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研究》编辑部:贵刊1984年第6期上刊登的《开放金融市场诌议》一文系一稿多投。除贵刊外,我至少已在《财贸经济参考资料》1984年12期,《经济研究资料>1985年第1期,《财经科学》1985年第1期,《经济管理研究》1985年第1期,《上海金融研究》1984年12期,《新疆金融研究》  相似文献   

2.
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是两门不同的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发表了吴牟人同志的《数理逻辑和形式逻辑是同一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简称《数》文)。《数》文从五个方面对刊登在同一刊物1982年第4期上的《有必要用数理逻辑取代形式逻辑吗?》一文提出批评。本文拟从《数》文的一些立论根据是否属实、正统数理逻辑的性质、逻辑和数学以至传统形式逻辑和正统数理逻辑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传统形式逻辑和正统数理逻辑是两门性质殊异的不同学科。  相似文献   

3.
1981年第6期《社会科学辑刊》上发表的王正萍同志的《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一文,对我在同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对王正萍同志的《对〈如何正确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一文的商榷》作了回答。王正萍同志的答文用《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为标题。这个标题说明,在王正萍同志看来,我的商榷文有否定“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原理”的意思。果真如此吗? 现在,着重就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与王正萍同志再商榷,以就教于王正萍同志。究竟什么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根本动力?王正萍同志在《答文》中说:“如何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呢?列宁的原话是讲得很清楚的。列宁说:‘相  相似文献   

4.
1989年第3期《人文杂志》刊载了霍力攻同志《论走社会主义道路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区别》。(以下简称《区别》)一文,与我刊布于《人文杂志》1988年6期与1989年1期、题目分别是《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失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三个缺环》商榷。丝毫不需讳言,在我的文章中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不当之处,因此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五期发表了周振声、李剑峰两同志《也谈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一文,对拙作《现代自然科学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见贵刊今年第二期)提出商榷。拜读之后,觉得有一点必要的说明。拙作曾写道:“按照古典物理学理论,三维空间是均匀平直和各向同性的”。周、李两同志因此批评我“张冠李戴”,说我“把‘各向同性’和‘均匀平直’这两个本来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假定,说成是古典物理学关于三维空间的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贵刊1984年第1期上发表的《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不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一文,我看过了。文章作者认定,王若水是把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的。他不同意我这个观点,从而提出了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贵刊1983年第1期,发表了王传斌同志的《<呐喊><仿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作品》一文,是批评在贵刊1981年第1期上刊载的拙文《<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的。王传斌同志阅罢拙文,有以教我,我很感谢。不过,我读了王传斌同志的文章后,也有几点鄙见,请传斌同志正之。  相似文献   

8.
欣闻《黑龙江社会科学》创刊十五周年,我对贵刊表示衷心的祝贺。我是贵刊忠实的读者和撰稿人,对贵刊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也许起初是因为我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斗、生活过六年,对那片黑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但后来则是由于贵刊的刊风和内容吸引了我。记得第一次向贵刊投稿,主编曹默先生亲笔给我回信,我很感动。因为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多数刊物的主编是不轻易给作者写信的。后来,我就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史实错误给贵刊写了一封信。过了一段时间,曹默主编又亲自给我回信,对我表示感谢,同时还客气地对没有及时给我回信表示歉意(因为那时贵…  相似文献   

9.
最近看到几期贵刊,很高兴,为贵刊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语文现代化方向感到鼓舞。 关于中文的改革问题,在国际联网杂志《华夏文摘》上有过一场热闹的讨论。现将其中发表的本人“也谈中文的改革”一文寄上供刊用。《华夏文摘》是国际联网上第一份中文杂志(创刊于1990年),目前仍是读者最多的电脑杂志,这是一份大陆留学生义务编辑的周刊。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月,我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屠害忠良,终身阴贼》一文,揭露康生的反革命罪行。王若水同志在给《红旗》编辑部的一封信中提出了异议,同年五月我作了答复,其中写道: 红旗杂志社《内部文稿》今年第六期登有王若水同志写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一封信》,读后感到王若水同志对于学术问题采取商量态度,把他所怀疑的问题都摆出来,并认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我欢迎他的这种坦率态度,赞成他倡议把这个问题继续讨  相似文献   

11.
徐改平 《学术界》2007,12(3):114-117
《胡适全集》第12卷收录的《宿命论者的屠格涅夫》一文的作者应为胡遹。首先,根据全集注释的出处,此文的原发刊物为《中央大学半月刊》1930年第1卷第7期。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这册期刊上,在目录页与正文署名的地方都印着“胡遹”,刊物的前后均无任何按语说明其出自胡适。学术界也没有发现胡适曾用过胡遹这一笔名;其次,文章表现出的观念与胡适素来的文学观念与翻译理念都不吻合,也不符合1930年前后胡适的政治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 《学术论坛》1986年第三期刊登了蔡德容同志《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是马克思的观点吗?》一文(以下简称“蔡文”),对我们在同一刊物1985年第二期发表的《消费“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不  相似文献   

13.
在《浙江社会科学》出刊100期之际 ,作为老读者、老作者 ,又忝为编委之一的我 ,谨向贵刊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因为早年的工作单位与编辑部同处一楼 ,本人几乎从贵刊创刊起 ,就与贵刊结下不解之缘 ,有幸与编辑部历年来的诸位同仁一道 ,共同感受了因学术探索和科学研究的进展而带来的喜悦 ,一起见证了这100期刊物的发展、进步和日渐的完善。从创刊时的《探索》到现今的《浙江社会科学》 ,贵刊为社会科学事业特别是浙江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认为 ,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 :第一 ,编辑部以刊物为媒介和基地 ,组…  相似文献   

14.
陈中立同志最近在《人文杂志》1992年第1期上发了题为《“主体性原则”能成立吗?》一文,同时在《光明日报》(1992年1月27日)又发了对该文作了压缩的《“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一文。这文章虽是具体地针对陈志良的看法写的,但是无论所提的问题(如前文标题所说),得出的结论(如后文标题所说),都涉及哲学上一个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对如何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重要,所以需要弄清。我认为他的论点有合理的东西,但完全不能导致那个结论。这  相似文献   

15.
曾永寿同志在《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发表《也谈“月亮问题”——兼与李振伦等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曾文”),与拙文《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商讨意见。读过曾文之后,感到在关于“哲学实证化是否可能”这一问题上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拙文在“哲学实证化是可能的吗?”这一标题下所讨论的问题是很明确的,中心思想是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陕西省西安市 陈育民 我是贵刊的新读者新订户,仅仅看了两期就有一种不畅的感觉。这也许和我当初订贵刊的初衷有误差。我觉得《家庭科技》刊名和内容不符,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7.
我曾在1990年《求是》第6期上发表《关于“超越”论之我见》一文,对近些年来出现的“超越”论思潮提出批评。《人文杂志》同年第6期上,发表翁寒松同志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超越性”问题》一文,对我和其他同志对“超越”论提出的批评进行批评。翁文对我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我误解了高清海同志的“超越”说,不能在“超越”说的本来意义上去批评“超越”说,因而显得我是在跟风车进行战斗了;第二,我的整个批评,表明我仍然  相似文献   

18.
王玮  陈海宏 《学术界》2004,(3):150-152
《学术界》2 0 0 3年第 3期刊登的《美国史论文写作的两个问题———兼评〈美国对外事务与联邦宪法〉》一文署名为王维、陈亥宏 ,但这不是其真正作者 ,这个署名是对王玮、陈海宏姓名的盗用。该文本是网站论坛上流行一时的一篇帖子 ,作者是南京大学的几名研究生 ,内容是揭发刘××的一篇刊登在《世界历史》上的论文有“拼凑抄袭”的嫌疑 ,但却被有意篡改了署名。这种假借打假之名 ,不择手段的造假应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曾写过《〈京本通俗小说〉辨疑》(《文物》1978年第3期)一文,疑谓《京本通俗小说》可能是缪荃孙的赝造品。经马泰来、马幼垣两位先生通信函,得知马氏弟兄和胡万川先生比我要早几年便表述过同样的意见(马幼垣、马泰来《京本通俗小说各篇的年代及其真  相似文献   

20.
来函照登     
《人文杂志》编辑部:近三年来为治疗失眠,除去浏览新闻之外,我完全停止读书并基本上中断了学术交往活动。不久前友人特地转来一篇题为《重评历史:关于孙达人的农民史与农民学研究》的文章(发表在贵刊今年第2期),读后惊诧莫名。由于它的作者和杂志的编辑部在文章发表前并未给我看过原稿,我觉得有必要借发表此文的地方,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简短声明,以正视听。关于“农民学研究”问题。我的确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中国农民史,另有友人在作“农民学研究”,自己却并没有作过这方面的研究。该文如此标题既与事实不符,且又有掠美之嫌,很不妥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