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南宋始,关于唐诗、宋诗孰优孰劣的问题就一直争执不休,论者各执一端.近代,陈衍提出"诗不分唐宋"的观点,不仅从表面的继承关系,也从内在风格上将唐宋诗笼为一路,因而从学理上为唐宋诗之争作了一个总结,实现了对前人诗学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的人格是在先天禀赋基础上,由历史陶铸和时代熏染而成。它以儒家传统为底色,以名士风流为表征,两方面集于龚氏一身,矛盾又统一,也从而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其人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超越性,完成了古典人格向近代的转变,成为中国士人独立人格发展链条中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道德自我注重德性修养和自我完善,基于伦理自然主义、道德理性主义以及实践理性价值的确信,以尽性、穷理和践行相统一为内在修养途径。作为理想精神,道德自我表现为以精神性和社会性自我对感性欲望和个体利益的超越,以主体性和理想性自我对世俗功利以及制度规范的精神超越。在修养和超越中,道德自我不断提升精神和人格境界;在汲取传统儒家、道家人格和精神境界智慧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自我人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注重责任、服务社会的奉献境界,天、人、我一体的和谐与自由境界,生命不朽和价值永恒的完满境界。心性修养、内在超越和境界追求构成道德自我行为实践和价值实现的德性根基和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4.
“第三代诗”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和内涵的概念 ,它空前的反叛性使得人们对于它与传统的关系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它的称谓乃是一种基于中国新诗史的自我定位 ,而其诗学观念与艺术探险更是完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英雄———个人”的历程。在美学风格上 ,它的冷静客观、整体呈现及对于语感的强调 ,也为中国新诗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质素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论诗评诗既讲诗歌的情景交融 ,又追求诗歌的声情并茂 ,从而将其诗学研究推向了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集大成的历史总结者的高度。概而言之 ,船山诗学“诗乐一理”的要义在于 ,强调诗歌艺术更靠近“乐”而非“文”。这一诗学命题是对宋人“以文为诗”的反拨 ,是对沈约“四声”说的纠正。“诗乐一理”说无论在船山诗学和美学的理论体系中 ,还是在整个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研究史上 ,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内在超越说”是牟宗三建构的现代儒家终极关怀论,它基于天人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而肯定人之超越的可能,基本内容包含了“境界形态”和“实有形态”两条超越理路,相应地体现出“注重理则”与“注重实践”两大理论特征。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峙,“内在超越说”借鉴中国哲学独特的实践观念得以贯通上述两个方面,对现代儒家终极关怀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是新时期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纵观两者十几年的论争,其争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对概念上;一是实践和生存之争,这是美学研究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争;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争,这是审美本质之争.这两对概念在康德美学中都有着或明或暗的阐释,特别是康德美学的主题"自然与自由和谐论"以及"两种实践的观点"对科学评价这场论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具体而言,超越美学是一种以"为什么"代替"怎样"、以追问代替体验、以终极关怀代替现世关怀、以许诺代替创造的美学,它只是顾及了美学家自己理论运作的快感,对人追求现世幸福的大愿并无裨益.扩而言之,这是一种美化世界末日的美学,它建设的审美乌托邦像一个空洞的馅饼,像海市蜃楼般的幻象,它引诱人舍弃一切现世的幸福去追赶,但到头来往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在这方面,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有其理论价值的,它通过对实践的新阐释,将实践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境界,在实践的自由创造中产生审美和艺术,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美学,但并不忽视人的生存处境,是对康德、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点的超越和发展,因而可以看作是美学在新世纪的一条突破之径.  相似文献   

8.
“超越解脱”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类型,不仅在文化底蕴、主题构成、表现形式等方面自成体系,其美学特征也极为明显。本文认为“超越解脱”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情韵──创作主体的生命律动与自然律动的吻合;风格──由言志载道转向描山画水、抒写生命的自然性情,从而在作品中表现为飘逸洒脱、超然脱俗的精神风范;境界──即进到虚静清远、冲淡自然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诗歌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重要诗歌创作潮流人们评述“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追求时,认为“第三代”诗歌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这是不对的。“第三代”诗歌有“纯诗化”这一独特的诗学追求,一方面,内容上他们追求“纯诗化”。他们“反文化”、“反崇高”,就是要把“文化”、“崇高”这些“非诗”的杂质去掉,而在诗歌中写出真正的个人生存体验。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语言的“哲学化”。他们“反修辞”和“拒绝隐喻”,是为了让诗歌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诗学“声情”论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诗学的一位杰出总结者,充分注意到诗与乐的同一性,极为重视对诗歌音乐美特征及规律的研究,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声情”这一概念论诗评诗的诗学理论家,“声情”论是他的“诗道性情”命题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在他看来,“声情美”即诗歌艺术的“穆耳协心”,亦即在“动听”的同时又道“性情”(包括诗人和欣赏者双方的性情).“声情”论体现了王夫之对古代诗歌艺术审美特质和文体特征的精到认识,在其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社前卫,蓝星诗社温柔敦厚,而创世纪诗社主张东方味,而后来变成了新现代派。1964年成立的笠诗社,打破了大陆迁台诗人及其反共文学垄断诗坛的局面,扭转了写实主义居于边缘的地位。这时诗社的权力再分配,是笠、创世纪、蓝星在三分天下。在反对主知的蓝星那里,学院派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超现实主义著称的创世纪,其诗论队伍的特色为“草莽加学院,秀才遇见兵”。强调乡土和写实的笠诗社,和创世纪、蓝星一样,都是“现代派”的延续或反动。他们之间存在着互动而冲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风格称号,“上官体”对一代“唐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们不但留下了一批颇具新意的诗作,而且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来倡导“新变”诗风。通过现存资料的网罗勾稽,可以见出,“上官体”诗学理论内容涉及声律、对偶等艺术手法和情志意兴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体系;从诗风流变的角度而言,已超越了唐初诗风之“学术化”,趋向,而呈现出唐诗风貌的端倪。  相似文献   

13.
“诗缘情”显示了诗歌生命的内在动因与美的形式特征 ;“境与心”是对诗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描述 ;“冲淡”体现了古典诗歌重“含蓄”、“自然”的美学方向。这三者一方面总结了诗歌本体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学在禅宗融入之后的突破与进展 ,诗歌艺术开始浸染着诗人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在金元时期的重要继承者。他工于诗文创作,在诗歌评论上也颇有造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梳理和分析其诗歌理论:一、诗歌创作论:元好问强调了诗歌创作两个方面的要求——"诚"和"雅"。二、诗歌风格论,包括:(一)崇尚豪迈壮美的诗风;(二)强调清新自然的诗风;(三)主张简约含蓄,反对铺排。  相似文献   

15.
赵执信是清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学理论也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他认为“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艺术风格“设格甚宽”应“各从其近”;要选拔真才,反对结成宗派。他的诗学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诗教主张,强调了文学艺术“兴观群怨”、补察时政的作用。他之所以持这样的诗学理论和其生活道路、人生态度、道德人格、气质禀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慎的六朝诗学,从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层面,通过考察六朝诗歌艺术为唐律之源,及为唐代诗人所借鉴,申明六朝诗歌对唐诗的开启意义。将文学批评运用于六朝诗歌的文献梳理中,拓展了六朝诗学批评的领域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许筠诗论的价值,是由朝鲜诗学史的独特地位以及中朝诗论范畴的比较而确定的。其诗论体现在"性情论"、"载道论"、"天机论"、"尚唐论"等方面,这些诗论对后来朝鲜诗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的新诗“时代精神论”和“新诗无边界论”的“诗质”论直指新诗本性,使新诗与旧诗相区别。是至今仍极有价值的论说。闻一多的“三美”论有相当强的“复古”意味,“音乐美”违背了白话内在的韵律特点,“绘画关”重走新诗初创期弱化诗质文白夹杂的老路,“建筑美”背离了新诗自由的天性。闻一多“三美”的“诗形”论是不成熟的理论建构,且与他的“诗质”论相冲突,这种欠缺和冲突,也恰恰反映了闻一多对新诗文体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9.
居于重复来研究文学,成为20世纪诸种研究方法的切入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重复诗学的研究已根深叶茂。学术史表明,人们往往只是将重复作为洞烛微明的有效工具,而对工具本身却缺乏应有关注。本文力图描述重复诗学的核心问题,即其基本的诗性功能。拟从重复之间的不同关系入手,推定出三种基本的功能形态:再现式、反讽式和互文式。进而发现,这三种功能不仅相互对立,而且彼此交织缠结。任何重复所衍生的意义,都是这三种功能合力的结果。而且,它们在不同重复现象中显现出来的力度各异,也就带来了诗性意义的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20.
近代报刊的发展和诗话的发展,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受西方文明影响产生而迅速本土化,并成为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动力。随着报刊事业的发展,诗话的创作和刊载刊也日益发展,而国粹主义和鸳鸯蝴蝶派的产生与流行更是刺激了其走向繁荣;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作用亦得以显现。近代报刊诗话的发展和繁荣在古代文学向近代文明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并成为旧文学在近代社会的最后一次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