成短篇小说十篇,1934年结集为《西柳集》出版。但是,从1935年到1949年的近十五年中,他却只出版了一个小说散文集《饭余集》,一个十几万字的长篇《山洪》(《鸭咀涝》),  相似文献   

15.
何其芳的散文创作代表了 2 0世纪 30年代的最高水平。他的创作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是 :生活经历的变化与时代精神的感召 ;2 0年代散文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与鲁迅先生在创作上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 2 0世纪 3 0年代小品文的兴盛是汲取了古今中外小品文滋养后的必然结果。现代小品文对晚明小品顺势承传的同时 ,也接受了来自异域散文的影响。英国随笔的注重个性、幽默味以及闲话风格调 ,对 3 0年代小品文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而共同的文学渊源又给日本写生文对中国现代小品文发生渗透提供了文化前提。 2 0年代小品文理论倡导的深入、出版物的盛行、报业的发达 ,又为小品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前提  相似文献   

17.
实在主义学派是美国经济人类学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在 2 0世纪 6 0年代与“形式主义学派”之间的学术辩论声浪中崛起。乔治·多尔顿是现代实在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运用实在主义理论方法在经济人类学领域中作了广泛的探索 ,试图建立起一种极为重视发展研究的、广义的实在主义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的 2 0年代至 4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兴盛一时 ,形成了我国 2 0世纪武侠小说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有的以史实为基础 ,揉进野史轶闻再经艺术加工 ;有的书中人物纯属虚构 ,但历史背景还是较为真实的 ;有的写法荒诞 ,但想象极为丰富。 2 0世纪的 5 0年代至 70年代 ,长篇武侠小说在港台海外掀起了第二次浪潮。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一是继承发展了章回体的某些优点 ,借鉴了欧美文笔 ;二是小说中的人物都追求一种独立的人格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学世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菉竹山房》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创作于1932年的“最富诗味的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二姑姑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将人变成鬼的结论。小说通过对二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启示当时的女性,要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勇敢地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人格价值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