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著提要     
过去三十年来,对于造成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不均衡发展的格局所作的分析,从观点上来说,起了深刻的变化。五十年代,随着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的衰败,兴起了现代派理论。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这些观点又受到一些新的更为激进的观点的挑战。依附理论不仅寻求在不发达国家与依附国之间,而且也寻求在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一种必然的内在关系。然而,这种理论近来同时受到了左派和右派的攻击,看来依附理论面临着被改良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取代的威胁。依附理论的信奉者坚持认为,作为依附的结果,核心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外围地区持续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宁 《社会》2006,26(6):1-1
在全球体系的视野中,社会学的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运动,乃是社会学话语的“依附国”力图摆脱对“发达国”的学术依附地位的一种集体诉求。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乃是一种学术民族主义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外部效度问题成为“依附国”的学术群体所攻击的靶子。通过寻找和创立更具有效度的、更能解释本国实际的理论,学术“依附国”获得了独立于学术“发达国”的话语权利。这种类型的“本土化”,是合乎情理的。   从学术“依附国”内部的视野来看,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本土学者与海派学者之间所进行的学术资本和话语权利竞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3.
最近20年,拉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潮是研究依附问题时期。马克思主义创立自己的依附理论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10年的争论、前进和后退,依附理论才彻底摆脱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资产阶级的研究方式。1969年,F.H.卡多索和E.法莱托出版《拉丁美洲的依附与发展》一书,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把依附问题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突破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依附现象时把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当时拉美经委会的一个突  相似文献   

4.
从体系变迁和实际互动两个层面,对长达200多年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经过四个阶段的互动,从异质体系的碰撞逐步转变为同质体系的互构,从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逐步转变为双核竞争。美国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刻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门户开放"还是双边同盟体系,都将长期影响美国与东亚关系的演变。美国与东亚的关系,到了一个需要深度调试的节点。如何使这种调试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太平洋沿岸各国需要以一种更为平等、包容的方式共同探索和谐共处的未来。而在国与国的互动过程中,中美日三国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日本古代大陆移民与倭国的内政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日本研究》2011,(4):69-73
在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舞台上,日本古代大陆移民留下了活跃的身影。他们利用自身在生产技术与文字文化上的优势,为倭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倭王统治的确立与巩固以及倭国融入古代东亚国际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日本古代大陆移民与倭国的内政外交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古代东亚国际社会人员交流以及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东亚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崛起堪称世界奇迹,政治崛起也得确认,但东亚要真正在美、欧、亚战略大三角中均衡发展,成为世界格局力量中心还有待时日。不仅美欧亚之间发展不平衡,东亚的经济和政治间发展也不平衡,东亚作为力量中心还不明确,不稳定,还不强有力,关键是东亚还缺乏凝聚力和协调机制,力量体现还未稳定有形。东亚崛起不能单靠APEC,应有东亚合作的自身载体,EAEC应运而生是符合客观需要的。我国在对待亚太合作和东亚合作方面有否轻重缓急?作者对我国的东亚政策的政策取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5):93-96
当今时代,女性争取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亢,尤其是都市白领女性,她们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都与其他人群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部分完全具备独立条件的女性虽然处处宣扬男女平等,但是实际上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男性就应该是可以依附的对象,所以骨子里找丈夫仍想是找可以"托付终身"的庇护之所。这种心理源于女性对男性是一种归顺与服务理应获得报偿与庇护的依附心理。女性真正解放最大的障碍就是自身的这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依附意识。  相似文献   

8.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一种重要力量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心川(北京100732)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东亚某些地区虽然还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但总的政治经济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东亚的奇迹”。...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南亚的大国印度自1991年推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后,开始关注东亚成功的快速发展的经济。拉奥总理、辛格财政部长多次强调印度要学习东亚的经验。 近几年来,印度同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活动大大加强,联系越来越密切。去年印度与泰国达成在投资、旅游和贸易方面进行合作的协议,今年它与东盟决定成立东盟—印度扇形联合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亚太地区面临的经济挑战及其对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孙承冷战结束后亚太经济有两大明显变化,即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美摩擦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变化对日本提出的挑战和日本如何对应,将决定日本今后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一、东亚经济快速发展对日本的挑战东亚...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等几个次大的调整,而加入TPP是美国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大转轨。这一战略大转轨的目的就是诱使相关国家牢牢地捆绑在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战车之上,迟滞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巩固和扩大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日本作为东亚的主要国家之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曾提出自身的一体化战略。但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其战略主要是与美国相符合的。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地应对。  相似文献   

14.
王玉主 《创新》2010,4(3):8-10
一般的分析都把东北亚合作进而东亚合作进展缓慢归咎于中日对区域合作的主导权之争,其实深层原因还有美国对东亚合作的影响。目前,这种主导权之争已经影响到东亚合作的健康成长。东亚合作的突破需要各方尤其是东北亚各方的共同努力,否则东北亚合作进而东亚合作仍将陷在多重框架竞争中,合作无法推动。  相似文献   

15.
东亚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模式反映的是东亚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但是现代化又离不开西化。在东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西方影响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首先是早期现代化的冲击和其经验与科技的普及,促进了亚洲的转变。但是西方影响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多不利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是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ANIES在接受外来经验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的发展特点。东亚发展模式有力证明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后发现代化的后发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6.
依附/世界体系论者沃勒斯坦1976年曾发表一篇题为《现代化理论:入土为安?》的文章,宣布60年代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在解释世界发展方面已经无能为力,认为应当采取新的研究方法。本文作者照应沃勒斯坦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依附/世界体系论是否也应被新的研究方法所取代呢? 70至80年代,与其他与之竞争的观点相比,依附/世界体系论在第三世界研究中发挥着更大的影响。在《美国社会学评论》第53卷最后一期(1988  相似文献   

17.
魏元甍 《学术交流》2012,(2):107-110
当今的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经济总量紧追并超过日本,印度、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与日本的差距也在缩小,东亚和印度的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正趋向于平衡。伴随着区域经济整体的高速发展,东亚和印度正在形成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金砖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但是也有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明显不同的地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潜在市场经济体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被称之为"新兴市场",但是自然禀赋和经济开放程度的不同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经济模式。经济发展受到一国或地区多种经济要素的驱动和制约,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要素的变化也使得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展现出不同的面貌。造成东亚经济格局变迁的深层次原因是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空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东亚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东亚已经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区域经济综合体。东亚地区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世界经济遭遇困难的大背景下,东亚经济面对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东亚各国应该珍惜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消除彼此分歧、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与“亚洲伦理工业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H.卡恩在《1979年及其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一书中,把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地区称为“亚洲伦理工业区”,并以令人信服的经济数据证明,儒家文化在推动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方面显示了强大的活力。“亚洲伦理工业区”也许是一个比“儒教资本主义”更为恰当的概念,因为,这一地区能够被看作一个完整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伦理基础。这种伦理基础构成了东亚工业文明精神。然而,对东亚工业文明精神的讨论由于一些学者对韦伯理论的误解而引入歧途,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对“韦伯命题”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对思考当代世界秩序的积极意义。在分析意义上,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所蕴含的和平秩序是一种替代征服性帝国的国际关系模式,其中值得借鉴的原则包括:文明吸引力、制订合法性标准、非战原则、自愿原则、以经济实力支撑政治秩序。同朝贡体系一样,现代国际关系也会孕育事实上的权力等级、经济与安全上的依附,但这些关系并不意味着与主权平等原则相冲突。  相似文献   

20.
张灿 《社科纵横》2010,25(9):90-93,106
儒家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出现了地域上的差异。在整个东亚,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儒家思想在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态,对中国和整个东亚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与分析既有利于继续发扬儒家思想中与现代化相契合的精神,使之能进一步在东亚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借鉴儒家思想在东亚其它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对中国的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与发展,更好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