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粱漱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20世纪新儒家第一人,被誉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论述其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命哲学等,但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似乎不够,当然这与其宗教思想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但宗教思想在梁漱溟的著作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其宗教观确实有必要,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梁漱溟的思想,而且对理解人们的宗教情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以道德代宗教”来概括他的宗教观.然而,从梁漱溟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宗教观远非如此简单.出世情怀与入世精神,始终是他内心世界矛盾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现实着眼,他创立新儒学,旨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求文化出路,“以道德代宗教”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路径;在内心世界,他却一生钟情于佛学,并认为在人类文化的最高阶段将是佛家圆满出世法的复兴.对此,需要结合他的整个文化理论及其人文关切作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不断变化。宗教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形态的变迁与人类自觉的自我意识同样是紧密相连的。基于宗教与哲学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我们有必要对宗教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辨析,通过对宗教意识及费尔巴哈宗教观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马克思所开启的视阈内对宗教问题做出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的人格特质与生命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先生前半生是“以佛养心,以儒经世”,而后半生,则佛家的成份远大于儒家。作为一个儒家人物,他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主观很强,充满自信;坦率、认真、有骨气;经世济民的情怀;利害荣辱淡然处之;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梁漱溟的一生具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动力在推动,其生命动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突破新旧思想的动力;突破欧化与俄化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宗教教观与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是迄今最为科学的宗教观。对它的涵义需要全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内容丰富的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思想和实践理论体系。在我国出现了几种对马克思宗教观本质的理解的几种观点,在这里对这集中观点进行梳理尽而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命题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直觉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援柏格森生命哲学入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漱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路,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特别是"适应观"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宗教观发展创新的科学界定,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宗教二重性的科学剖析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真理.正确认识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形而上学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生境界之学,它以人生可见的“理性”为内在的直接本体,以实现本体的道德人生境界为其体系的最后归宿或目的。他设立形而上体的目的是肯定人的内在德性的真实性,论证宇宙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说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以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为楔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是以生命的艺术精神为鹄的。道德、科学、宗教价值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引领未来世界文化的应该是艺术精神。同样,"境界"的高低也不是单线上升的路线。李石岑从历史和逻辑证明了艺术胜境才是符合生命的本质旨归。他的观点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情"的理路。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通过对宗教经验发展历程的分析 ,批判了旧宗教的“拟人化的上帝观” ,提出了自己对宗教的一种新的看法与理解———宇宙宗教感情 ,并指出这种新宗教有着旧宗教所没有的职能与作用。爱因斯坦的这份宗教感情、人文关怀与他的科学精神并不相悖。他从独特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双重文化价值观。这种双重文化价值观在科技异化现象盛行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作为20世纪的思想家,力图实现中国伦理道德与西方民主科学的结合.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理论中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儒家文化改造为核心,并力图实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民主科学的现代结合。这一取向实际上仍未逃出中体西用的改良主义窠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免失败的命运。然而,他在面对现代化时表现出的注重融合传统伦理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的思路以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努力,在今后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在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并断言未来世界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未来的世界文化不仅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甚至也不是人类文明总和的复兴,而只能是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对全部传统和现代文明进行整体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马基雅维里原始著作的解读,分析马基雅维里对宗教的理解,他所设定的评判宗教价值的标准以及他为基督教会所确立的适当地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基雅维里对待宗教的实用主义眼光和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6.
端正学风,站在理论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统帅,对过去误译、误读、误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重新阐释;总结国际共运历史经验教训和我党历史上的宗教政策;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认为,文学超越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群、一切人类活动,它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人类生活领域。梁实秋的文学独立观不同于现代流行的纯艺术论,梁实秋更多地将文学进行人性的界定而非审美的界定,因而对纯艺术论又多有批评。在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压倒一切,梁实秋倡导文学独立观,强调文学对于人性的修复功能,自然不合时宜,但若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来看、从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远景来看,则又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上主要有三大文化思潮,它们是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这三大思潮虽互有消长,但都有不衰的生命力,相互间展开过并将继续展开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梁漱溟是在与这三大思潮的互动中确立自己之思想地位的。就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批评;三四十年代,对中国革命的反对;1949年后,对马克思主义吸取、利用和儒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