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词学思想的重点。词“别是一家”说与苏轼的以诗为词、苏门学士的词学本色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别是一家”的主要内涵如下:一是强调谐音合律;二是重“情致”、“典重”,崇尚“文雅”的词情;三是讲究“故实”、“铺叙”,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别是一家”说是对词“自是花中第一流”整体美的追求,它丰富与发展了花间以来的词学本色论,形成了明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的《词论》所探讨的是文体论,而并非为作家作品论,词“别是一家”才是其中心论题。为了使词这种文学样式从当时那种受人卑视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取得与诗文并驾齐驱、比肩同坐的一席地位,李清照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撰写词学专论,郑重地向人们宣告:词再也不是诗的婢妾,而“别是一家”。《词论》虽以苏轼等人的创作作为评述对象,然而其目的在于说明;词与诗文是存在着许多区别的,它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词论》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 ,阐述了我们应以辩证公允的态度去看待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正> 一李清照在写于北宋末年的《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的论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对明清词论也有深刻的影响。但她的这一观点却未能在南宋词论中立足,苏辛派词论对此给予尖锐的批评,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诗词不当分异”的论点。这代表了当时的两种不同的词学观念。理论总是对创作实践的总结,既指导着新的创作实践,又是文学批评的依据。词至东坡,突破了词只写儿女艳情的狭小天地,把吊古伤今、感慨  相似文献   

5.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在著名的<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这种独特的文体具有哪些特性?作为一种汉语艺术形式它又是如何产生美感的?祁光禄博士的新著<词艺术研究>对这些词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考察制约词体演进的多重因素及其演生历程尤其是苏轼评词论词之风对词学理论推动的基础上,对李清照《词论》所倡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其间凝聚了李清照个人创作上的体验与心会。同时,这种理性自觉也体现于作家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7.
词至宋蔚为大观,成为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词有其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特别强调词这一体裁的抒情功能,她在《词论》中首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从李清照现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清照《词论》一再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围绕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词人的评论,以及《词论》写作时间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仍是各执一词,言人人殊。笔者以为,《词论》之作,实沾溉于苏门评词风气,故不特其观点多吸纳苏门,且写作时间亦当在清照婚前。《词论》首句所说"乐府"乃"歌"之代称,语本《文心雕龙·乐府》,"声诗"则分指曲调与歌词。"别是一家"说即由词源自歌导出,其内涵当不止于协律,知词与否也并非仅由此裁定。《词论》或因晁无咎评词而作,其事其文极有可能载于晁著《骫骳说》,是书后以抄本形式流布,其中"晁无咎评本朝乐章"及李清照《词论》为吴曾收入《能改斋漫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因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诗词有别,为古今文人所津津乐道。李清照《词论》总结了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乃知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然则考察词的发展史,“诗词有别”的定论却并不完全适应早期的词。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其兴起应该说是在中唐时代。“……因此,以曲拍为句,是表明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词体从此独立发展,与诗分流异趋,它同声诗之间的区别也判若鸿沟了。”(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一个采用依曲拍为句这种新的制辞方式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无论是  相似文献   

10.
对唐宋词的立体观照——评《唐宋词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明同志的《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是当前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它的开拓性,主要在于提供了对唐宋词立体观照的一种新范式。自宋以来,词学研究可分“词史之学”、“批评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等门类。(参龙沐勋《研究词学之商榷》载《词学季刊》1卷4号)《论稿》基本属于“批评之学”。而“批评之学”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大都详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论述而略于词作的思想价值之分析,又着重于  相似文献   

11.
对李清照的《词论》历来毁誉不一。从《词论》文本来看 ,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 ,她认为词与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音乐性。她的词正是其理论指导的产物 ,尤其是后期词在折射深广社会内涵的同时 ,更注重音乐性 ,与《词论》相印证 ,努力实践着她的词的创作宗旨。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 ,阐述了自己对词的流变及其艺术方法的看法和主张 ,并且特别强调词的音乐性。她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 ,“词必协律” ,从李词的内在音乐美来谈 ,包括 :一、注意选韵 ;二、有时使用句中韵与旁迭韵 ;三、有时利用双声、迭韵、迭字、舌齿音等 ;四、注意选“声” ;五、重视节拍。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不仅以她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蜚声词坛,更以她独到的艺术见解品鉴词这一文学样式,为婉约派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人们对她并不陌生,而作为有卓见的评论家的李清照,则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词论的核心思想,最早收录在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里。研究李清照的词论,对理解词的发展、风格和流派,以及对词的欣赏品鉴都不为无益。  相似文献   

14.
唐圭璋是现当代词学大师,也是民国时期传统词派的主将。清末及民国初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及现代词派词学兴起,并展开了对传统词学的批评。唐圭璋对《人间词话》和现代派的词学观点进行了批驳。唐圭璋继承并发展了常州词派、晚清四大家的词学思想,坚持“重拙大”的论词宗旨,指出《人间词话》的境界说和隔与不隔之说的理论缺陷,批评“境界”说缺少“情韵”,强调含蓄蕴藉、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的美感,指出王国维的“不隔”乃专尚赋体,以白描为主。唐圭璋回应现代词派对梦窗词雕琢的批评,并对梦窗词的艺术价值作了新的阐释,指出切磋琢磨、始成精品是梦窗词的审美特质。王国维、唐圭璋二人晚年对自己早期词学皆有所反思,体现了大师的风范。唐圭璋是第一个正面、系统对王国维及现代词派进行批评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掀起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持论者历来存在“美在客观”和“美在主观”、即“客体论”和“主体论”两种观点。周宗岱的《美辨》持“主体论”,该书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基本原理为立论根本,以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素养、艺术门类的审美实践和人的生理、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指出:“论美离不开人”,把握住“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美是一个形容词”这一本质,便可理清复杂的审美现象,把握审美规律。该书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艺术实践、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6.
白石十七谱是宋词文学创作与音乐理论高度结合的宝贵实例。就中四首旁缀音谱的“令”体词调歌曲,系先有音乐“定腔”,后“倚声”填词之作,是研究宋词以文从乐手法的珍贵实证。依据《词论》“别是一家”的音乐文学体性论,姜夔《大乐议》的四声清浊主张以及张炎《词源》的歌词五音协律例证,可归纳、提炼出使文字四声五音与音阶清浊轻重相协谐的宋词“倚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四首词调歌曲的文乐关系展开逐字辨析,并以句拍为单位,实证以《词论》为代表的音乐文学理论,在宋词“倚声”填词实践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回归《词论》《词源》对雅词协音不易、“知之者少”的文学判断。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天才,在诗、文、歌词创作上,都取得突出的成就,而且,她还有一篇《词论》,倡导“别是一家”说,使人耳目一新。建国以来,截至一九八五年六月,全国(未包括台港地区)发表李清照研究论文二百余篇,出版论文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维特根斯坦“语义即用法”理论,作者认为,“美学”一词有四种用法,这四 种用法也就是美学的四种形态:美丽论美学,统一论美学,超越论美学,张力论美学。本文 首先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指出实践论美学被超越 的最重要的理由,实践论美学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指控,是它的理性主义。然后论述了西方美 学史上,叔本华对黑格尔,尼采对叔本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超越之旅”。最后指出,超 越论美学之“超越”,本质上是另一种“统一”,是感性统一理性,是感性淹没、覆盖、吞并理性。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唐圭璋、施蛰有、马兴荣主编的《词学》,第四、五辑已于近日相继面世。《词学》各专栏以“论述”和“文献”为重点。第四、五辑的“论述”部分发表了《况周颐词论管窥》,对况周颐的词学观点。作了充分的研索和阐发。《论阳羡词派》一文从地域、意趣格调、渊源三个方面对被忽略的阳羡派进行了论证。此外还刊载了《袁去华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论》,虽然论及的问题较多,但中心论题即词“别是一家”。其主要论点,按照人们一般的归纳就是: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这里有三个问题需先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