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新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概念,属于经济范畴.人类经济生活水平一般分为穷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不同阶段."小康"水平有高有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个科学论断.所谓"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从国民总体平均计算达到的,不是算计某个地区达到了,又用这一地区来覆盖另外某个地区.由于我国疆域广大,经济发展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得早一些,有的地区富得晚一些,到2000年我国尚有将近3000万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下岗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未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新的社会治理与发展目标。建设当代和谐社会需要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引以为鉴。儒家“小康”“大同”两个层次的社会理想图式,要求我们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时要善于区分现实政治治理的“善治”与和谐社会道德理想两个层次。传统民众“太平盛世”、富而均平的追求,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并将其作为重要价值目标来追求。和谐社会的实质内容和建设目标应体现为“政通———人和”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明前 《晋阳学刊》2011,(3):108-115
作为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地方新军阀的典型,何键以"小康"与"大同"观曲折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其"小康之治"虽然不为他本人推崇,却恰恰成为他政治实践的真实写照。但是何键又并非无原则拥护中央,他鼓吹大同之治,贬抑"统一"为"小康"的极端现象,又反映出地方新军阀醉心地方割据与军事独裁的普遍心态。何键坚决反共,推行恢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改革,厉行"清乡",上取悦南京中央以扩充实力稳固在湖南的统治,下可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以求得湖南各界的共同政治认同。因此其施政理念与政治实践在地方新军阀中具有典型意义,其"小康"与"大同"观更是地方新军阀政治哲学的集中概括。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全面的发展,其中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具有决定性的一环。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实践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康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现了人民的需要和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小康”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既吸收、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符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体现了强烈的 时代特点.它初步回答了中国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步骤等重大问题,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脉相承,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造就既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健康素质的“小康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目标,同时也是小康社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关键是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解决好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十六大上 ,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了一个思想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报告。报告既有理论深度 ,又有战略高度 ;既合中国国情 ,又具时代特色 ;既重求真务实 ,又备超前眼光 ,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意志、人民的愿望 ,集中反应了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的成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时俱进的产物。初步学习体会 ,感到报告有如下特色。一、高举了一面旗帜———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方向、是力量。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恢复了解放思…  相似文献   

11.
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是一般的发展生产力,而是应当强调生产力的先进性,如工业化走新路,与信息化相对接。还要与先进文化交融,从而提高档次,增强活力。这都要以造福最广大人民为归宿,让发展成果为大家分享,并要理顺分配关系,特别为弱势群体脱贫解围,共同过上全面小康生活。  相似文献   

12.
张北根 《天府新论》2010,(5):126-133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总起来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开展“三反”运动的决策是正确的。“三反”政策执行是贯彻“三反”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三反”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机械执行、野蛮执行和扩大范围执行等偏差。“三反”政策执行之所以出现上述误区,是因为存在着体制弊端和主观阻碍因素的影响。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分析、总结“三反”政策制定及执行的经验教训,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这对于促进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将《战国策》纳入政治思想史的范畴,分析"尊士"和"尊君"这两个悖论性主题。二者看似冲突,实为和谐,共同与"崇谋"、"尚贤"、"重利"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尊士"构成显性主题,"尊君"则是隐性主题,并且规定了"尊士"的上限。"利"将士和君合而为一,促成中华帝国的形成和士的消失;而这段历史也证明了《战国策》主题思想既冲突又和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继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之后的一个新的具体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发展到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语》等儒家元典中的“忠恕之道”再生产着“君本位等级制”。如果“忠”侧重“尽己事上”而“明明德”的“真理性”要求,那么,“恕”则侧重“推己接下”而“得众使民”的“权力性”要求。这是“第一轴心时代”造就的政治伦理通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最能知“己”而自居“己”的儒士或知识分子,大都在“大义”上极尽至善解释之能事,以为自己在做着“成人仁,助教化”的大业,庶不知乃是“为尊者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认同”(Ideing)理论,研究“伤痕”、“反思”小说作家中的“右派作家”的“革命”认同,认为它的形成与突显,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认同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转型、作家的个人生命周期及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作家的“知识分子”认同,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文学活动,使他们的“话语讲述”难以超越当时的“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7.
“理”是朱熹思想的核心。“理”逻辑上先在 ,且构成万物存在的根据 ,“理一分殊”体现为本体与现象 ,普遍与特殊的统一。道德理性即是“应当” ,是人们行为的唯一律令 ,具有超越性神圣性。“格物致知”作为人格陶铸的内在要求 ,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不断进步的必要过程 ,最终指向人性的完满。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超重要的作用,且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时期,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新要求让辅导员的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形势的挑战,本文拟从“清热解读”四字中挖掘辅导员在新时期要求下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9.
魏顺光 《江淮论坛》2010,(1):101-106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个体观的形成,正因为有了个体观念,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意识。先秦时期“人”、“己”关系较为和谐的统一于儒家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则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人格利益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原则蕴育了中国古代民事权利的基本元素。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利”思想也是先秦时期民事法律关系实践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0.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