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顿时,全国人民陷于一片悲痛之中。不久,一封横空出世的假“总理遗言”在全国人民手中迅速传抄,震惊中外。“总理遗言”恰好道出了当时经历了十年浩劫、渴望新生的全国人民的心声。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封“总理遗言”其实出自一位23岁的杭州小工人手笔,并由此酿成了震撼全国的重大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2.
因为“追”朱熹,我们从江西上饶、铅山,沿路“追”到福建武夷山。因此,武夷山之游,用我们武汉话说,就只能算是点额外的“小赚头”。但是,就是这点“小赚头”,却让我遭受了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3.
这些天人们都在争着看电影《阿凡达》,超九成观众表示影片“震撼”,而且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而在观众疯狂买票时,中国电影“高票价”再度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这一疯狂涨价还真跟我们的房地产有几分类似,原来电影票价上涨是跟房价学的,因为它们太像了。  相似文献   

4.
李建飞 《现代交际》2010,(10):56-56
一直以来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似乎始终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里,认为规律是一种神圣不可磨灭的东西。而通过张先生的讲述,我们深层里的那些认识被震撼,甚至颠覆了,通过仔细比较和透彻分析,这种“颠覆”对中国文化具有很深刻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我找工作的条件有两个:1.必须要和中国有关;2.必须和文化有关。我的运气不坏,那时正赶上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时候,短短的时间里,我这个文科毕业生竟拿到了六七个工作录用函。我最后选择了中国书刊社。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听了,大叫:“你难道不知道,那可是个非常激进的红色公司!”“可别忘了,我也是个来自红色国家的红色的人。”我笑嘻嘻地回答。亨利先生和他的“红色公司”图书馆偶尔借来的那本叫作《生在中国》的书,作者亨利·诺伊斯,也就是中国书刊社的创办人,对中国义无反顾的爱和他天真的理想主义震撼了我,那时我下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美国,可谓是“天堂的这一边”,一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正在崛起,而1929年那席卷欧美以股票市场崩盘为标志的大萧条还没有来到。要是有人问: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文化上有何特殊之处?答案就是:新的时尚出现并介入了人们的生活,爵士乐带来了一个新时代。虽然后来移居美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痛心疾首地抨击这种音乐不过是“交出了男子汉气”的,代表了一套“阉割符号”的“太监”音乐。但是,20年代的美国大众还是告别了贝多芬的古典音乐,涌向了爵士乐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7.
空难,又是空难  年仅22岁的R&&B女歌手艾莉雅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这一事件立即震惊了美国,死讯公布后,歌迷网页即改成志哀留言板。美国传媒形容艾莉雅的香消玉殒在黑人音乐界之震撼程度等同当年戴妃车祸丧生。时隔几天,中国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架小型飞机又在温州坠毁,机上惟一成员、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遇难。据悉,事故原因是飞机撞上了高压线。空难:小肯尼迪的死本来可以避免  1999年7月16日,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之子小约翰·肯尼迪坠机大西洋轰动了美国。据悉,当时小肯尼迪准备驾机回老家参加堂妹的婚…  相似文献   

8.
李佳俪 《职业》2016,(22):28-29
企业文化的功能和结构
  美国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他们合著的《成功之路》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概念。他们认为,美国最佳公司成功的经验说明,公司的成功并不是仅仅靠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靠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不是靠科学技术,关键是靠“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或一家公司独特的价值标准、历史传统、道德规范、生活信念、习惯作风等,并通过这些“文化”将内部的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个人主义”倍受推崇.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个人主义”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因此,“个人主义”可以成为我们中国人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本文对美国个人主义进行了界定,并浅析了个人主义在文化上的起源,为我们了解美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王玉琴 《职业》2016,(16):15-17
近日,一条“天文学家观测到有史以来最强超新星爆发”的新闻,震撼世界天文圈。这颗名为ASASSN-15lh的天体,距离地球38亿光年,最高光度超过5700亿个太阳,亮度相当于整个银河系千亿颗恒星总光度的20倍。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记录到的最强“超新星”。它由34岁的中国人东苏勃最早发现,2016年1月1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一研究,东苏勃是论文第一作者。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文奇才”?  相似文献   

11.
“虎妈”教育震撼美国社会 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少数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但是,前不久,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被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写在介绍自己育儿经的一本书上,这本名为《虎妈战歌》的书籍一出版,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讨论。如今,“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各种讨论也随之达到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2.
梁春生 《公关世界》2008,(12):40-42
企业文化一词来源于美国英文“Corporatecultures”,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组织文化或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价值体系指导下所选择的那些普通的、稳定的、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五个要素。在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没有明确提出来之前,诸如松下公司也在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生产报国、光明正大、亲爱忠诚、奋斗向上、遵守礼节、顺应同化、感恩图报”等“松下七精神”训育。  相似文献   

13.
慈荷 《女性大世界》2004,(12):66-69
关于靳东的道听途说 第一次听说“靳东”这个名字是在朋友参加完电影《秋雨》的首映式后。她兴奋地在电话里告诉我《秋雨》对她的震撼.更准确地说,是角色里的靳东对她的震撼。她用了重复的语法表现形式夸奖他:“太帅了!太帅了!”然后再对他如何的帅做进步的细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史密森》杂志曾举行一次大规模民意测验,题目是选出“亘古以来世界上用文字最简洁的人”。结果上帝因在《圣经》中仅用300多字就阐明了“十戒”,而获第一名;美国前总统林肯因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仅用了270个词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而获第二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因在“二战”期间规定下属“汇报以一页为限”〈不管多么复杂的事情都不得例外〉,而获第三名。该杂志社向林肯和丘吉尔的后代颁发了纪念品,还到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春田市的林肯墓和位于英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如果有孩子在谷歌上班,那是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儿,但很多父母对孩子在谷歌究竟干什么茫然无知,一提起“Chromebook笔记本”、“安卓小机器人”……他们只能摊开手、耸耸肩,现在谷歌推出“带父母上班日”,父母们就有吹牛的资本了。  相似文献   

16.
杨丹 《现代交际》2010,(8):105-105,104
“政治正确”起初用在政治领域,之后逐渐演变为语言文化词汇,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产物。本文阐述了“政治正确”的涵义和来历,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歧视现象,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就在一部“最血腥的电影”占据美国电影票房榜的首位,就在我们探讨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时,一部“血腥”的小说荣膺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温文尔雅的欧洲人似乎有意要打破自己的文化传统游戏规则,开始对“暴力”和“争议”青睐有加。  相似文献   

18.
李韬 《现代交际》2010,(1):27-28
众所周知,台湾流行歌曲在大陆颇为盛行。目前,台湾海峡两岸政治处于较高程度的膈绝状态,台独势力对两岸文化交流也百般阻碍,并着力于台湾文化的“去中国化”,妄图抹去台湾文化的中国痕迹。在这样不利的前提之下,台湾的流行歌曲却在大陆大行其道,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角度来探析这种现象的较深层次的原因。借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美国学者克鲁克洪的“隐型文化”概念来分析这种现象的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同时有“天堂”和“地狱”之称的美国大都市纽约,有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小饰品公司。公司主要经营宠物衣帽及家具装饰品,这些东西全由手工钩织而成,其造型、图案和风格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的神韵,深受美国人的喜爱。鲜为人知的是,公司女老板吴冷梅的创业史,竟与她一段失败的婚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今年第13届CCTV青年歌手大赛又让“原生态”民歌火了。“原生态”毫无修饰地反映原汁原味的本色东西,没有过多的后期包装,关注原始形态的社会,反映真实的生活,挖掘事件的本质,的确给我们带来“原始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