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间,找到“制衡点”,恰当处理好文化信息,使原文与译文达到一种和谐、默契的效果,而不能片面强调文化差异,或者完全无视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述了目前人文精神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几种不良倾向,如过高估价人文精神的作用,反科学主义,排斥与疏远马克思主义以及知识分子化这四种有代表性的倾向。文章指出,这几种倾向对于人文精神自身的重建与发展,对于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所应发挥的作用,都将产生不良影响,有必要予以纠正。文章重点剖析了'唯人文主义'思潮和把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化的观点,提出科学人文主义的命题,并主张把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术界兴起了陈寅恪研究,但影响未能超出学界太远。90年代,出现了持续甚久的“陈寅恪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的人格、思想不仅为学术界?文化界大多数人所认可?赞颂,而且由书斋走向大众,陈氏家族研究也开始受到“陈学”界广泛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陈寅恪热”有所降温,学界开始理智冷静地研究陈寅恪,并加强了陈氏家族研究的分量,出现了陈寅恪研究与陈氏家族研究并重的局面。20多年来“陈学”研究表明,“陈学”有着多方面的课题价值,值得学界以“预流”的眼光介入。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我们党的主要优势 ,是各项事业取得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不良倾向 ,如无所事事、好人主义、被动应付、务实主义等。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任重道远 ,揭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良倾向的危害 ,分析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良倾向产生的原因 ,提出以三个代表为理论武器、行动指南 ,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良倾向 ,改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向来存在只重语言的工具训练,忽视思想人文因素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思想人文因素,轻视工具训练的倾向,要有效地防治这两种不良倾向,就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语文工具论的基本精神;深刻领会新颁大纲对语文性质作出新的表述的真正意图,弄清楚这个表述与叶圣陶、张志公语文教育理论所存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许多不良倾向性行为,如厌学、盲目追求高消费、违纪行为普遍、语言不文明、沉溺于网络世界、恋爱行为不文明等。大学生不良倾向性行为的形成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可采取如下矫治策略:第一,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第二,建立预警机制;第三,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内驱动力;第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五,创设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行为规范的环境;第六,加强大学生行为的目标管理工作;第七,净化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7.
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深度报道中凸现出鲜明的二重角色定位。兴起于 2 0世纪 4 0年代末的深度报道在媒体竞争和报道拓展中逐渐显示出为受众所共识的特色而成为报纸、广播、电视所青睐的报道方式。“用事实解释事实”是它的本质特点和操作原则。深度报道中的记者是推动深度报道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文立足深度报道对记者的素质要求 ,针对深度报道发展中的不良倾向 ,从记者的双重角色的互动基理层面阐释了作为主体的记者和作为驾驭的客体之间趋利避害的认识方法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先生治史,十分重视地下新出文献,但于石刻文献研究涉足较少。本文分析他对清人过信金石有所不满,认为古史资料应以群经诸史为多数之所汇集,金文古刻仅为少数脱离之片断,重视石刻,但不泥于石刻。他于石刻类著作阅读极广,且多曾求取普拓,备校众本,在四裔民族史研究、李唐祖籍及氏族研究、唐代政治史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诸方而,均曾依凭石刻文献,取得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陈寅恪的研究发端于1934年,至今已有八十年。八十年来的陈寅恪研究可以改革开放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又可以陈寅恪逝世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段,后期则可以《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段。陈寅恪研究的成果形式多样,而尤以专精的学术论文、专深的学术专著最有分量,而数量众多的报刊论文则显示了陈寅恪研究对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我们党的主要优势,是各项事业取得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不良倾向,如无所事事、好人主义、被动应付、务实主义等。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任重道运,揭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良倾向的危害,分析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良倾向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三个代表为理论武器、行动指南,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良倾向,改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作为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成就卓著,为中国历史学开辟了多方面的研究视野和方向,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观点。他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学术研究自由精神和"以诗证史"的史学研究方法更是为后世学者所敬仰和继承。  相似文献   

12.
纵观陈寅恪先生治学的各个阶段不难发现,其对文学领域问题的关注可谓是一以贯之。文章主要从文学方法论、文学审美观、文学文体观及文学比较观这四个维度来考察陈先生的文学研究。知人论世、今典与古典的考证是其在文学研究上运用最多的方法;在文学的审美上,陈先生主要从文学的思想、结构、语言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运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各种文学文体的变迁是其文体观的最重要特色;在中西文学比较领域,陈先生强调二者对比的范围及适合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尤重中国文学的独特性。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形成了陈寅恪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西北学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著作中的西北视角,其精神实承乾嘉以后兴起的西北四裔之学,其中以其独步天下的域外语文知识回 国后所发表的文章最为显著。如以比较语言学治敦煌写本佛典而开展出文学及翻译的文化意义、以敦煌卷本唐诗 证史而示范了一种特殊考据法,其视文本为历史、边缘与中心的诠释循环,实具一种后现代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与陈寅恪均占有重要地位。鲁迅与陈寅恪的文学史研究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共性是都立足于史部之外的诗文、读书札记、野史笔记等文献进行研究;不同之处在于,鲁迅是文学家,提倡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小说史研究先河,其研究方法立足于史识,借助学科交叉法、归纳法,关注人性及国民精神;而陈寅恪是史学家,其立足于“诗史互证”,主张把诗歌里的历史碎片打通、串联,以证明时代之关系,主张不同文体之间进行比较,晚年也有与西方妇女史相交叉的印迹,主张心史。两人的研究方法相得益彰,丰富了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蒋氏著述多有创获,其一系列论著基本上沿着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模式对文史通融型方法进行了透辟的分析和实际运用,尤其对楚辞学的研究,在八十年代的楚辞学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宋代吴棫等人已知用汉字谐声关系考求古音,明陈第在宋人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利用谐声材料考求古音音读,进一步证明了谐声关系在古音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说文》谐声与《诗经》用韵在语音上的密切关系。后世学者关于陈第考证古音忽视谐声的说法是有违事实的。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就王国维之死提出"殉文化"说与"殉真理"说,通过"以王观陈"的方法来重审二说,不但可能而且必要。陈寅恪赋予"纲纪"以制度与理想的双重维度,以之定义中国文化,切中王国维的关怀与认识,且抓住其与辛亥前后学界主流观点的关键区别;陈寅恪笔下的王国维与王国维笔下的苏格拉底存在多重呼应,二者都是在古典文明衰落、城邦道德堕落背景下知德合一的"理想人物",关乎共通的学术理想;二说主题的转换还对应王国维的治学转向,隐含王、陈共所担忧的西方哲学与华夏固有道德政治学"不相化合"的问题,也暗示知识人在这其中的困境与使命。可见,陈寅恪由"死亡"这一根本问题,带出关乎"生存"的深切思考,所追问的乃是民族盛衰之由、学术兴废之途及知识人进退之道。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首创的文化守成史学观从文化本位的角度,阐释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强调学术研究的独立自由精神,将文化视为治史的生命,并且独辟了诗文证史的研究方法,这些观念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对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地域、家族聚集为特征的杜诗学研究生态是清代杜诗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理顺清代的地域性、家族性诗人群体的杜诗学研究情况,对清代杜诗学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清代浙江海宁陈氏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师友们的创作和研究,为清代家族杜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经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工具,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已有所体现,然而国内学人的探索往往表现为在具体诉讼程序、制度或规则研究中对经济模型的生搬硬套。本文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经济分析方法的探索,揭示了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障碍,并提出了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的实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