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 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文章先溯其源,简要地阐述了“物哀”理念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了“物哀“的成因及主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哀“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对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日本文学的欣赏水平、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相同·契合·延伸——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与“私小说”之比较张莉日本大政时期,一种在自然主义文学的土壤中萌芽,依据个人的琐细生活为素材,以吐露自我心绪为主的“自我小说”,在日本广为流行,这就是所谓的“私小说”。“私小说”将作者个体通过作品“自白于世”,其宗...  相似文献   

4.
日本著名学者铃木大拙曾在其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写道:“离开了佛教,我们就无从谈论日本文化。”可见日本文化所受佛教思想影响之深远。而佛教思想中,对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可说是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学,尤其是对日本特有的文学体裁——俳谐的影响,可说是日本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5.
在恩师刘振瀛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悲伤的悼念之情,手捧先生的遗著《日本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拜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奋不已.刘先生是著名的日本语言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对日本文学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对日本古典文学研究自成体系,在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界是首屈一指的.《论集》是刘先生潜心研究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代表目前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最高成果. 《论集》的特色之一,是将日本文学放在日本大文化的背景下,从宏观来审视日本文学整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词作的魅力之源是多方面的,既由于其词作具有非同寻常的绘画之美、悦耳动听的音乐之美、生活片断与人物形象之美,还由于其词作具有超凡入圣般的语言艺术和将事、景、情高度融合的高超技艺。如此种种,使得李清照的词作成为宋代以降世代人们心悦诚服的文学珍品。  相似文献   

7.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8.
雪花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形态变化万端,任何源流下形成的审美观都可以从这三者中发现美,获得美的感受.日本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孕育了独特的自然审美经验与审美情趣.日本人的古典审美观也历经了岁月的考验,它一开始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它的运行轨迹.本文就将从文学这一视角,以和歌俳句为中心来探讨日本的雪月花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为日本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最高峰。作品中大量的景色描写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再现了其所蕴涵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与川端康成的文学个性及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近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剖析近代人性的利己主义、冷静地关注并描写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见长;川端康成则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以回避现实、执著追求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人性恶、现实丑"的揭露与"传统美"的追求,展示了二人迥然不同的文学个性。然而,在能体现人生及艺术追求的死亡观念上二人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最终都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从中可见日本传统的文学之魂及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他们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与追求真实、非社会一样,以悲为美,歌唱悲美也是日本文学的三大传统之一。它的形成与白氏诗文尤其白氏《长恨歌》关系密切,而白氏《长恨歌》同时还是联结郁达夫文学与日本文学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2.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是中日新感觉派文艺土壤里生长出的两朵奇葩。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试验中转而走向传统,从而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就。他们在新感觉文学实验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各有侧重。川端康成倾向于现代主义的虚无与日本传统物哀美的有机融合;而施蛰存着重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其笔下的传统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以及传统的道具与场景如上元灯、梅雨之夕、古塔、扇等,只是叙事的偶然因素,或者说演绎现代心理的道具。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学吸收了中国文学的营养,发展至今。其中江户时代的物语文学体现了日本民族接受外来影响的成熟。本文以《蛇性之婬》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比为例,主要从叙事内容与结构进行分析,意在考察日本物语文学怎样吸收中国文学(文化)的因素并将其转化为日本文学(文化)传统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扬雄、王充以来,评论家们受儒家以"美刺"之旨规范文学,强调文学与现实政治伦理的关系之观念的影响,对汉赋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其讽谏力度不够的批判上.而汉赋劝百讽一格局的形成也有着多方面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传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精华,另一方面则超越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格局,成为对日本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和形象体现。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风格是高雅的、优美的,作品里带有浓厚的佛学思想和禅宗意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钟爱和爱情的渴望,体现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情爱观念和价值取向。川端氏文学作品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笔锋表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心灵空间,其美学风格、文体样式、意境营造、人物形象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很高评价和赞誉。  相似文献   

17.
明治文学从1906年开始到1910年,呈现出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各自繁盛的局面。1912年前后,此局面逐渐崩溃,日本文学走入新的成熟与分化,到1923年9月左右即被一个新均衡替代——社会主义文学与新感觉派成为当时文坛引人瞩目的双璧,而1914年正是日本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重要一年。考察其前后文坛情况与社会风貌,可以发现,代表日本近代文学的自然主义文学与代表现代文学的社会主义文学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爱伦·坡作为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与大师,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娴熟地将怪诞、神秘及恐怖元素运用到作品中,以其独具魅力的文笔,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光怪陆离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不仅开辟了心理小说、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的先河,而且他的唯美主义倾向还促进了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18世纪末兴起的哥特式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但其也在传统写作基础上进行了不可忽视的自我创新。本文就爱伦·坡的哥特式作品中对美的营造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其唯美哥特式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曹丕关于“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批评论”三个命题来研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位作家,有像白居易那样,对日本中古时代的文学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也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如此深入地打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灵。日本那波道园在元和四年(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的活字版《白氏文集·后序》中说: 呜呼,菅右相者,国朝诗文之冠冕也。渤海客睹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岂复古相之独然而巳矣哉!昔者国纲之盛也,故世不乏人,学非不粹,大凡秉笔之士,皆以此为口实。至若倭歌、俗谣、小史、杂记、暨妇人小子之书,无往而不沾溉斯集中之残膏賸馥,专其美于国朝,何其盛哉! 对中古时代的日本文学界来说,白居易文学并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异国的文学珍品,供其鉴赏咏叹,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楷模,供作家们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仿效。这一时期的日本汉诗、和歌、物语、散文——几乎在文学的一切样式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显露了模拟白居易文学的痕迹。在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的日本文坛上,构成了这一时期中日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