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部制改革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就是改革引起了政府各部门固有利益的重新调整.全面认识和推进我国的大部制改革,需要有新的视角和进路.从博弈逻辑的视角出发,利用三个博弈逻辑模型对大部制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税费改革的逻辑(笔谈,五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性危机,破解“三农”难题,中央政府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2002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推进到河北、湖北等16个省份,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取消农业税。并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税费改革的同时还启动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即乡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改革,主要措施是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合村并组等。这一系列的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干群矛盾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基层财源枯竭。农村公益事业缺乏组织动力,农民集体观念、人际关系变化等新问题和新情况,构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所必须面对的环境和障碍。而当前农村政策的制定者和研究者显然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和明确的认识,也没有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以下一组文章,是对税费改革及其在乡村社会造成的一系列政治社会现象的关注。这组文章在扎实的实证调查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税费改革实施过程的逻辑归演、税费改革的深层原由及后果,对税费改革本身和相关配套改革的内在逻辑作出了与政策部门和学界主流不尽相同的新的解释。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横向政府间由于微观自利性与集体宏观理性矛盾,容易导致“集体行动困境”。“经济人”和“资源稀缺”假设成为博弈起点,通过集体行动逻辑视角对横向政府间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发现在博弈实证方面,政治上“试点权”谋夺和政绩考核竞赛、市场上“市场壁垒”和“道德风险”、制度上“税费让利”和保护性法规政策是其博弈场域。因此,推动横向政府间进行执行合作,走向正向博弈,需要在政治层面上进行选择性激励,在市场层面上进行权属界定,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外部强制,使其走出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4.
学术逻辑、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是现代大学制度安排的逻辑基础。这三者虽然都是产生于现代大学组织的制度规范体系内,但它们却常常处于冲突和博弈状态之中。大学的"三元逻辑"在大学制度建构中的角逐,反映的是大学制度中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三者之间的制约状态,表现的是学术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处理好三种权力和三种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元动态制衡是处理好三种权力和三种利益关系的逻辑归属。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工具发现,国家与农民在围绕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与如何激励种粮上存在张力,张力的结果是农业妇女化、兼业化、“去粮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难与种粮人相对贫困。国家遵循的是政治逻辑,目的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民遵循的是经济逻辑,理性小农以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种粮不能帮助农民实现“发家致富”。国家的“政府要粮”行为与“农民要钱”行为之间难以耦合,国家的政治逻辑存在单向性与单一性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经济逻辑、需求层次逻辑、市场逻辑。因此,以市场逻辑调节国家政治逻辑与农民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一体两翼”的多重种粮逻辑关系,以协调多重逻辑(国家、农民、市场)的合力,实现国家的“种粮增产”,农民的“种粮增收”与“种粮致富”的双羸结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工具发现,国家与农民在围绕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与如何激励种粮上存在张力,张力的结果是农业妇女化、兼业化、“去粮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难与种粮人相对贫困。国家遵循的是政治逻辑,目的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民遵循的是经济逻辑,理性小农以家庭经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种粮不能帮助农民实现“发家致富”。国家的“政府要粮”行为与“农民要钱”行为之间难以耦合,国家的政治逻辑存在单向性与单一性问题,忽视了农民的经济逻辑、需求层次逻辑、市场逻辑。因此,以市场逻辑调节国家政治逻辑与农民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一体两翼”的多重种粮逻辑关系,以协调多重逻辑(国家、农民、市场) 的合力,实现国家的“种粮增产”,农民的“种粮增收”与“种粮致富”的双羸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生活逻辑与政治逻辑的研究框架考察了清末民初流行于天津地区的妈祖信仰.其中,政治逻辑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神道设教上,而生活逻辑则体现在民众对妈祖有求必应与的愿望以及对妈祖信仰的利用之上.两种逻辑的提出可以作为一种观察视角或观察方法,以此去考察一个特定的神祗信仰,从而重新认识信仰背后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8.
王路教授是我国逻辑学界的知名学者,其逻辑教学观点的独树一帜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王教授的逻辑教学思想可归结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逻辑现代化",它是指逻辑教学的现代化,而非逻辑学科的现代化;高校逻辑教学主要内容改革是指改革要以现代逻辑的知识体系替代普通逻辑;"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不是高校逻辑教学改革的方向。虽然,王教授的逻辑教学思想引发了激烈论争和讨论,但其逻辑教学思想中蕴涵的三个重要特点常常被学界忽略或误解,而这三个特点却为我们深入讨论高校逻辑教学和逻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注重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承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从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政治建党思想始终贯穿于建党百年历程中的“不变”与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具体内容、方法路径中蕴含的“变”之间的矛盾运动当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百年历史的发展演变。这一历史逻辑要求当前要确立不靠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的管党治党新思路,正确认识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要坚决围绕制定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来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核心内容,要突出党的政治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夯实政治信仰和政治生态两个基础,抓好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制度体系三个环节,强化党的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活动更加深度地与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相结合,科学已经作为一种涉及市场利益以及重大政治决策的关键资源而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研究类型的多元化趋势更为凸显,学术科学、产业科学和公共治理科学等主要科学类型在扩展科学知识、提升经济效益、推进公共治理、服务公众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学术逻辑、商业逻辑与政策逻辑深度交织,嵌入科学知识生产和实践运用全过程,成为后学院科学进展的内在逻辑维度和强大驱动力量。为了促进科学良序发展并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必要对后学院科学“三重逻辑”进行协调整合,以“科技向善”理念为引领,注重发挥学术逻辑的轴心功能、明晰商业逻辑的道德边界、拓展政策逻辑的公共理性、强化科技伦理治理,以实现三重逻辑有序“合奏”,促进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当前新兴科技迅猛推进,科学进展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深度关涉社会因素,各种科技风险问题、科学伦理问题等变得日趋复杂,重视后学院科学“三重逻辑”的协调整合,完善科学研究与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助于优化科技伦理治理,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向善、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的第三次重大改革.目前税费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存在着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有待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加以探讨和解决.未来税费改革的总体方向,应是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税制,调整城乡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税费收缴和使用机制,以及加强配套措施改革等,最终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平合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农村税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用政治处理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两种方式:政治逻辑与法律逻辑。社会的发展是逐渐从政治逻辑走向法律逻辑的过程。本文以规范分析的方法辅之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揭示出社会从政治逻辑走向法律逻辑的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税费改革没有改变国家政权建设以来捉村基层组织延续下来的生存逻辑,它们不可能主功地、根本性地从赢利型经纪角色转向保护型经纪角色,谋取私利的动机依然非常强烈。由此而来,农村基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们会把刚性任务弹性化,也会把国家政策结合进农民的观念与行为中并借此谋取私利,还会因为利益空间的有限而出现村座干部之间的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的治理性危机进一步加剧,给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现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制为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指明了道路;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想的最终目的。深入研究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逻辑思路,可以从中得出以下三点启示:一是物质生产不能放松,要有忧患意识;二是改革要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三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生逻辑,为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铸魂育人的实践作用,要充分把握其价值、问题与实践的三重逻辑。充分理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课教学、文化传承、方向确证以及精神育人方面的重大意义;逐步厘清红色文化在保障体系、挖掘整合、内核吸引力以及应用方式上的现存阻碍;贯彻落实顶层规划、精神熏陶、行为体悟与物态感染四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从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战略高度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彻底的理论"思想、列宁的灌输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教育思想一以贯之阐释了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大学生的理论逻辑.贯彻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系统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大学生的现实逻辑.应构建理论武装机制、理论转化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形成一套推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大学生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江苏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地方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与大学生“四史”教育目标一致、内容契合,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利用江苏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提高大学生“四史”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政治认同的逻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政治认同的逻辑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所在政治系统运行状态认同的底线或原则,即人们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相吻合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或情感满足的需要。政治认同的逻辑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次序: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完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逻辑理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与转化、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是其生成逻辑;以战略地位论、价值目标论、根本原则论、内容体系论为整体布局,构建出严密的结构逻辑;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新答卷、标定新时代青年成长奋斗的新方向是其价值逻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遵循。系统分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精髓要义,对于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是:中国古代逻辑是传统逻辑,中国逻辑史也就是传统逻辑的历史。本文认为,“古代逻辑”是历史的分期,“传统逻辑”是指一种逻辑类型,两者不能混同。传统逻辑和古代逻辑虽然都用自然语言表达,但也不能根据表述语言的同异将中国古代逻辑归属于传统逻辑。另一见解则将逻辑问题归结为语形问题。本文认为语形虽然是逻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应从语形、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诞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应用西方逻辑框架来套中国古代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