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卢骚的美育思想以培养完美人性为宗旨。他认为完美人性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然情感,这种自然情感要在自然社会中才能培养。席勒在培养完美、和谐人性问题上与卢骚相同,但他认为培养和谐的人性是返回自然的内心。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了两者的思想,解答了完美、和谐人性培养的根本问题。同时,席勒与马克思的美育思想又是卢骚思想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力 《船山学刊》2010,(3):16-19
王夫之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且"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王夫之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他颠覆了以往人性学说的独断论思想,并从形而上层面阐释了人性缘何为善的问题,使学界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它探讨善恶的起源,广泛地涉及人兽之别,以及义与利、公与私,理 与欲、性与情的关系问题。我国古代的人性思想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人性思想。儒家不同学派的人性思想差异很大,但我们仍然能从中发现他们之间有一共同点:主要是从根源的角度而不是从人与人的实际社会关系的角度论人性。这种人性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抽象人性论,并且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测性,但是不乏合理的成分,对我们正确认识人性的本质及其起颇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性的人之根 人性的人之根,即认为人性根源于人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邱双成 《船山学刊》2009,(4):208-210
人性问题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伊斯兰学者以人性思想的研究为契机,为中国穆斯林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伊斯兰哲学人性思想源于《古兰经》又深受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学说的影响;同时,还与中国化的佛教佛性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以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的人性学说为例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人性学说的深层价值对弘扬伊斯兰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12):89-94
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人性问题发轫于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先秦儒道两家的人性论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孔子开创了以仁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老子开创了以朴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不以善恶论人性是孔老人性论思想的典型特色。孔老在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和教育等很多方面的论断都需要其人性理论的支撑。孔、老对待人性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对待礼乐、教育持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考量中,"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揭示国民性的"病根"是建设"最理想的人性"的第一步。《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表现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体察,从《野草》可以看出鲁迅关于"最理想的人性"思想的建设性思考。研究《野草》中鲁迅的"最理想的人性"思想,实际上是在研究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人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这对拓展鲁迅思想研究和《野草》的人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孔子的人性思想,是孔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不拟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孔子人性思想的内容是什么?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今人研讨孔子人性思想,多以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为据,似乎这就是孔子人性思想的基本主张。其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8.
对于人性善恶问题,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看法,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可人们对伊斯兰教人性善恶观的关注很少,这主要体现在对其原典《古兰经》人性思想善恶观的关注不足上面。本文将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善恶观进行研究,并指出在它那里人性既具有善的一面,也具有恶的一面,人性是善恶两重的,并认为这种人性善恶观有利于穆斯林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埃里希.弗洛姆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成了技术哲学界探讨的一个问题,人们期望通过技术的人性化来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由技术应用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弗洛姆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是其人性化思想的一部分,并且是作为实现其所设想的人性化社会的手段而出现的。弗洛姆运用其人性化思想来审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种种不人性的现象并将之归因于技术的不人性,从而设想了一种技术人性化的社会。然而,将社会的不人性完全归之于技术以及所谓的技术的不人性等思想却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是人类永恒的论题,“文学是人学”这决定了文艺创作与理论实践必须对于人性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特别对于今日之文艺理论而言,对人性问题的探入不仅有益于拓展人性问题,事实上更关乎文艺理论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寻求深入拓展文艺理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朱熹弟子陈淳留下的《北溪字义》一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范畴研究的典范,其中关于人性问题有许多讨论,涉及到人性的定义、性质、内容、功能和人性理论的历史演变等多方面问题,为我们了解儒家人性理论的演变,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也有助于解决我们当今有关人性问题的一些学术争议。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是贯穿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儒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孟子和荀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孟、荀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对立,从思想和逻辑的层面来看,又有其融通之处:从"人性"含义看,二者相互发明;从思想体系看,二者同归礼义;从人的本质看,二者皆尊"人心";从价值追求看,二者殊途同归;从实践能力看,二者皆言能善.孟、荀人性论的实质都是"人能为善"、"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3.
杨建兵 《中州学刊》2014,(5):112-115
现存的墨家典籍中没有"人性"字样,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墨家没有人性思想。肯认"人性欲利"的客观性是墨家人性思想的基础,但墨家并未断言"人性善"也未宣称"人性恶"。循着墨子与孟子、告子思想的历史线索似可走出墨家人性思想的迷宫,通过《墨经》亦可直观地感受墨家人性观的内涵与意蕴。墨家人性论可简单概括为:人性"欲利";无称善恶。墨家人性思想中"欲"的自然主义与"知"的理性主义的交相辉映使墨家思想呈现出斑斓的异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弗洛姆人性思想的探讨及评价。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观点分析弗洛姆的人性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性思想既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又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张健萍  杨蔚 《理论界》2004,(1):73-73
对人的认识和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人性论思想的探讨,已成为长期执争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内国外,形形色色,莫衷一是.然而,当我们从纷纭繁杂的争论中稍加沉思时,我们便会感到,这种争论的缘由之一,是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理解还欠系统性和准确性。这就涉及到究竟如何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的问题。因此,历史地、辩证地了解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其科学人性观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既  相似文献   

17.
人性问题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儒家那里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通过从“性相近,习相远”、以仁释人、义利之辨、理想人格等五个方面,分析孔子的人性思想,可以凸现出孔子思考人性问题的理论结晶。他对人性思考的原生态的智慧给当代人性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也为处于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了意义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出现源于人对现实存在的深切反思.这种反思在酝酿中国哲学人性思想时围绕人性形成了特定的理解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理解环节,印原始自然环节、文化自觉环节与理想建构环节.在此基础上,超越与建立凸显为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两大主题.中国哲学人性思想的建立是在以上认识基础上无限发展的文化理解活动.把握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哲学中具体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9.
张文渊 《船山学刊》2013,(2):109-111
人性问题是贯穿告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告、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关系对于把握告子和荀子的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告、荀的人性论均建立在中国古代"以生言性"的论性传统上。后者对前者的发展可从几个方面来说:在"人性"的内容上,由本能欲望到官能能力;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由无善恶到可善可恶;在道德实践方面,由人性能变到人性能善;在道德标准上,由义决定到礼决定。告、荀二人人性论的实质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让人避恶为善,进而成人成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始于孔子,论争是在先秦其他诸子。当时争论得比较多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人性的本义;二、人欲问题;三、人性与善恶的关系。这次论争,为中国古代封建地主阶级人性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简要评介先秦诸子的人性论思想,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初始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