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本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的轴心概念。随着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演进,文本主义逐渐占据理论中心。与之联袂而行的文本间性和"文本巨无霸"理论聚焦于语言、符号、话语,致使其忽略现实事物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20世纪末期,文学理论"回归事物"的思潮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崛起引发了从"文本间性"到"事物间性"的范式转换。"事物间性"概念建立在反思文本主义的基础上,旨在调解长期以来语言/事实、人/物、心/身的分裂状态,重新考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事物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的朗费罗在国内和国际上皆有美誉。世界文学尤其是欧洲文学的精髓成就了朗费罗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是朗费罗的杰出成就使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的诗作体现了世界文学的生产、翻译和流通的完整过程,其科学实践模式为世界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学理支撑,为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观念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将双语词典翻译混同于普通翻译,很少对双语词典翻译的特殊性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我们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的主体间性关系切入,阐述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不同于其他文本翻译的特质。此研究认为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的主体间性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语言集团之间以及英语权威和英语初学者之间的两重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翻译的特殊性,即(1)目的语言高度概括、抽象,具有明显的中性化特征;(2)词目翻译排斥使用省译法,等值词和解释性短语并用,大量使用括注;(3)英汉词典历史文本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编译。  相似文献   

4.
弹幕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文本形态,不完全是一种简单的动态影像与文字搭配构成的文本形式,而是在这一整体艺术文本形态中,并置着已完成时态的电影文本和正在进行时态的弹幕文本,是一种间性文本.这种间性文本蕴含了中国诗文评的传统因子,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一种新形态,是吐槽文化、宅文化的变相延伸与显现.弹幕电影的出现与传播,对未来影视剧的创作及影视剧评论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值得警醒与关注.  相似文献   

5.
文本间性是传记的一大特性,传记的文本间性呈现出文本挪用的"同文"现象、传主与叙事者"同声"现象、相同事实不同叙事的"重构"现象、历史还原注重"文本事实"的现象。历史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文本事实却有很大的主观性,王世贞传呈现出的文本事实因书写者对传主历史事实理解的不同而彼此互异。从文本间性层面关注同一传主的不同传记文本,认知传记文本对传主的理解、想象和还原,可以加深对传主及其传记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许思友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44-46,F0003
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一直是读者关注的意识问题,也是读者一直寻求解决的理论难题。在审美主客体关系没有充分认识之前,主体对客体一直是一种话语霸权地位,因而阻碍了主客体的真正交流、融合,导致对文本的真正审美解读难以实现。直到超越美学的出现,才消解了主体的霸权地位。审美主体间性消除了隔阂,使得主体间获得公平对话的机会,使得审美主体能够真正获得对客体(主体)的理解和同情,因而对文学文本的审美解读显得更充分、更合理、更能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真正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巴赫金的相关理论,将《黑王子》主体部分自我言说的矛盾置于其它文本复调叙述的观照之下,通过对爱与艺术的分析弥合了文化与生活的鸿沟,揭示出多重文本背后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中期以来至新世纪初,先锋小说历史叙事以拼贴或改写方式整合多种文本,呈现多文本叠合的文本间性特征。先锋小说历史叙事的文本间性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程,从最初仅是叙述形式激进探索的结果,到后来发展成为创作审美的自觉追求,并于近年来呈现新变趋向:拼贴式文本间性呈现为拼贴与改写、回望相结合;改写式文本间性则是残缺或循环的关键性情节链渐趋闭合状态,或者穿插历史、文化及人性等书写,使作品的情感基调、文学观念和历史观念等呈现多元综合趋向。这是当代小说激进探索与创新的产物,折射当代文化语境、文学思潮及主体性理论等的发展演变,体现当代小说创作力图反叛与消解宏大历史叙事,探索文学审美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层面上,考察解释学的两次经典论战,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得失。本文认为,现实解释是异化的、非本真的解释活动,造成沟通的无奈;审美化的解释是对现实解释的否定和超越,是自由的、本真的解释方式,实现和谐交往、平等对话。伽达默尔的失误之处在于,抹杀艺术文本同其他媒体文本的界限,忽视情感在理解活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吉拉尔·热奈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跨文性”的概念,从诗学层面分别阐述了副文性、超文性、元文性、互文性和广文性五种文本关系。文章借用跨文理论对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进行分析,指出该作品不仅是一部探险文学或是后殖民重构的蓝本,其内部纵横交错的各类文本中更暗含着作者潜意识话语诉求。分析了建立在以副文本为代表的“边缘文本”与超文本反衬下的正文本间的Z-元叙述模式,同时指出这种叙述模式造就了叙述者所推崇的宗教信仰与叙述对象身上殖民精神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一书中女性的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具有强烈支配欲的泼妇和极度顺从的小甜心。女性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总是"失声"的并被客观化为表现男性需求的标志。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在情感和道德上的需要。海明威的"厌女症"情结深受家庭影响的海明威将对母亲的厌恶投射到了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他歪曲贬低丑化女性形象,过分渲染女性的危险与不祥,把女性当做死亡与痛苦,而不是当做生命和快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具有交互式、虚拟性、多媒体特征。它的共生性、易变性和实时交际性,以及互文活动中文本信息的断裂与缺失,无不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解构作用。正是因为网络文本独特的互文性,不同的文本建构起大不相同的话语强势,有的话语在网络中才更方便地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这又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特姆和梅森建构的互文性翻译理论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互文性在语篇里的功用,帮助译者识别互文链,并在翻译过程中对互文指涉的转换作出调整。但该理论未谈及译文进入目标语文化系统后因调整的关系而导致目标语原有文化词语的互文渗透这个问题,在此略作补充。  相似文献   

14.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和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地安人营地》中的主人公都是比较敏感内向的少年 ,在某些特定条件的影响下 ,通过“精神顿悟”和“精神感悟” ,他们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了反思 ,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两位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在这两篇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了美国“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与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的几首自然景物诗 ,旨在解读他们相似的审美情趣和东西美学相通之处。文章指出两位诗人的表层景物描绘下皆隐藏了深沉的价值关怀 ,体现了本然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相互渗透侵袭 ;传达了他们对人世的顿悟以及对超越时空的生命意识的终极探寻。此外 ,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两人对自然的表现方式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在他的两部早期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 ,武器》中描写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迷惘”是他创作个性的显著特点 ,他一生都在迷惘中追求。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创作的整个思想基础都是在“迷惘的一代”时期奠定的。  相似文献   

17.
《春潮》的叙事艺术--一部不该淡忘的海明威的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春潮>是很好的叙事学研究的范本,它采用了双线交替行进的叙述结构,几种叙事情境频繁切换,大量运用元叙事,使作品的主观色彩浓烈,增强了叙述声音.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形成了其理论建构与人生关怀相统一的重要特色。它以关注现实关怀生存为要旨,凸显了鲜明的人生精神、积极的美育指向、内在的诗性情怀和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这也正是中国现代美学传承发扬民族美学固有的精神传统,并融会创化中西美学、文化、艺术思想的诸元素而形成的重要品格。  相似文献   

19.
厄普代克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为原型塑造了《整个月都是礼拜天》中的男主人公马斯菲尔德,并将人物的生活背景现代化,使作品的意味更为独特。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发现厄普代克试图通过马斯菲尔德的种种言行来嘲讽和颠覆丁梅斯代尔的虔诚教徒形象,以此启发读者对《红字》中的既定结论进行重新思考,同时展示了当代美国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