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和保障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妇女运动从阶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的颁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带来了妇女婚姻家庭的巨大变化。天津较早颁布并大力推行新《婚姻法》,尤其是轰轰烈烈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对天津妇女的婚姻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天津日报》等资料为基础,对此问题作一系统的实证研究。新《婚姻法》促进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式婚姻家庭观念逐渐确立,促进婚姻制度变革和社会主义新妇女的形成,妇女解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当今《婚姻法》的完善及妇女问题的解决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使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中得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0年《婚姻法》。该法律虽在内容上对妇女婚姻权益给予了充分保障,但妇女婚姻的真正解放则有待于《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在中央的指示下,各城市对《婚姻法》进行了贯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不少问题。为此,中共中央把1953年3月确定为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改造干部和群众婚姻观念、加强《婚姻法》的宣传贯彻以及保障妇女婚姻权益等方面采取了多种举措,各城市也都积极响应和贯彻。最终,城市妇女的婚姻自由权益和人身权益得到了保障,新婚姻观也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初步的动员,各地贯彻《婚姻法》的工作启动开来,并在全国掀起了贯彻《婚姻法》运动的高潮。这一时期的贯彻《婚姻法》工作,尚带有强烈的政治运动色彩,直到1953年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后,才开始转入新式婚姻制度的具体建设阶段。1950—1953年贯彻《婚姻法》工作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步骤,并由此使中共中央进一步意识到加强宣传工作和干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婚姻法新解释遵循了个人财产权优先的原则,更加重视契约精神,但是由此也给女性的安全带来很多问题。使女性在客观上受到威胁,在主观上也感到恐惧。文章主要从客观方面讨论女性安全问题,研究威胁女性安全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和贯彻,皖西北农村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基本摧毁,广大农村妇女逐渐摆脱了受剥削、受压迫的状态,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新风尚在乡村逐步形成。在贯彻《婚姻法》的过程中,政治意识淡薄、社会地位低下的皖西北农村妇女被普遍动员起来,她们怀着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感激和热爱之情,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到生产救灾和治理淮河的运动中,成为新生政权的积极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主力军。但《婚姻法》颁行后的皖西北农村,封建思想和旧婚姻习俗并没有完全消失,农村妇女依然面临着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国初期,法制实践延续了革命时期群众运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采取以政策引导法制实践的办法,对干部与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与法制宣传,以实现不同社会阶层主体对新法律制度的理解与接受之目标。1950年的《婚姻法》贯彻运动便采用此种法制实践路径。该路径选择能够加速新法落实,减少因法制不完备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这也造成群众在法律观重塑过程中对法制和政策的错位理解与法律认同感降低等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但婚姻法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旧的婚姻制度、残存的宗法思想,顽固地阻碍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阻碍着新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党中央与各地方党、政、群众组织为宣传、贯彻、执行婚姻法做了大量工作,使得体现男女平等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逐步得以确立,体现文明、平等、简朴的新的婚俗得以出现,这对新中国婚姻家庭与婚俗此后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而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50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对传统的婚姻制度和观念冲击甚大,尤其是家庭关系方面,具体体现在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诸多方面,随着《婚姻法》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实施,使得这些家庭关系开始重构,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也随之确立。  相似文献   

9.
自2001年《婚姻法》修改后,学术界围绕着婚姻家庭法制度创新等问题的研究活动一直很活跃。针对婚姻家庭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者们重视社会调查,关注婚姻家庭领域的社会热点,适当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最近《〈婚姻法〉解释(三)》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其中第10条更是争议颇多,褒贬不一。该条规定体现了重视保护个人财产、实现法律公平的制度意义和强调权利意识与个人独立的价值意义,但仍存在在强调形式正义时对婚姻法的身份法属性重视不够、条文操作性差等缺憾。女性应通过婚前签署财产协议、充分利用保护弱者条款在婚姻中有效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治地方婚姻法变通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法变通与补充规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权益。变通是针对《婚姻法》某些条文和内容的变更,其所采取的形式是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对“变通”应作扩张解释,即“变通”包含“补充”,通过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的办法对其加以明确。要重视少数民族习惯法,并以其充实与完善变通立法内容。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法理进行变通。为使《婚姻法》及其变通规定得到更好的认知和遵守,普法宣传应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妇女问题历来是人们特别关注且争论不休的重要社会问题,是近代报纸媒体关注的重心。部分女性刊物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成长起来,进而成为主要的舆论宣传工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庸报》刊行《妇女铎》和《现代妇女》两份重要的女性专刊,对当时的舆论热点,即妇女解放问题进行探讨,并形成了三个论争焦点:妇女解放是身体解放还是精神解放,是回归家庭还是走向社会,是自身解放还是民族解放。两份专刊打破了男权社会的局限,冲击了男性话语的垄断,超越两性对立,倡导妇女解放是精神解放,是走出家庭的社会实践,更是民族解放的革命实践。这些主张对妇女解放的未来留下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指导思想经历了从重视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密切关联的“有机论”向强调妇女在整个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价值和功能的“功能论”的转化,使妇女解放运动在给中国妇女带来空前解放的同时,又忽略了女性自身的权益与民族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当代视域中,应当将其中蕴含的历史资源转化为“一体多元”的新型妇女运动价值观,激活我国当代多元女性主体群自身的权利意识,方能继续完成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未竞事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深刻影响下,夫妻关系中的财产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夫妻关系中超越人身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婚姻法中对于夫妻财产制的规定到底属于何种本质,会对夫妻关系产生何种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却是空白的。本文着重...  相似文献   

15.
1919年《晨报》妇女问题专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晨报》改组了第七版,密切关注现实,宣传新思潮.特别是开辟了妇女问题的专栏,探讨女性热点问题,介绍国外有关女性的著作,内容涉及女子人格、男女交际、女子教育、女子婚姻以及女子职业等问题,从中体现了《晨报》的办报原则和立场.妇女问题专栏的内容是研究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6.
国内有关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主要论述,主要散见于各种教科书和婚姻法修改论争中。主流观点可称为婚姻法私法论,其主张婚姻法属于私法应“回归民法”,并适用私法自治原则,在婚姻法中建立全面的权利体系。然而,有关论述普遍存在论证过程简单、论证逻辑错误、缺乏论证、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而难以具有说服力。有关婚姻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应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思路,应扎根于社会生活本身,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解决中国婚姻家庭的实际问题出发作扎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裁判离婚理由作为婚姻法对是否准予离婚这一问题做出的法律规定,深受一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反映了一国的婚姻文化和价值取向.我国婚姻法规定的裁判离婚标准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原告第二次起诉、被告缺席、分居、家庭暴力等因素对法官判决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而其他因素对法官判决的影响并不具有显著性.而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原因、夫妻关系现状及原被告对婚姻关系的态度等客观因素是法官判决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婚姻法解释三》面世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原因之一在于该解释对婚姻法的许多基本制度和理念都有很大的突破,如:身份推定制度、婚内财产分割制度、贡献共同制度、无民事能力人的代理离婚制度和夫妻之债等等。这既体现了婚姻法解释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又体现出婚姻法基本制度和理念在新社会形势下的“危机”。如何正确处理好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婚姻法传统理念的冲突应当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的施行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以第七条对夫妻不动产权属的新规定为典型,其规定了由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的婚后权属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建国以来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出现,一方面源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以对中国家庭、性别状况的调查提出这一问题,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贡献,从而证明,当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及其研究成果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