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比干庙     
殷太师比干庙位於新乡卫辉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馀年,庙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照壁,高3米,宽1.7米,厚1米,绿色琉璃瓦顶。壁体正中镶嵌有24块琉璃方砖砌成的花卉图案,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大门,木牌坊式建筑,灰瓦顶,檐下置斗拱,门额上书"殷太师庙"四字,二门枋上悬"谏臣极则"四字,左右刻对联,门内两旁为碑廊。三门3间,硬山灰瓦顶,门前立石狮1对。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琉…  相似文献   

2.
拉卜楞寺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寺之一,座落在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镇上,寺内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戏剧艺术都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艺术特色。建筑艺术拉卜楞寺自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建寺,二百八十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四十八座,其中七层楼一座,六层楼一座,四层楼四座,三层楼八座,二层楼九座,鎏金铜瓦顶四座,绿色琉璃瓦顶两座;寺主嘉木样大师的藏式楼房三十一座,各活佛住宅三  相似文献   

3.
罗布林卡是七世以后历代达赖喇嘛夏季办公和居住的场所。包括宫殿、经堂、佛殿、办公、库房、马厩、亭、阁等多种建筑和东部、西部二大园林景区。建筑以藏式为主 ,注重绿化 ,巧于借景和对景 ,体现了浓郁的藏民族园林艺术特色 ,同时融入了汉族等多民族的建筑特征。在建筑立面及细部装饰方面 ,具有震撼强烈的艺术效果。罗布林卡于 2 0 0 1年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5.
李明德 《北京纪事》2014,(2):110-112
正北京胡同四合院门楼上的砖雕、石雕装饰,有着高度的观赏价值,独具艺术光彩。门头上的栏板及两旁戗檐上的砖雕图案不仅内容丰富,其雕刻技法高超。虽经百年以上的风雨侵蚀,这些精美佳品至今仍保存完好,与整体门楼建筑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极好的装饰效果。追溯北京砖雕艺术的历史,以明清时代最为兴盛,那时府第、会馆、民居的四合院门楼  相似文献   

6.
在西宁回族聚居的东关大街中段南侧,座落着一座以独特风格名闻遐迩的寺院——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其巍巍耸立的两座宣礼塔,挺秀端庄的拱形重门, 特别是安置于宣礼塔顶端和大殿背脊处的五个黄灿灿的镏金经筒(铜质,一般为佛教寺院经堂建筑装置,亦称宝瓶),率先跃入过往行人的眼帘,使人莫不为之驻足。  相似文献   

7.
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多为佛教后宏期寺院建筑遗存,是长期在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影响下形成特别的建筑范式。文章首先分析了藏传佛教建筑中夯土、砌石、木作的工艺运用与特色,再从拉卜则、大经堂、佛殿、佛塔、囊欠、僧舍几种主要建筑类型的功能分析切入,较全面的论述了各建筑类型的构造、装饰工艺手法及极具地域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北塔法轮寺是清皇太极动建盛京城外四塔四寺之一,是现在塔、寺保存最为完整之一处。北塔法轮专,从清初至解放前一直是佛教圣地。他与寄骨寺有着密切联系。北塔法轮寺的建筑布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土坯垒墙,东西长9丈9尺,南北长29丈,院内有僧房三间、厢房三间、水井一口。第二部分是法轮寺的主体建筑。砌砖墙,东西长36丈,南北长53丈。院内有藏式喇嘛塔一座,山门、天王殿、大殿、晾经楼、达喇嘛住房、僧房等。北砖墙外有增房五间。清初,北塔法轮寺只有一位达喇嘛和数名喇嘛。乾隆四十三年把北塔法轮寺改为“满洲喇嘛寺院”,将达…  相似文献   

9.
江苏高邮的文游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迹。其二层厅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板瓦顶。厅楼前的殿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单檐歇山板瓦顶。这两座建筑物雄踞于县城东北隅的土丘上,高达三十五米,从平地上看去,显得十分雄伟壮观。南来北往的汽车经过此处,车上的旅客不免为之  相似文献   

10.
龙门石窟的地面雕刻图案,根源于佛教净土信仰对天国世界神话场景的描摹。这种地面雕饰尚有现实生活居址场态移写状摹的审美意识包含在其中——魏唐石窟遗存中这一装饰样式的出现,实际上正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从建筑构成单元上对北方草原文明中穹庐居址的摹写。透过龙门洞窟地面雕刻图案的时代演革,人们可以感受到魏唐其间中原地区东西方民族融合的审美势态。  相似文献   

11.
慧远佛教教育思想探微张捷,陈旭远慧远(334—416)是东晋后期继道安(314—385)后的佛教领袖,是佛教教育走向中国化的关键人物之一。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出身世族仕官家族,13岁随舅父游学洛阳各地,‘气博览《六经》、尤善《...  相似文献   

12.
甘南藏族民居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南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藏族民居,多半为土木结构平顶建筑。现存旧有农居一般建在避风向阳,较为平缓山坡上,布局多为层选式。自前而后,有前院畜圈,穿堂过道至二层平顶楼房,紧贴二层楼房后面的则是半地穴式的“马康”及后院。 所谓“马康”,即在平缓山坡中挖出平台,后墙均为粘土夯筑而成。典型的“马康”面宽四间,进深二间,其内木柱支撑,分为两部,左侧用木板隔成一间马厩,右侧则为三间居室。居室一角为连锅坑,锅灶和暖坑相连,作饭煮茶,烟火穿坑而过,既可炊事又能达到暖坑的目的。“马康”四周不开窗,只在前墙一侧开单扇小门,屋顶开天窗,光线尤显不足。这种间连间、房连房、楼居、平顶高低错落的格局,结构严整紧凑。据说“马康”除冬暖夏凉,适合藏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外,还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山西定襄关王庙大殿现存木构建筑和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定襄关王庙大殿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初建时,前檐应为三开间,使用制同后檐的阑普组合,且平柱应在现明间两侧补间铺作下。元至正年间对大殿进行修葺时,前檐改用檐额,并改换前檐平柱。移至今天的位置。定襄关王庙大殿是檐额制度在元代继续使用的重要例证。通过对檐额做法和金代早期木构建筑使用内额做法的分析,笔者认为,二者在做法上应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同关帝庙大殿作为我国现存元代建筑中重要的实例,其精美的平棊藻井,栩栩如生的蟠龙柱,尤其是三座重檐神龛,奇巧精湛,斗拱勾连交错,堪称古建筑中之精品。其结构布局,装饰手法等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元代大殿柱饰的重要断代依据。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装饰艺术是构成古代灿烂的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共具有四个艺术特征:一、服饰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二、服饰图案造型具有“写意”性;三、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标识”性;四、服饰图案构成具有“寓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坊歼灭战     
马坊坐落在山西和顺县西北,是和顺、寿阳、昔阳三县交界的地方,也是我二分区所属的和顺、昔阳、寿阳、榆次、太谷、榆社六个县的中心。北马坊是一个有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因地理位置重要,日军就在北马坊后面的山岗上建起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椭圆形城堡,内分地下、地面、碉楼三层,能容二三百人居住。寨墙高8米,厚1米多,全用黄砂条石砌成,十分坚固。墙上有上、中、下三层枪眼,四角各有一个碉堡,墙四周还有一条宽、深各数米的壕沟环绕。堡墙开两道门,东南面是正门,门楼上有高高的炮楼,西门是便门。站在据点上,可以俯视马坊镇,控制婉蜒穿镇而过的寿(阳)昔(阳)公路。  相似文献   

17.
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是创造"惊人的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无与伦比。这些装饰图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啻一部中华文化"博物志"。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苏州园林的装饰图案进行了文化扫描和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8.
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 ,已逐渐进入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以至家庭生活中。现代装饰图案是表现的艺术 ,本质上是荷载情感的视觉媒体 ;装饰图案是一门程式化的艺术 ,主要是指装饰图案在艺术形式上的特殊表现 ,也是图案内容的特殊存在方式 ,这种装饰不仅包括装饰图案所再现的客观性内容以及其所表现的主观性内容 ,而且还包括独立于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奇特的陈列馆 这是一个奇特的江南古典木雕陈列馆。说它奇特,就是这个陈列馆其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套民居单元房,四卜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里,只住“木头”不住人,从门楼、厅堂、卧室、书房到厨房、阳台,满壁满墙满屋装饰和陈列着江南古建筑木雕,一件件神工鬼斧般的艺术珍品,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历史画卷和中国民间手工艺长廊,从中可以寻到古典名著、名剧、民间传说,大有数米,小如手指,玲珑剔透,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随着西藏与汉地交往的深入和频繁,藏传佛教在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汉地的大量兴建。以成都白岩寺为例,文章主要从藏传佛教建筑的材料选择上注重继承藏地佛教建筑的历史传统和古代优秀的建筑思想,色彩搭配上注重对佛教传统内涵的彰显,装饰艺术上突出对宗教教义弘扬等角度出发,探讨汉地藏传佛教建筑作为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历史实物见证,其所呈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