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极为注重保留服饰上的民族传统,清之补服制度并不是对明朝之制的简单取用,是经过清王朝数个帝王的不断更定和修正而确立的。今之清代服饰研究提及补子,往往多忽略了补子发展的这个不断吸收与融合的过程。清代之代表官员品级地位的标识——补子,其使用制度框架、细则在顺治九年的已基本形成,又经后续帝王的不断细化和补充,至乾隆年间制度确立,此后未有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补服制度严格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因此,补子的图案相对程式化。然而,乾隆时期的补子却精致、华美、富有韵律,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以乾隆时期的百余幅补子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详实的统计数据,以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主体纹样和辅助纹样两方面提炼总结出乾隆时期补子的构图特征,总结出乾隆时期的补子具有求多、求变的设计思想,山水田园的主题特色,潇洒奔放、中西合璧、华丽繁复的艺术风格,有力论证了该时期补子的独特性以及高超的艺术性,为补子断代和研究乾隆时期纺织品纹样特色提供佐证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的宋国之国姓相传为子姓,其得姓史书上溯到商之始祖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而为舜赐姓子.在梳理宋国得姓之脉络的基础上,得出宋之子姓与契无关,而与殷商武丁王的一位杰出妃子妇好有关,妇好建立了子族的结论,宋国大概是妇好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语法研究历来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薄弱环节,其中词类研究尤其不发达.清代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后出转精",作出了突出贡献.择其一端,对清人形容词的整理与研究做一些梳理工作,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湖广填四川”是清初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移民运动。在移民过程中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惠农措施,鼓励垦荒,宽赋薄税,兴修水利,奖励多种经营。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民本思想,产生了双赢的经济效应。通过惠农政策的实施,四川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代“六书”学研究在我国传统文字学研究中处于一个巅峰期,究其原因,除了清代尤其是乾嘉时代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氛围,《说文》学家的个人天赋与艰苦探索之外,他们对宋元明“六书”说的传承借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应全面客观地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清代“朴学”的巨大成就与严谨的学风,指出当时优厚的社会条件是产生清代朴学累累硕果的基础,批驳了认为清代朴学“其弊也,琐”与认为清代学者搞朴学,是慑于“民族压迫”退避时世之举的错误认识,提出给清代朴学以新的、正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明清时期,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的故事为依据而创作的传奇、杂剧,便成为其时剧坛上的主要剧目.然而,戏曲改编小说并非易事,它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戏曲演出时间与小说叙事时间上的巨大差异,小说所容纳的故事长度是戏曲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剧作者在根据小说进行再创作时,对原有题材能够做到有目的取舍.清代"红楼戏"改编<红楼梦>小说,对原著的情节内容主要采取了"由人入手"和"由事入手"这两种取舍方式,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来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土司城研究,系土司政治物态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土司城的频繁搬迁折射了土司命运变化和土司区变动,从而使土司在建筑选址和城市规划设计上形成了迷恋风水、注重内外区分、以内驭外的政治文化倾向,建构了伦理型建筑体系。土司城市体系及其对外通道“官道”的研究,是剥开土司区神秘政治面纱和强化历史的政治人类学研究现场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清代边塞词的兴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清代边塞词中有很多与传统的边塞文学迥然不同的新作品,尤其是女性边塞词、流人边塞词和遗民边塞词这三种新边塞词格外值得关注,所谓的新边塞词说到底就是清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的新的边塞词,反过来它们又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历史时代。这些新边塞词为历史悠久的古代边塞文学注入了一股新意,且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清代边塞词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子恺漫画”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线”是中国画术上所特有的利器。“子恺漫画”反映了丰子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美学修养。“子恺漫画”始终关注现实人生,具有深广的社会内涵。“子恺漫画”按题材和内容大致可分五类:1.都市平民日常生活。2.下层群众的劳动和生活。3.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不幸。4.职业劳动者瞬间姿容。5.旧社会不协调、不正常景观。只有从丰子恺哲学现和文化教育史的角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于恺漫画”的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向为史家艳称的清代康熙后期、雍正一朝、乾隆前期近百年的“盛世”实是一个政治牢笼文学最酷密、士子心灵最痛楚的特殊时空间 ,在揭示“盛世”文治真相的同时 ,布衣诗群荒寒阗寂的内心情状、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和与皇权疏离的心态等文化性格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3.
对《离骚》中的“折若木以拂日兮”一句的解说,历来意见分歧。拟就前人说解加以取舍补充,解“折”为“使弯曲”,解“若木”为“落木”,解“拂”为“挡住”,意思是,屈原使若木弯曲,挡住太阳下降的路线,使之稽留天上,这样可以多争取些时间,俟君醒悟,自己也可寻求知音,共同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因丈夫犯法而被连带流放的女子被称为“佥妇”。清代法律明文规定,发往新疆已经成家的流犯必须携带眷属。这些跟随丈夫而来的女子在丈夫流放新疆期间在家务劳作的同时也大量参与生产劳动。一般情况下,在流放新疆屯田劳作的三至五年内,随着丈夫们加入民籍,佥妇们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改变,成为新疆地方上的普通民户。她们在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赋辩体》对“古赋”作出系统性的阐述,祝尧所谓“古赋”绝非简单的时间概念,也非单纯的赋类名称,而是统摄时间、经义、体制多维尺度的理论内涵,对后世产生久远的影响。清人在此基础上衡量“古赋”,破除“祖骚宗汉”独尊古赋的局囿,呈现古律并尊的整体趋向。而在具体创作上,推崇融律于古,以法为尊,从而完成“古赋”观念的重塑。究其根本,清人尊体意识兴起,变“古”由价值判断为程度判断,借古颂今,以立新规。“古赋”是一个相当通变的概念,广义上泛指律赋以外的赋,狭义上则专指汉赋,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彰显古代赋论的实用性、思辨性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黻纹作为古代十二章纹样之一,是常见于历代帝王冕服上的固定纹样。在介绍古文献对黻纹的有关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对历代十二章图案内部横向与历时纵向关系的阐述以及黻纹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黻"纹来源于古代礼制的建筑图案。同时,运用符号学方法,将黻纹、"亚"形与古代礼制建筑空间平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黻纹作为一种人工物,是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结构形式的描摹。  相似文献   

17.
产于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为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在唐代时始闻名于世。此后历代都将端砚作为贡品进行开采。清代以后,随着民间社会风水意识的深耕化,关于端砚的开采,出现了所谓"矿脉"与"龙脉"之争。其中的纷争既有合理的部分,保护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也有出于维护私人利益、控制地方资源而展开的"风水"争斗。士绅、乡族团体与政府的对抗,并最终获取胜利也直接反映了晚清以后绅权的膨胀,及其对地方社会控制权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西游补》这部小说在时空叙事上颇具特色,具有“放”和“收”的双重特征。延长交错的时间及多维叠加的空间相互交杂,并且以无序的方式构成二者的转换,将“放纵”的时空以一种近乎“意识流”式的手法呈现出来;《西游补》的时空在整体上还呈现出典型的圆环形结构,小说时间和空间的叙事遵循了“圆形”的建构法则,显现出“收”的特征,完成从虚幻到现实的转换;梦境的文学表达程式为《西游补》的时空叙事提供了平台。同时,时空的“放”与“收”也对应了孙悟空作为心猿“心”的“放”与“收”,艺术时空与心灵之思交织,显现出“破情根”“立道根”的中心主旨。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独立的学术派别,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汉学对宋学大张挞伐.但是,程朱理学强大的思想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仍有不少人推尊宋学,汉宋之争越演越烈.一些学者看到门户之争的局限,开始提出融合汉宋学术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许琛是清代乾隆朝著名的女诗人,她幼承家学,早有诗名,工书善画,才情出众,著有《疏影楼稿》。她与同时代许多女诗人文学往来频繁,并与亲友在福州结诗社光禄派,时常联吟唱和。许琛一生际遇坎坷,长年孤苦,但她常以诗画寄托怀抱。其诗记录了许琛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主体意识与文学自觉;她与同时代许多女诗人间频繁的文学往来见证了清代女性文学的繁荣;她对文学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她对自我身份空间的积极拓展。许琛是女性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女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