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伟业“诗史”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出现 ,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数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 (包括诗学传统 )与明清之际社会背景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既体现了诗史相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 ,又体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普遍心理 ,反映出当时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梅村诗史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有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两方面的原因,是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包括诗学传统)与明清之际社会背景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既体现了诗史相通的文化意蕴和司马迁、杜甫等人开创的文史合一、诗与史通的传统,又体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普遍心理,反映出当时学术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清之际沟通南北学术的重要人物,顾炎武在山西的活动是其北游于中国的重要环节。他在山西的活动主要有学术考据、人物交游及经营产业,我们把顾炎武的这些活动置于明清之际这一社会转型期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它对于人们认识明清之际山西的文化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中庸”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平常不易 ,并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滞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工具。但是 ,在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文化大变革时期 ,王夫之以实有、体用 ,对传统中庸观作了重要辩正。王夫之的中庸辩正是中庸观的重要发展 ,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贡献 ,是明清之际反省理学 ,反思传统 ,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产生是与理学的衰落同时并行的,此外,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西学的传播等也对其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先由学术界发其端绪,随后波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领域,它以恢复弘扬儒家经世传统为宗旨,把强调道德实践和注意经世致用作为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鱼宏亮 《南都学坛》2003,23(4):24-29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最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上承宋明以来的实证传统,下启乾嘉时代汉学思潮,其学术体系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顾氏家族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文法吏”的知识特色是顾氏家学的主要特征。顾炎武学术内容与方法来源于家学影响。从顾炎武在明清之际的学术与政治活动来看,其思想倾向在于重建晚明以来受到冲击的专制统治秩序。明清之际的“经世”思潮并不仅仅是对一种学术方法、思想倾向的强调,它具有实际的学术内容与知识体系;明清之际士大夫对“经世”之学倡导,使得宋明以来“尊德性”的思想传统转向“道问学”的学术研究,这种研究对清代的社会政治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正是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新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生存方式给传统文人以有力的冲击。受此影响,李渔的作品呈现商业化倾向,从这种倾向可以看出李渔及其同时代人“治生”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于中国哲学史而言,明清之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是因为明清之际的文化形态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某些现代特征的知识社会。正如儒释会通是三教关系的重点,明清之际学林的主体构成部分乃是禅林与士林的互动。针对当时学林存在的废学反智之风,方以智拨乱反正,明确提出了具有思想史意义的"藏悟于学"主张。研究可知,方以智"藏悟于学"的主张,其内涵十分丰富,对于"悟"与"学"的关系做了尽可能的整合,在儒佛会通、明清实学的兴起、禅学与科学的对话、知识社会的形态更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如果再放宽视野,方以智"藏悟于学"主张,在当今社会依然富有现实意义,对于三教关系(尤其是儒释会通)的书写、明清实学的研究乃至东西方文明的对比等话题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的公私观研究》由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沈骅副教授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年出版。公和私可以说是所有民族和社会共同体都拥有的一组观念,也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概念,并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典型的仕宦诗礼之家,其族人仕途显赫,珍视忠孝节义,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等领域成就斐然。明清鼎革之际,方氏族人对清政权多持抵抗及不合作的态度。方氏父子在遣戍途中和遣戍地勤于著述,不仅记录了其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而且留下了当时东北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宝贵记录。他们还与吴兆骞等流人交往唱和,对边疆文化的提升和内地人民了解边疆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解读其诗文,分析其心态,指出其对东北边疆文化的贡献,及对清代“大一统”的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1.
对礼法观念的承载和传播是传统社会法律启蒙教育所具有的特质与功能。《幼学琼林》是明清以降蒙学的重要教材,其《讼狱篇》炼词精整、广搜众采,皆传统法律文化之名物掌故,颇为博瞻。其对"无讼"、"贬讼"的宣扬,对德教与刑罚并施的主张等,虽可说是编者对礼法观念的体认,实为对明清之际明刑弼教的迎合,也是当时法律知识宣讲渠道之一。作为道德教化下的情理关怀与教育,《讼狱篇》注重教育方法的采用,以典释礼律,事理并举,正反教育,堪比跨越识字阶段到阅读典籍阶段鸿沟的桥梁,是儿童从认字学故走向读经识礼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明清之际西学夭折的原因,一是西学超越了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二是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力量悬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良传统 ,苏州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苏州传统文化 ,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苏州传统文化 ,有利于探索在中国条件下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士大夫对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总结,他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理学,集中对曾经左右他们的文化进行批判,这一过程从地域上讲是各种学术流派进行交流、融合的过程。作为重要地域文化的关学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影响了一大批士人,推动了关学与其他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科举盛行,山东地区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由科举起家且长盛不衰的仕宦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及山东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山东仕宦家族都留下了厚重的家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这些家族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社会矛盾的激烈化和天崩地解的大变乱,促使思想界进行深刻反省和思考,众多一流思想家和庞大的思想体系,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史既辉煌又独特的时期。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在对程朱理学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体系性、现实性、民族性特点。从思想史传承角度看,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总结;从社会性改造角度看,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想则对以后的民主主义思想产生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康熙年间,宋荦为全国诗坛执牛耳者之一,对清初诗风的流变有较大的引导作用。他与明清之际的侯方域有密切关系,一个是明末文坛的风云人物,一个是清初诗坛的风雅总持。其创作过程更是与明清之际的文学风尚相始终,在明清之际诗歌史上亦堪称典型。结合其创作历程分析其与清初诗风之递嬗关系,对认识明清文学的演变轨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商人文化在明清主体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但同时又是明清商人商业实践的产物,它具有重利尚义、崇人文重自然、迷恋权力,僭越礼制四个特点。其成因极为复杂,主要如下:(1)明清封建教育制度的发达;(2)儒士经商;(3)传统社会中官本位的存在;(4)传统经济结构的制约;(5)商业活动自身的需要。明清商人文化的这些特点对明清商人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文化传统中,道德既是人类相互交织的多种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道德的探寻及其实践,既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相纠结,也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关切。就此而言,对任何文化传统的道德状况及其变迁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其历史条件以及基于存在领悟形成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关注,对双重因素的交互考察和彼此相关性的研究成为基本的方法论选择。由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在明清之际和近现代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无论是由固有社会和文化矛盾所导致的内生性转变,还是因外来冲击而产生的危机和回应,都使研究者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社会政…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宁波学者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南宋“甬上淳熙四先生”从心学出发而倡导人心之和;明代方孝孺以强调文明政制的职责来关注社会和谐;王守仁则将社会和谐的基础深筑于“致良知”之上;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则从对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造出发,致力于社会和谐的实现。所有这些,都对传承和倡导中华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