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政务公开”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公开要进一步发展 ,在指导思想、实施方式、发展道路和实际效应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必须纳入法治化轨道。政务公开要法治化 ,涉及对民主与法治基本关系的重新认识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对社会主义民主所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 ;并对法治在“政务公开”中的伦理价值、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价值有充分认识 ,从而探索一条“通过法治”实施政治文明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2008年5月1日后,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正式实施。以后,各级政府机构必须执行信息公开规定。南高市工商局是全市首批政务公开试点单位。 4月中旬,国家工商总局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工商系统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南京市工商系统深化政务公开、推行局务公开的具体做法,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政务公开是关系着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就南京市工商局推进政务公开情况,探索工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本刊记者专访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和欣。  相似文献   

3.
杨志平 《山西老年》2012,(11):67-67
襄汾县委老干部局围绕“作风转变年”活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等制度,形成了完善的机关效能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重点是干部任用、老干部医药费的审批报销、重大物品的采购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政务活动公开化,是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一切活动,除了法律规定的机密活动外,均要向人民大众公开。公开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公开的客体是人民大众及其代表。公开的内容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绝大部分活动,它包括国家的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司法活动;包括国家政务类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他们的功过得失,升迁任免;包括业务类公务员要按照立法机关规定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地平等地考试后,予以任免。政务活动公开的方式,有主动式公开,被动式公开。主动式公开,即由国家机关主动将自己的立  相似文献   

5.
政务活动公开化,是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一切活动,除了法律规定的机密活动外,均要向人民大众公开.公开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公开的客体是人民大众及其代表.公开的内容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绝大部分活动,它包括国家的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司法活动;包括国家政务类公务员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他们的功过得失,升迁任免;包括业务类公务员要按照立法机关规定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地平等地考试后,予以任免.政务活动公开的方式,有主动式公开,被动式公开.主动式公开,即由国家机关主动将自己的立  相似文献   

6.
新闻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中的一种,它是指新闻媒介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社会事态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披露、建议乃至批评的一种倾向性传播活动。新闻舆论监督不同于其他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形势产生很强的震慑力,许多久拖不决的问题一旦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就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注,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肯定新闻监督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监督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现象——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7.
郭亨利  丁义堂 《社区》2001,(2):12-12
四川省沐川县沐溪镇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中,推出了“一站式”窗口服务,使政务公开由单纯的公布上墙,真正提升到了公开办事。 沐溪镇是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全县最大的商贸城镇。该镇辖6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总人口3.87万。1997年,该镇建立了较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按要求将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内容、办事程序和有关政策都  相似文献   

8.
李柯勇  李亚楠  陈刚  席敏  叶前 《21世纪》2013,(11):38-40
近年来,科研腐败已成热点话题,违法违纪案件时有曝光。2013年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  相似文献   

9.
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开通了政务微博,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分析政务微博的传播方式和特点,结合相关案例,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了其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模式的影响,进而提出新媒体语境下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3日,在全国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南京市被表彰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政务公开示范点。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陈绍泽庆北京主会场介绍了我市政务公开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本文为陈绍泽发言摘选。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26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整合各部门分散设立的招标投标市场,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集中管理,逐步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范围,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而目前重庆市市级公共资源管理活动尤其是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土地等交易已经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因此结合重庆市实际,“招标投标专业化交易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比较成为了当下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论健全与完善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务公开是手段,是形式,其根本目的是给群众以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党政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认识上要不断提高,在运行措施上要真正到位,在配套体系上要逐步完善,使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金陵瞭望》2005,(17):21-21
9月12日,国家保密局首次亮相新闻发布会,宣布自2005年8月起。对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原《民政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中的相关内容予以废止。国家保密局的新闻发言人说,这有利于进一步做好防灾救灾工作,是我国政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信息公开是为了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政务公开制度的历史回顾 ,在阐明了政务公开基本含义的基础上 ,概述了我国实行政务公开制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 ,结合我国公共管理的历史文化特征 ,从加强政务公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加强政务公开的法治监督 ,以及完善政务公开的手段保障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政务公开进行了一些对策分析 ,进而提出了渐进式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理政、民主行政、依法执政,贾汪区经酝酿研究,于2004年8月1日起,在全区推行了以“问民求谏、为民谋利”为主旨的政务“公众全程监督”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改变了政务运行方式,促进了政务公开透明,架起了政府与群众紧密沟通的“连心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环境桥”.凝聚力量加怏步伐的“发展桥”,源头治理预防腐败的“廉政桥”,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务公开法治化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在政治意识文明方面:是对传统政治意识的冲击和原有政治理论的突破;第二,在政治制度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三,在政治行为方面:杜绝瞒骗和“暗箱”行为;从习惯秘密或半公开、文明的人治政治生活状态转变到公开的法治状态来。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2012,(1):117-119
日前,关于政务微博开通的报道频繁见于报端。2011年11月17日,北京新闻发布厅宣布正式上线,一次性“打包”了21个北京市政府部门和6个政府部门发言人,引发了强烈舆论关注。11月28日,上海市新闻办发起的“上海发布”官方微博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传媒假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的“假事件”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共关系活动称为“传媒假事件”。“传媒假事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消息来源和报道者的重合、隐藏的动机、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从理论上厘清“传媒假事件”的面貌,有助于在这方面形成新闻工作的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19.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两难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新闻舆论与司法活动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疑新闻舆论监督对于实现司法公正,增强司法活动的公开性、透明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媒体的“过度监督”所造成的后果也同样不容忽视。究竟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为我们所面临的又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村乡镇政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政府政务公开的重点是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必须明确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必须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领导制度 ,必须抓住政务公开的核心 ,必须完善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