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本文通过“审美距离”对诗歌的形式层、表现层和再现层进行解析,正是由于营造了时空距离、想象距离和情感距离,该诗才显示出无穷的韵味和悠远的理趣。这些距离,既增添了诗歌的审美情韵,又造成了主旨的朦胧性。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译诗实现原诗的审美饱和度:首先是两个文本兴发方式的差异;其次,近譬式与远譬式取材方式的不同;其三,译者客观性的"之谓"式表述方式和主观性的"谓之"式表述会影响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审美距离;其四,对诗歌器用审美结构的调整也会造成原诗和译诗在审美旨趣上的差异;最后,"明辨"式或"忘言"式的诗歌语言表征会对诗言与诗意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朝鲜诗学发展史上,崔滋以朝鲜诗歌作为批评和研究对象,对诗歌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对诗歌的审美特征"味"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提出了重要命题"有味不如意尽";二、提出了"象外之气"说;三、注重诗歌"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现象"的成因是义山诗歌话语层面及内在意境的审美特征的外在呈现.义山诗歌无"隔"不成诗,朦胧而绮密,并且具有文外之重旨的审美特征.义山诗歌是其心灵深处迷惘、凄迷心性的真实写照,意蕴深邃、韵味无穷."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其创作的审美追求,更是其重要文论思想的概括,对后世文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上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对古典诗歌发展影响重大.唐宋之际诗歌重镇南唐的"苦吟"之风产生了新的变化,"苦吟"诗作语言清丽淡雅、善于描摹物态,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进行了显著的再造.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唐宋之际诗歌创作群体及其创作心态的演变,并对后世全新审美范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的诗以情感的方式摹山状水,重启诗歌的抒情性,再次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一方面他们在有意寄托,另一方面又无意间不自觉的抒情.这种不自觉的抒写,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恰是中国诗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不自觉提升的高度.他的诗中尚残留有玄言余绪,但仍不失清新自如,这也恰恰反映出这一时期审美转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写作"尤其是"地下诗歌"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事实.文革语境下的"白洋淀诗歌群落"--是 20世纪中国新诗不间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白洋淀诗群"是对文革主流诗歌写作的一次背离和反拨,它重新确立了诗歌本体的独特存在,坚持了个体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声音,并运用现代诗歌技巧--隐喻、反讽、悖论、意象叠加和重合--表现内心世界的荒诞意识和对理想的追寻与探索.这都重新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8.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10.
"动"的精神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质,来自于诗人燃烧的生命体验.大量动词、动感画面、情绪转换、动感意象构成"动"的精神之表征.自由诗体、省略标点和押韵、大量排比句等形式结合无间,创造出全新的"动感"审美."动"的审美体验,完全区别于古典诗歌的静态审美,也以其抒情主体的独立个性,与古典豪放派诗歌有着内在区别."动"的精神,根源于社会格局变动、异域和都市生活体验,更在于发现生命本体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人与世界的全新关系和全新发现."动"的精神,构成了现代新诗在诗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开拓.  相似文献   

11.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有重要作用,通过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注重角色效应、领悟诗词谐趣等四种途径可以增强情境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诗歌判断既包括诗与非诗的判断,更包括好诗与劣诗的判断。“成立的诗”与“好诗”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好诗的第一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本身品质高远——诗歌意象(用以进行表现行为的表现者)和被表现者之间的性质距离遥远而不邻近,让人诗思受触而砰然心动;好诗的第二尺度是:文本之内,表现者自然生成,诗歌意象是特定的语境下有限自由的自然生成,而不是无视语境的无限自由的任意嵌入;好诗的第三尺度是:文本之内,在建立了被表现者与表现者之间不即不离的“A+远A”结构之后,更有饱满独特的生命体验自然而然地灌注其中,让人精神撼动、情绪感动。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谦逊谨严的文学批评态度,形成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以辛勤的耕耘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缩短诗人审美追求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架桥铺路.朱自清先生宽宏的文学批评态度,与他的思想历程和人格特性密不可分.他对于新诗的一个至为重要的贡献即如何"见出平淡的生活里蕴藏着的悲喜剧",从日常生活里"感觉"诗的存在;并且,他对于新诗形式的美学思考也是深入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衡山是李白从洞庭湖溯湘江"南穷苍梧"的必经之地,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性格看,从"五岳寻仙不辞远"的志向看,从感司马承祯知遇之恩看,他没有理由不游衡山。李白笔下对南岳衡山景色生动逼真的描写,非亲历其境不能道。《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前四句应是一首独立的咏衡山诗。一些关键词语在李白集中的出现状况显示,《游方广寺》诗是李白真作可能性极大。李白集中应还有衡山诗。  相似文献   

15.
代绪宇  王珂 《南都学坛》2003,23(1):80-85
世界散文诗已经有了 1 5 0年历史 ,对散文诗进行文类研究 ,不难发现散文诗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由于散文诗文体的易变性 ,散文诗被认为是诗或者散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散文诗文体的稳定性确定了它的文体独立性。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源于没有确立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类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诗言志”与陆机倡导的“诗缘情”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艺观。“志”与“情”,“言志”与“缘情”各有其内涵和侧重,对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而且需要统一在诗歌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开头四句对于正确理解全诗极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这四句的解释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直接导致了对于此诗乃至全诗认识的混乱。本文对这四句提出了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此诗做了新的解读:通过从人生理想的高度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抉择,否定了以游侠为文化符号的积极作为,倾力济世的人生道路,而肯定了以山林隐遁为文化符号的出世远游,学道修仙的人生道路。人生道路和方向的明确,进一步坚定了诗人高蹈风尘外,即通过山林隐遁,学道修仙,追求神仙世界的决心。人生价值取向的抉择和对出世远游、学道修仙人生道路的肯定,不仅是后面各首所写的修仙历程的思想基点,同时也为全诗标明了思想指向。  相似文献   

18.
<儿媳的快照>的发表是瑞奇诗歌发展的分水岭,是她首次公开表明她对妇女角色的关注,体现了她的女权主义意识.诗歌揭露了父权社会及其男权文化使妇女窒息、妇女的才能被埋没和夭折、她们生存状态受到阻扰和压制;体现了瑞奇寻找女性身份和共同的未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和政治景象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高燮在南社中是较有诗学根柢者,对诗之本质与功能有较清醒的认识,对诗学承传与宏扬抱有热诚希望。其诗学思想主要有:诗能影响政治;诗人要有真性情,但要防“率”与“浅”;诗人要有学问,方能彰显文采;诗之外要有事;才与学相互促进;还须讲究法,法依赖才,才来自学;诗言难言之隐,难尽之情;诗语言力求雅驯;关于学诗途径,反对家数之说:以理性态度正确看待同光体。这些见解大多数是针对南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颇与缺失而发的,表现一位学人应有的正直品质与独立思考的勇气。高燮的诗内容广泛,感时诗哀愤沉著,山水诗清爽飞动,咏物诗寓意深沉,咏怀诗沉郁绵邈,题赠诗亲切真诚,缅怀悼念诗沉挚悲郁,莫不真情朴茂。既有渊雅格调,又有时代气息,合唐诗之雄放、宋诗之峭健为一体。峻洁而无尘滓气、蔬笋气,清雅爽净。  相似文献   

2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历受文人称赏,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将日常生活诗意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物与境谐"之境界透露出他在魏晋动乱社会中淡薄名利、持节操守的胸襟气韵;"秋菊"、"南山"等意象表达了他在易代前后健康长寿的愿望;语言含蓄深刻,意在言外,富于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