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楚神话中的九歌性质作用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楚辞看《楚辞·九歌》可以看出:早在屈原之前就己经流传了有关九歌的传说.例如:《离骚》——啓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  相似文献   

3.
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三种《九歌》,即夏《九歌》、周《九歌》和楚地民间流传的九歌。屈原《九歌》不是礼神祭歌,而是以祭祀歌舞为题材的叙事抒情诗,反映了南楚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其抒情主体特殊,谱写了一组情韵哀婉的多重变奏曲。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祭事诗《九歌》具有深婉的人情美 ,其中的人与物、环境与神灵的关系和谐统一 ,展示了别具一格的自然美与瑰奇温情的神灵世界。而这种人情美的构筑 ,与春秋战国时代“以善为美”的道德伦理哲学及屈原“美政”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 ,《九歌》的永久魅力不仅在于外在的形美、境美、事美 ,更在于其深层的“善美”。  相似文献   

5.
最早对“互文”下定义的是唐人贾公彦,他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仪礼注疏》)。这就是说互文的内涵具有互相体现、互相渗透、互相补足的作用。本文所谈的互文即贾公彦之说。  相似文献   

6.
<九歌>文体性质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学者各执一端,讫无定论.根据祭祀仪式"仪式诗歌"在文体上多表现为"混合性艺术"的一般规律,对<楚辞·九歌>文体进行新的界定,认为<九歌>为"大文体",其中包孕"小文体".而且将<九歌>认定为"混合性艺术",对深入探讨楚辞体的发展形成过程、屈原<离骚><九章>等作与<九歌>在文体上的渊源关系等重大学术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丸歌》之曲。”这种说法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当时的楚国只有“南郢之邑”的沅湘才有《九歌》那样的巫风和祭歌。这并不全符合当时中国的民俗民风和《九歌》本身内容所暗示给我们的事实,兹作如下辩析。 (一)《九歌》反映了整个楚国甚至中原都有的风俗  相似文献   

8.
谁都不曾也不敢抹煞屈原诗篇的思想性。《离骚》的爱国忧民、追求理想,《天问》的怀疑天命、动摇迷信,《九章》的临难不苟、矢志忠贞,固不待言;即如《招魂》,也有人就其序曲、结章说了许多好话。《九歌》,胆敢否决其思想价值者绝少,但它到底表现或流露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理想、政治抱负、情操思绪,到底有没有所谓“隐射”“寄托”和“微言大义”呢? 回答之困难不仅在于时代的隔阂,事实的冥昧,文句的艰奥。屈原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比兴丰美、寓意邃深的抒情诗。《九歌》的风格多样而又统一,情调优雅而又昂扬。充满信心,热情洋溢,满怀希望。俊美,乐观,向上。它可能不是作于一时一地,但这是年青力壮、风华正茂经验之产物,少年倜傥、文采风流记忆的结晶,则可肯定。它的整个调子颇接近《九章》之《橘颂》,而《橘颂》公认是少年得意之作。能写出《橘颂》  相似文献   

9.
《九歌》是在郊天祭歌的基础上为怀王朝创作的宫庭祭歌,是在体裁上以崭新的歌舞剧形式创作的宫廷祭歌的典范。对《九歌》性质的误解,源于其歌舞剧式体裁的特殊性,但我们还不能说它就是中国早期歌舞剧的源头,只能说《九歌》中诸多的戏剧因子,使之成为早期歌舞剧的雏形。  相似文献   

10.
研究楚辞的专家学者多称《九歌》为“神曲”。比如苏雪林先生在《屈赋论丛·自序》中说:“我大胆宣布《九歌》是整套神曲。”他们的理由都是因为《九歌》是祭神的歌词。 称《九歌》为“神曲”,是十分准确的。而且意义重大。但是仅仅因为它是祭歌而获取“神曲”的雅名,那是不能令人感到切理餍心的。因为包括《诗经》的“王颂”在内的一切祭神的歌曲都将有资格获得“神曲”的美名。  相似文献   

11.
东 皇 太 一 盍将把兮琼芳 王逸曰:"盍,何不也。把,持也。琼,玉枝也。言已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镇,灵巫何不持乎?把玉枝以为香”。戴震曰:“盍,合也。”刘梦鹏曰:“将,进也”。 剑薰按;盍,戴震释合、是。合,当也。将,当训请。《诗·郑风》:“将仲子兮,勿窬我墙”。毛长《传》:“将,请也。”又《卫风·氓》:“将子勿怒,秋以为期”。亦  相似文献   

12.
论《九歌》诸神的原型和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是个巫风蛮俗昌炽的地区。它提供了一块滋润萌长《九歌》那样丰美瑰奇的神话文学及其艺术形象的沃土佳壤。《国语·楚语》下载楚大夫观射父答昭王曰:“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哀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这其实讲的是垄断部落精神文化大权、作为“人神交际者”(Between the man and gods)的大祭司(多兼酋长),它身上已有早期奴隶主的影子。“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  相似文献   

13.
《九歌》诸神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神,太乙居首。关于它的名称,先秦古籍中有着不同的写法,如“太乙”、“太一”、“太极”等,寻绎个中缘由,可能是这位“上皇”形成、发展及神格位移的不同标记。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太乙”应是它的原始面目。“乙”金文和甲骨文均写着,纵看为伏状人形,如果横视则呈屈腿仰卧状,类似齐国社神模样。《春秋》庄公三十三年:“公如齐观社”,三传皆以为非礼,而《谷梁》解释非礼之故曰:“是以为尸女也”。《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郭沫若说“尸女”即通淫之意,  相似文献   

14.
读《九歌》札记叶晨晖一、“捐款”与赠衣习俗《湘夫人》末章“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王递解“袂”为衣袖,并说:“屈原托与湘夫人共邻而处,舜复迎之而去,穷困无所依,故欲捐弃衣物.裸身而行,将适九夷也。”将“捐”“遗’懈为捐弃。《文选》玉臣注沿袭王逸的...  相似文献   

15.
《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民间野祭的素材而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它描写了乡间的祭神——迎神、娱神和送神仪式,其中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篇风格多样而又统一,情调优雅而又昂扬。它充分地反映出屈原对于大自然、现实人生以及语言艺术的审美把握,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中国审美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九歌》的表演历来见解多有分歧。李延陵在《天津师院学报》八○年第一期“关于九歌的商榷”文章中认为,湘君、云中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都是‘独脚舞剧’。象戏剧《双下山》、《哥俩好》一样:舞台上(祭坛上)始终都只有一个扮神的巫或觋,以“巫或神在舞台上改变方位、更动舞姿、调换声音”来分巫和神的歌舞。(见该文附录)实际上,《九歌》的表演并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楚辞》的《九歌》是楚国民間的祭歌,相傳經过屈原的加工,这是很多学者都承认的。它一共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是祭“天之尊神”的,当是楚人祭天帝之歌;《云中君》是祭云神的;《湘君》是祭湘水男神的,《湘夫人》是祭湘水女神的。《大司命》是祭主管寿命之神的;《少司命》是祭主管子嗣之神的;《东君》是祭太阳神  相似文献   

18.
人神恋爱主题在《九歌》中表现为单向的情感,造就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汉魏以来,这类文学主题更受到推崇,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吸收并继承了先秦以来人神恋歌这一文学传统,并结合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提炼升华出集“美与爱”、“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审美形象,使这一文学母题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37年,我在《语言与文学》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九歌非民歌说》,反驳那时候以胡适为首的《九歌》为民歌说、《九歌》非屈原作品论。①我在那时候提出了三项理由,第一、从《九歌》的祭祀制度上,证明《九歌》的祭祀是国家的祭祀,而不是民间的祭祀;第二,从《九歌》与汉代《郊祀歌》的比较上,证明《九歌》是楚国的宫廷  相似文献   

20.
《山鬼》在《九歌》中是比较特异的一篇。自来注家,对于它的辞志二端,歧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楚辞》,我有些不成熟的看法,兹提出来就教于方家。在《山鬼》中,屈原运用空灵幻设的诗笔,叙述了山鬼追求爱情,从满怀希望到非常怨忿的过程;刻划出姿容美丽,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情态缠绵悱恻的少女山鬼形象。结合屈原的身世和他的其它作品抒写政治情怀的特点,不难看出,《山鬼》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际变化。在我所寓目的十余种有关《楚辞》的研究著作中,清初林云铭《楚辞灯》是较早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