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列斐伏尔是最早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翻译介绍给法语学界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他严重地遮蔽与回避了青年马克思"三位一体"的经典问题式,而以自己所谓的黑格尔-马克思-尼采"三位一体"为前提,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了"过度诠释",提出一种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完全异质的"总体人"辩证法.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就是再现"事物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无论是目然还是社会只有通过总体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通过抽象化而克服抽象化、从而实现自我总体化的辩证扬弃过程.人类的希望只有一个,这就是实现"总体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要把握<老子>"道"的实质,必先理解<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和原则.<老子>提出其"道"的方法就是比参法.通过这一方法,不仅认识了存在者的存在状态,也认识了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本质,这就是<老子>那个"寂兮寥兮"的"道".  相似文献   

3.
许成安 《学术界》2001,(6):110-117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丁建中等人在<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一书中对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不过通读该书我们发现,该书作者对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其实是在曲解马克思原意的基础上就草率地向马克思及其价值理论发难的;而且他对于自己的所谓"新理论"也缺乏小心而细致的论证;该书中甚至还存在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可以说,<新价值论与产权改革>是一本理论错误、逻辑混乱、文字粗糙的低劣之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篇章里,重温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通过不断社会改造,取得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新译著<批评性论辩论辩的语用辩证法>,这本来是我国论辩研究、非形式逻辑和谬误分析领域的一件幸事,可惜该译著存在不少翻译问题,特别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误译,令人吃惊.此译著的问题表明,移译学术名著,仅有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全面精到的学科知识和认真雕琢的态度,是保证译作不至沦为下品的基本条件.应该提倡译校并重.  相似文献   

6.
刘明易 《兰州学刊》2004,(1):121-122
经济法学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中国法学发展历程中最具意义的事件之一.经过各界特别是经济法学界的努力,中国经济法的研究已步入了正轨.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法研究特别是经济法基本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关于经济法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吕志祥、辛万鹏同志的<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得出了全新的、富有说服力的结论.我们相信,该书的出版会加速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从幼稚走向成熟,并使我国的经济法学屹立于世界法学之林.  相似文献   

7.
综观数百年来经济思想史的演进及其成长,创新是经济学发展进步的生命,没有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经济学面貌.黄少安教授发表在<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上的文章,是一篇颇具新意之作,他点明了经济学可能出现突破的领域,对中国学者不无启迪意义.但是,创建"合作"经济学的想法可取,却不构成对经济学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吴琳 《阴山学刊》2005,18(2):45-48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被视为"毛病"、"错误"而尽量加以排除;比较文学学者却认为翻译中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其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文论中的阐释学、解构主义、描写翻译学派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有效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的"法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中,除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外,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批判法学、后现代法学、经济分析法学、现代法律诠释学同样参与其中.不同的研究向度决定了"法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认识,而这些研究向度之间又存在着沟通、对话及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究如果以确定性开始,就会以不确定性结束;反之,如果以不确定性开始,且坦然地面对不确定性,就会以确定性结束.这正是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新世界观图景:混沌蕴育和生成秩序,只有从不确定性出发才能发现确定性.在自然科学进入不确定性时代已近百年的情势下,正统经济学依然固守于经典自然科学确定性的围城而不能自解,它正在以一种反自然科学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自然科学化.现代经济学需要一场新的认识论革命,以不确定性世界观为指导,审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寻找自我革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尽管“理性选择”假设饱受批评,但目前仍是现代经济学的内核之一,并为法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倍受争议的假设,仍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理性选择”的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的考察指出,在认知过程中,理性和感性、知性同样在起作用,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讲,仅考虑理性的经济学是不全面的,建立于“理性选择”假设之上的经济学在认识论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是存在缺陷的。而这必然会导致经济学在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上存在某些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13.
法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 ;它是法学和经济学科际整合的边缘学科。本文在阐述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及启示后 ,对法律经济学运动做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4.
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林彬  黄健梅 《学术研究》2004,90(12):63-72
法律经济学大量的借助于理性选择理论来考察法律规则和制度, 然而随着这项理论在法律分析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越来越重要时, 许多学者却对这项法律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基础理论表现出许多不满。行为法经济学的出现更是把矛头指向了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主流法律经济学背后的理性选择理论。本文在分析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之间的冲突的基础上, 探讨了行为法经济学对我国法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并初步分析了行为法经济学在我国法律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分析表明, 我国法律经济学界亟待认识理性选择理论的前提与局限, 行为法经济学与主流法律经济学的调和、充分利用行为法经济学的优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现代性叙事结构,经济学批判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主线,因而以经济学批判为主线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本真的理论视域.经济学、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赋予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独树一帜的理论品格.货币、资本和生产是架构三者相互关系的概念桥梁,它们既是经济学建构现代性叙事的支柱概念,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开展现代性批判的基础概念.某些后现代学者视马克思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为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由此认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并未超越经济学的理论视线,历史唯物主义在客观上已沦落为经济学和现代性的共谋.揭露和批判这种"共谋论",就必须把被后现代理论囚禁的货币、资本和生产概念从单一的经济学视域中解放出来,通过还原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意来展示其现代性批判功能.这是关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元问题"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邓霆 《社会科学》2000,(10):37-40
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其以后的经济学家 ,对于规模经济的定义基本上是围绕平均成本的概念来展开的。斯密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出发 ,揭示了大头针制作工序细分带来效率的原因 ,这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边际学派及其以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则把固定投资成本引入规模 ,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模报酬的三个阶段。在边际学派的理论中 ,规模化生产引起管理成本节约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而以科斯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理论则进一步阐明了企业代替市场交易从而管理对规模经济所起的作用。一、规模经济的指标概括起来 ,对于规模经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分歧源于社会理论中的能动性与结构问题。方法论个体主义体现了一个极端,即强调行为主体而不是社会结构,是一种试图仅用个体相关的方式处理社会结构、制度和其他总体现象的方式。方法论集体主义体现了另一个极端,强调整体结构而不是个体,认为所有个体倾向或行为能够也应当从社会的、结构的、文化的或者制度的现象中得到解释。这两个极端都有其缺陷:个体主义否定结构影响,不承认多层次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质"层级,集体主义对改变个体的过程和机制也未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这两者的超越与综合则包括了结构化理论、批判实在论、凡勃伦制度主义、奥地利传统的互动主义以及基于现代系统论的系统主义等。结构化理论和批判实在论试图从实体层次上分离能动性与结构,凡勃伦制度主义和互动主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能动性与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系统主义则采用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强调不同层级和不同网络中的循环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把“科学”置于经济运作的中心位置,是对传统工业经济以“资本”或者“权力”为中心的一种扬弃,这两种新的发展观都要求运用创新手段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求社会主义,要求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互补。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学的文化本位及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明确文化最初的本位含义及其鲜明的经济学思想内涵,初步论证了作为文化本位的经济学思想既是对于社会文明发展核心理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也受制于文化发展的束缚。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化发展相互关系的典型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对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局限;指出中国经济学建构中传统文化本位的滞后是必须克服的难题,克服的途径是文化及经济学本身所必须经历的二次否定和三次整合。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系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强 《江汉论坛》2003,(1):36-40
本文以对科学研究和非科学研究的重新认识为逻辑起点,正确审视了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并从其具有科学研究和非科学研究双重性质出发,探讨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