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范畴体系,是由亚里土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确立的。如何看待三位大哲范畴体系在西方哲学史范畴演进中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康德对亚里土多德范畴学说的推进是研究这一理论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康德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从本体论、客体性原则、二分法,推进到认识论、主体性原则、三分法等方面,它对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辩证法和范畴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对西方哲学范畴发展线索的考察也无疑是大有助益的。本文打算从亚里土多德的范畴学说以及康德对它…  相似文献   

2.
悲剧和美、崇高、丑、喜剧是作为与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五个基本范畴。但是它们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亚里土多德的《诗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一种制作学,说具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土多德说过,悲剧是借“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①“。这里所说的“净化”,是亚里土多德对悲剧美感著名论断的概括。对此,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评述: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怜悯和恐惧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未得到圆满解决,使欧洲人的智力显得似乎不是那么发达。‘怜悯和恐惧’这短短两个词一直成为学术的竞技场,许许多多著名学者都要在这里来试一试自己的技巧和本领,然而历来都只是一片混乱"②为何会出现“一片混乱”呢?这里有一个坚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明确指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那两个原因呢?亚里土多德的回答是,一是“摹仿的本能”,二是“音调感和节奏感”。这本来是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5.
潜在歧义理论用于自然语言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在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就在他的(工具论·辨谬篇)中,探讨了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史上,歧义问题总是成为某个新的语言学派崛起时向传统阵地进击的突破口。美国描写语言学和乔姆斯  相似文献   

6.
<正> 一、真实认同的逻辑前提或许是对艺术功能理解的狭隘,把它仅仅当作思想概念的灌输,或许是思维观念上传统负荷过重,一时难以跳脱线性因果关系的逻辑方式;不管怎么说,反正同其他题材一样,以往的历史文学真实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读者接受这个环节。从亚里土多德到莱辛、狄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责任的向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路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视点。马克思哲学作为对属人历史的思想创造,在本质上向我们彰示了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纯粹学术性或者直接经验性的理论模式,都没有将马克思哲学的社会责任维度呈现出来。在对这一状况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强调政治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路的重要意义,认为这一进路可以将社会责任的维度解放出来,这源于政治哲学对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紧张与冲突的可能性消解。不过,这也是一个学术自省的过程,因为现下的政治哲学研究并没有将这种可能性完全释放出来,这自然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一个任务艰巨但意义深远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8.
程家明 《江汉论坛》2008,1(2):60-65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述已达科学真理的层次:但是,还需要对其作定量的和过程性的研究.这种定量的和过程性的研究,就是对人的本质的研究采取可能性的视野.在可能性的视野里,人的本质包括遗传素质、心理结构、社会需要和能动努力.而这种人的本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劳动、交往和选择等三个层面的统一.从可能性的视野研究人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在对人的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使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更具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赋予了教育更重要的位置,以及说明了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和能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述已达科学真理的层次。但是,还需要对其作定量的和过程性的研究,这就是对人的本质的研究采取可能性的视野。在可能性的视野里,人的本质包括遗传素质、心理结构、社会需要和能动努力。而这种人的本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有一个过程,即劳动、交往和选择等三个层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是新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目前国际形势正处于旧格局在改变中,新格局尚未形成的大转折时期。大国关系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幅度最大的全面调整。印度的战略地位正在提升,有可能成为未来“一超多极”格局中的一极。文章分析了改善中印关系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提出了改善中印关系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1.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反杜林论>,再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认为他们终结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哲学;普列汉诺夫、梅林、考茨基等思想家也是这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同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的.在认识论范围之外的对实践和自由范畴的研究工作在学界早已展开.伦理学科的建立不一定要以承认意志自由的存在为前提;伦理学中的必然性范畴只是对人的伦理行为的理论说明,它不能成为人们承担或免除道德责任的依据;那种认为道德责任会因为只承认必然性而被抹杀的观点,从理论上说,是混淆了"必然性"和"强制"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与“同一性与必然性”一文中,论证了先验偶然真理和后验必然真理的存在。本文以克里普克的谬误为例子来论述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展示如何清晰与明确地思维。通过严谨的语理分析与逻辑分析,揭示意义混淆的其中一个重要类型——语词与世界的混淆。一、驳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真理  克里普克认为,诸如“亚里土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以下简称“语句A”)这句话。在克里普克那里,其意义十分含混。克里普克认为语句A之所以是偶然的,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并不必然教过亚历山大。但这时他将语句A解释为陈述了…  相似文献   

13.
情景双收:审美意象的深层结构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从思维方式上看,它可以追溯至我国汉文字的创造。就最初雏型言,它直接衍生于先秦《易传》的“易象”和庄子的“象罔”。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首见意象一词;“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但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则为庸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创:“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自唐始,许多论者开始关注意象,屡以意象论述诗歌、分析书法。到了明代,意象说真正成为气候,这时的很多美学家不仅从各个侧面探索意象的深层内涵,而且还把意象看作是艺术的真正本体(如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曾说到:“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到清代,王夫之、叶燮、石涛、刘熙载、郑板桥筹人对意象的内涵和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规定,意象这一美学范畴呈现出总结性的成熟形态。 我认为,在中国美学史里,意象之所以能跟许多其它的美学范畴相区别,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相似文献   

14.
莱布尼茨对亚里斯多德三段论的改进和发展林琼莱布尼茨是17世纪初德国卓越的学者,是继亚里斯多德之后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他对亚里斯多德三段论的改进和发展,主要是指他对亚氏三段论命题和推理的形式化处理以及对亚氏三段论理论本身的改进。一、对亚氏三段论命题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温权 《晋阳学刊》2014,(2):72-76
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白银时代"的重要代表,其理论核心总与人的存在、价值、自由等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重要的是,别尔嘉耶夫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又引申为对"现实性"的反思。同时,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对"现实性"概念的界定也被给予高度关注。因此,以二者对"现实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范式为切入点,就能在建构二者对话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别尔嘉耶夫的思想,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在"现实性"概念上的深刻指向。以此为契机,又可获得反思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逻辑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塔尔斯基的真理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哲学基本问题的焦点在于:逻辑真理是否反映现实,与事实真理又有什么关系?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和莱布尼茨而至逻辑实证主义者所主张的逻辑真理先验论,代表了历史上两种对立的看法,塔尔斯基以亚氏的真理符合论为基础,构造了形式语言中的真理定义,建立了真理的语义学概念,这个真理概念超越了亚里土多德的片面性和莱布尼茨以后的唯心主义,对解决逻辑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要积极促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古希腊罗马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它为以后各种哲学及各种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胚胎、萌芽以及据以发生的源头作用。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首推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在今天我们对其哲学思想特别是他们认识论的一些重要的观点进行研究仍不乏其作用和价值。一、关于认识的对象及源泉人类从形成的那天起,人们就在探究着认识的对象以及认识的形成过程。对这个问题探究了很长时间,经历了相当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古希腊作为欧州历史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的国家,把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最著名的哲学家。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对他哲学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在研究和评价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他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一致的命题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视,但结论极不相同,意见分歧很大。对于这个命题,黑格尔在许多场合和不同的著作中一再解释,反复作了说明。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在分析和评价黑格尔的哲学也是从这里入手的。所以,回顾和分析这个命题出现和争论的历史状况,全面地、综合地  相似文献   

20.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