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艺术终结论,学界早有非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笔者认为,如果将艺术终结论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即后现代消费社会,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后现代语境恰好造就了艺术终结论的一个反例:艺术并未终结于哲学,而是相反,哲学在走向终结的同时,迎来了艺术的复活。当代艺术的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在形式意义上完全复归了古老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3.
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终结”是当下艺术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对这一话题的言说是一桩现代性事件,所谓“终结”既是艺术哲学体系的终结也是艺术传统的终结。只有把“艺术终结”置于现代性视野中加以理解和阐释,才能真正捕捉到这一事件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艺术终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根据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艺术终结的理论,丹托承接这一观点提出了"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的观念,文章通过进一步对于现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艺术只是进入迷茫期而并非消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终结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艺术到底会不会终结?”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对艺术终结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及其判词的说服力;反之,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又会影响对艺术终结的理解。我国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简单化倾向,这不利于继续推进与深化艺术终结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视野中,艺术终结是人们热衷探讨的理论难题之一。通过对艺术终结、现代性、叙事三个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终结的核心焦点不是艺术是否终止的问题,而是艺术观念、艺术功能的变化问题,具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哲学层面上的原因。因此,我们的研究视野不应该局限在艺术领域内,更不应该脱离问题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7.
"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宣判艺术活动的终结,而是宣告需要终结关于艺术这一概念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艺术"这一概念伴随着西方现代性而发生的内涵历史流变,表明西方现代性话语逻辑下的艺术概念所反映出的理论局促,这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艺术--人工制品的理论出场清理出了理论生长的空间:该文以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人...  相似文献   

8.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的热门话题。前人多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试图立足中国艺术的现状,从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艺术终结"问题。艺术终结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的危机,是艺术自身的调整和转换。艺术的危机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传播困境。因此,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拓展艺术传播的渠道,成为艺术摆脱危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当前艺术的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指出传统概念下的艺术已经解体,而新的艺术的存在目的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艺术作品(艺术的符号性存在)取代了艺术自身(或艺术理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文学批评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王波 《东方论坛》2004,(4):44-46
艺术终结的预言是对当前文艺理论的严峻挑战.艺术终结论敲响的不是对未来艺术的丧钟,而是对现代文艺状况的警钟,产生艺术终结的观点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和艺术现象的事实依据,同时也存在认识方法论上的偏颇.剖析这一观点必须结合文艺现状的实际,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三个维度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即黑格尔哲学体系下艺术的终结;从艺术史的发展维度上谈艺术的终结;社会现实的维度上谈论艺术的终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实质意义,即无论从哪个维度出发,黑格尔都并没有明确断言艺术终结甚至死亡的意思,只是在社会现实的维度上,黑格尔对艺术的发展确实多了少许的悲观主义,这是因为他没有正确预见艺术正是调和个人和社会矛盾的最好方式,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内在需要,所以艺术不会终结,更不会死亡。  相似文献   

12.
对艺术终结论与生活美学的深层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终结论与生活美学有着内在的理论连续性,共同建基于一种面对“生活”的精神态度,这种态度以科耶夫化的黑格尔哲学作为理论渊源。对“生活”概念进行深层反思,厘清其哲学内涵,是使艺术终结论获得终结,使生活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后现代艺术的事实,丹托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已经终结,这一历史进程实现了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与之相关的,是以“美”为核心的古典关学的退场,转而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艺术哲学。它以意义为中心,以阐释为手段,以历史性、多元性和差异性为原则。虽应后现代的历史潮流而生,却以涵盖一切艺术现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劳工立法中的童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各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使用童工的现象且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社会各界为改善劳工处境而进行了劳动立法的活动并制定了一系列劳工法案。通过这些“劳工立法”中对童工进行保护的条款,童工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巴思所倡导的小说技巧革新的思想在其早期作品中已有所表现:作者通过戏拟和语言游戏等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揭示了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危机,预示着现代主义文学已经走入困境,也预示着以‘语言’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被“颠覆”的《路的尽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巴思以极富想像力与创造性的虚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 ,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叙事角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反传统的尝试 ,使《路的尽头》成为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早期元小说的代表作。各种反传统的手法为“垂死的”小说样式注入了一股活力 ,也为如何在枯竭的叙事结构基础上进行创作提供了一块模板  相似文献   

17.
“颠覆阅读”的“难以为继”,在文学史上的印证就是“江郎才尽”。对“江郎才尽”,文学史上有多种解释,此处认为,江淹是以“颠覆阅读”的手段来使自己的诗歌达到一种独特性,故意用一种怪诞或隐晦的文风,用一种奇哨怪仄的意境或修辞手段,来实现自己诗歌的新鲜感甚或冲击力,以震撼人们视觉、听觉,但这种文风难以为继,文学史告诉我们,“颠覆阅读”也是需要创新的。  相似文献   

18.
中朝边界自渤海、辽、金时期起 ,至元朝初年相对稳定 ,基本稳定在朝鲜咸兴以南的定州、宣德、元兴三关及都连浦一线。元中叶以后 ,元帝国国势衰落。高丽王朝、李氏朝鲜乘机极力向朝鲜半岛东北部扩展领土 ,中朝边界迅速北移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校扩招于1999年提出。通过1999到2005年从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制定、执行等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评价,从而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都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