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或作"盳洋"、"望阳"、"望羊",以"望羊"为正体,历来解为仰视貌或远视义.现代则多认为是联绵词,在词义上或袭取旧说,或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求得许多以不明为义核的新解.但集中剖析此词从上古至后世的诸多用例,即可知它不是联绵词,而是以偏正结构喻指眼的一种病相,即眼白多而偏下、瞳仁小而偏上且不转,并都作谓语,不修饰动词.故"望洋"本义是定睛上视貌,引申为定睛高远视义,指有心志、抱负者眼相.《庄子·秋水》"望洋"今皆误连"向若而叹",其实当连上"目"而成"目望洋"句,此"望洋"用为本义.《庄子·秋水》中此句描绘河伯肖像,寓意深刻."望洋"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确诂,是由于词义训诂只释名而不解物,也是对联绵词的误识与误诂.  相似文献   

2.
先看下面三个句子 :①裁判出格 ,我女子沙滩排球望金兴叹。 (《羊城晚报》1 998年 1 2月 2 0日)②低收入子女望款兴叹。 (《教育导报》2 0 0 0年 7月 4日 )③老外让人望“洋”兴叹”。(《羊城晚报》2 0 0 0年 8月 8日 )究竟这样造出来的词语对不对 ?事实上造这些词语的人是没有弄清楚“望洋兴叹”的确切意义。“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中的“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  (海神 )而叹”。《释文》 :“‘望’,作‘目亡’ ;‘目亡洋’,犹‘望羊’ …  相似文献   

3.
<诗经·秦风·蒹葭>有叠句:"遡洄从之,……;遡游从之,……".其中"遡洄"、"遡游"何义?二者的区别何在?自古以来,训释家大同而不确诂,小异而见矛盾.本文认为,"遡"当训本词本义:趋向、朝向."洄",逆流而上;"游",顺流而下."遡洄":指诗人朝着逆流而上的方向走去."遡游",指诗人朝着顺流而下的方向走去.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性与知、义、礼、伪等核心概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荀子将"凡以知"归之于"人之性",但并没有对"知"作一个或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可当与物相接时,却赋予人一种向善的可能。伪是对人类之性由恶转善的人文规导、价值导向,在荀子的思想中,无论是"仁义法正"之质具,还是义辨之德能,其本身都是与"知"或"智"相关联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概念,"质具"是指"心以征知"的先天具有的道德逻辑推理能力,"义辨"是人"生而有知"的对于心所接之物的感知、判断、辨析的道德认知能力。从"质具"到"义辨"本身反映了从知善到行善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认为"竖"的本义是"竖立",作为詈语的"竖"源自其"僮仆"义,"僮仆"义则因其声符"豆"之"小"义而得。通过考察文献用例和分析字形可知:"竖立"是"竖"的假借义,其本义是"僮仆",该义源于"臤","臤"又得义于表示战俘义的"臣"字。  相似文献   

7.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对于此句中的"置",历来的解释都是:"置,驿站."虽然"置"确有"驿站"这一义项,但孟子之时还没有产生,此处释为"驿站"不合"置"词义发展的事实,考求此"置"之义,应该解释为"设置".同时,"置"其实还存在一个义项"传车、驿车";"置邮"作为一个词,也不是"驿站"的意思,而是"形容像设置驿站来传达命令一样的迅速"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认为"前""后"既表示过去又表示将来,是混淆了"前""后"的时空概念."前""后"的空间或时间义与人们的关注焦点有关,也与其出现的句法环境、与之组合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关.就时间指向而言,"前"均表示时间较早或顺序在先,"后"表示时间较晚或顺序在后."前""后"所体现的时间认知方式古今并无不同.但是,在汉语史上,"前""后"所体现的"人动时静"认知方式的表达形式有一个由潜隐到显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原文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注释抢,突过。按蜩与学鸠之“抢榆枋”,犹鹏之“徙于南冥”,“榆枋”与“南冥”都是指的止息之所。“抢”当释为集,“抢榆枋”等于说“飞集于榆枋”。《释文》引司马、李云:“抢,犹集也”,又引崔云:“抢,著也”,“著”与“集”义近。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相似文献   

10.
"诛"字的本义是"责罚、责备",由"责罚、责备"义引申出"杀戮"。早在春秋后期,"诛"字便引申出了"杀戮"之义。但"杀戮"之义直到汉代才逐渐成熟并占据主导地位。"诛"表"杀戮"义兴起的缘由大约有三个:1.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具有绝对的统治力,往往君主的"责罚"被引申为"杀戮";2."诛""杀"二字的经常性连用,并逐渐凝固成词,促进了"杀戮"义的发展;3."责"字分担了"诛"字的一部分"责备、责罚"义,使"诛"得以专表"杀戮"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