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人叶芝尽管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但他对世界主要宗教思想的理解与吸收却成就了其诗歌创造的主要源泉和思想基础,形成了影响诗人作品的独特宗教意境,其中,来自印度宗教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而成功。诗人虽未受印度宗教教义的严格引导,却仍能取得对它们进行独特阐释的艺术视角,并以此凸现灵魂与主观真理在宗教和艺术中的永恒性。在诗人的眼里,正是这样的永恒性主题才真正造就了生命意义和宗教关怀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艺术与生命的永恒存在佑护着叶芝的艺术创作历程,正是凭借这样的"佑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旅才既展现为现实的经验之旅,又展现为"超验"的启示之旅和永恒的关怀之旅。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经验的存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存在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在,又是历史之在,更是宗教与艺术的不朽之在。它呈现给诗人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图景,而且是永恒艺术与宗教主题的图景。所以,面对"拜占庭"及其艺术辉煌的历史,诗人及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就在于它要凭借现实的象征,将有限生命的超越、艺术永恒的追寻和宗教关怀的召唤之旅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3.
京剧与能剧分别作为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国粹,在本国都享有很高的地位。通过回顾京剧与能剧的历史,从布景、面容、服饰、题材、剧目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可窥见两国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京剧与能剧的最大区别是京剧具有写意性特征,能剧具有内敛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叶芝的民族主义态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作品在这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诗歌也是叶芝诗歌创作中的一大主题。文章分析了叶芝的爱尔兰‘民族主义思想,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设计的戏剧海报作品中,能剧海报独树一帜.能剧海报多以日本传统的能面形象为基本元素,结合理性严谨的方格骨格,采用热情饱满的日本民族色彩,巧妙处理虚实关系,是民族与国际、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艺术符号学认为,借助一种客观事物的描绘对情感进行象征性的表现,给情感形式找到一种客观同构物??意象,这意象载体就是艺术符号。艺术的情感外形化就是情感的客观化过程,也就是艺术符号化的过程,艺术符号化是指运用语言媒介进行艺术造型,以造型来表现情感。本文以艺术符号学的理论解析了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庭》中文学意象潜隐的意蕴,并运用原型批评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中主要艺术符号形式的形成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英语诗坛上,对爱尔兰诗人叶芝象征主义的界定颇有争议。他的象征主义有其独特之处,诗人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歌创作既具现实性又具现代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先锋的精神追求相契合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诗人叶芝在现代中国三十年(1919—1949)间的翻译和形象变迁,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即接受者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对外来文学和作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改造和重塑。叶芝从1919年被介绍到中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三十年间经历了从爱国者到现代派诗人的形象变迁,其诗歌和诗论则历经了从参与新诗创作到参与新诗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国文学尤其新诗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叶芝的翻译和在中国的形象变迁产生了过滤与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9.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艾略特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通过神话重构来体现民族特征,通过景观书写来建构民族身份,也都通过文学传承来反映民族情愫,彰显了以文学想象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书写策略。然而济慈建构的是英伦诸岛合而为一的不列颠共同体,而叶芝建构的是区别于不列颠的爱尔兰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西方人和《圣经》的关系。对那些作品的研究解读也应建立在对宗教知识的了解之上。叶芝以《新约》中的预言为基础.描写了一个他所理解的耶稣的“二次圣临”。通过对《新约》原意的深刻理解和剖析,再比照诗作的深刻内涵。就会发现.《新约》的寓意和叶芝的寓意是完全不同的。在叶芝貌似忠诚的宗教诗中,叶芝其实是表达了他深刻的反基督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叶芝的诗歌中,对称是一种典型的结构,也是他思考世界和诠释人的复杂性的独特形式。叶芝在诗中扮演牧羊人、老人、青年等诸多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并让他们作为自我的镜像,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构成别具意味的对称关系来呈现对相同的主题进行多角度探讨后的理解。由抒情主体的对称延展到诗歌主题的对称,叶芝最终指向的是人所面对的困境,其诗歌理念也正是通过这一写作方式得到了实践,并从浪漫主义深化到了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文学创作在晚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间他创作了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表达了他对纯粹精神和艺术的永恒世界的向往之情。本文通过对这二首诗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诗人在诗歌主题、象征符号以及哲学思想上的延续与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二首以拜占庭为主题的诗中对死亡与永生的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二者关系的哲学思考越来越趋于成熟和深刻。  相似文献   

13.
叶芝早期创作显示了抵抗英国殖民主义文化和弘扬爱尔兰本土文化的文化民族主义写作立场,但在这种文化立场中,叶芝的言说和文本中存在着诸多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现象,如失误、矛盾、缄默和缺失等。通过对这些症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叶芝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中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含混性。这归因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叶芝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特社会阶层归属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从螺旋形象入手,探讨该形象在叶芝神秘系统中的意义,同时将其神秘哲学与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着哲理思辨上的相似性,即二元论的思辨.这两者同用来解释历史演变、人类灵魂,区别在于解释人类灵魂时前者受西方四元素说与布莱克四神论影响,采用四分法,而后者采用五分法.  相似文献   

15.
史蒂文斯的诗歌创作对前辈诗人叶芝的诗作文本既承袭又对抗;他们的诗作和剧作形成互动和互文关系,彰显着后辈诗人对前辈巨作的模仿、反思、逆反、摆脱的再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天青石雕》的艺术呈现中,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的焦虑与空虚同中国道家圣人的超然与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悲剧中英雄的呐喊与无助,一边是“石雕”上道家隐者的悠然自得;“呐喊”源自诗人对于迷茫现实的抗争,“悠然”源自诗人对于道家境界的渴求;《天青石雕》作为诗人晚年追求不朽艺术与人生的成功之作,中国的道家情怀被赋予了西方视角下的重读,并揭示出:人间的不尽苦难和悲剧在于得道修行的缺失、在于永恒恩泽的缺失、在于灵魂回归之路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注重对诗人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并检验诗歌的效用与功能.诗人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会对作品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叶芝在其独特的象征主义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魔幻诗学和智性诗学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叶芝的魔幻智性诗篇体现了在魔幻这一整体构架下诗歌引导读者发现和享受解读诗歌智性美时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诗歌效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爱尔兰现代诗歌的代表,叶芝自信地承担着对爱尔兰民族性构建的历史责任,然而叶芝自身暧昧的盎格鲁—爱尔兰的民族身份对他构成了一种挑战。因此,诗人试图寻求一种文化的民族主义成为其构建爱尔兰民族性的基础,爱尔兰原始的乡土文化被视为其民族根性的源泉,然而这种民间性又与诗人精英性的气质相抵触。在建立现代的民族诗歌的过程中,叶芝瞥见了神秘的东方传统这一蹊径,用东方文化的宇宙观与美学观为灵感来抵制西方文化中的裂隙。可是强烈的民族诉求又决定了诗人强力主体性的始终存在。通过对东方传统中"无我"的挪用来确立"自我"的民族意识,叶芝的诗歌始终显现出无法超脱的种种悖论。然而,这种悖论的存在也正凸显了叶芝的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19.
爱尔兰诗人叶芝与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都关注宏大历史叙事.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了他们的宏大历史叙事的共同点与差异,以揭示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化史的某些特征.叶芝认为长期历史是循环的,面对历史悲剧我们要"欢快",但他的诗中更强调的则是切近的灾难.弗罗斯特也常把长期历史设想为循环.他有时希望我们无悲无喜,有时则将自然力量表现为与人为敌.人对之进行抵抗.在短期内,弗罗斯特的焦虑感也是极深重的,但在他们的诗中,东方都是在历史循环之外的.他们的诗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化中弥漫的一种危机感.  相似文献   

20.
《茵尼斯弗利岛》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早起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诗人唯美浪漫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隐含在这首诗中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的解析,展示诗人在喧嚣的尘世中追求安宁生活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