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五代巴蜀文学异质多元、波澜壮阔,存在不同文学版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输血重构现象.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干戈扰攘、战乱频仍,许多文人为躲避战火的摧残纷纷选择入蜀避难.巴蜀地区关阁栈道、曲折往复的陆路交通地理以及溪流纵横、高山滩川般的水路交通条件,对入蜀文人的行旅创作和迁徙态势产生了深刻影响.入蜀文人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他们对新奇陌生、亘古蛮荒的巴蜀文化带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抵触心理和隔膜情绪.入蜀文人颠沛流离的身世遭际以及对蜀地文化凄迷感伤的认知心路,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巴蜀文坛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文学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2.
从《尚书》到《人间词话》 ,中国诗歌理论经历了上千年历史淘洗 ;新诗在中西两种不同诗歌理念的冲撞与交融中也差不多走过了一个世纪。面对中西这样两套极为丰富的文化系统 ,中国新诗非但没有建立起应有的理论秩序和准则 ,甚至对所发生过的诗歌现象也没有做出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总结 ,致使中国新诗(理论与创作 )一直游离在两栖边缘的缝隙里 ,没有自身的基点与坐标。中国现代诗学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激流中确立并建构其价值体系 ,这是自五四以来新诗理论界共同达成的文化理念。流行已久的“嫁接论”和“移植论”这两种建构论观点均有缺陷。基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复杂性和国内目前诗学的研究现状 ,不妨从本体论角度找出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3.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入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巴蜀地区有其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如道教的影响),又西邻吐蕃,与藏传佛教有密切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也具有明显特色。  相似文献   

4.
巴蜀地域在北宋统治地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当时全国各地深具才干的文人纷纷被派入蜀.北宋入蜀文人主要来自福建、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入蜀文人已低于南方地区.北宋入蜀文人的地理分布情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北宋时期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研究》 2 5周岁了 !作为它长期以来的读者和作者 ,我从内心感到由衷地高兴。 2 5年来 ,《社会科学研究》生动地见证了中国新时期学术波澜起伏的全过程 ,成为了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举足轻重的学术基地。除了积极参与整个中国的学术历程之外 ,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建设史当中 ,我觉得值得注意的便是它对四川 (大四川概念 ,包括今天的重庆 )学人的扶持和对巴蜀社会文化的深入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都是它的重要选题 ,既有重点文章的组织 ,也有专题性栏目的设置。众所周知 ,巴蜀地区从青铜时代的文明到今天在西…  相似文献   

6.
北宋入蜀文人群体不仅反映了北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风貌和特征,也体现了他们和巴蜀地域的密切关系。北宋文人以官员身份入蜀,在政治上富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文化上也具有较高的修养。巴蜀地域文化的特质,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形成其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艺术的中西文化取向──朱自清、徐志摩散文比较奚学瑶,黄艾榕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继东汉佛教文化东传以来的一次更重要更全面的文化变革。文化观念的变革,对古老中国的伦理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带来了崭新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是巴蜀史研究取得可喜进展的一年。自从新华社报导了去年在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后,引起了关心巴蜀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极大的兴趣。人们踊跃参加由四川省历史学学会,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川大历史系等十单位联合发起,在四川广汉县召开的首届“巴蜀的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四川等八省市的历史、考古、语言、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从11月3日到6月,与会者围绕着巴蜀的族属与源流、巴蜀的历史与文化两个中心议题,各抒已见,相互切磋;对不少问题都有新的阐述,标志着巴蜀史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笔者仅就会议讨论的一些问题,作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历来都十分重视四川地方史的研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云集巴蜀的学者就曾掀起过以探索秦统一前的巴蜀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巴蜀史研究“热”。建国以后,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以徐仲舒、蒙文通和缪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写作总是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一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是我们理解诗人梁平的思想和写作的一把钥匙.从2005年出版的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开始,梁平的诗歌具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便集中显现出来.重庆与四川、巴与蜀,这两个地方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了诗人梁平的文化血液,成为他诗意栖居的双重家园,这在《深呼吸》中表现明显.在对巴蜀大地进行诗性书写时,《深呼吸》将历史景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密集地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这种呈现绝不是巴蜀历史的机械出土和简单复述,而是敏感多思的诗人个体面对冰冷历史存在和多面历史陈述时的一种心灵沟通和今昔对话,通过这种沟通与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呼吸”中实现巴蜀大地的历史复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情志”表现为核心的诗学。但艺术的表现要通过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来实现。因此在创作中,表现是指作家营构意象的心理能力和作用。本文拟探究作为表现论的中国古典诗学。一、从“言志”、“缘情”到“情志合一”在中国诗学理论发展史上,“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思潮,都源远流长,尽管这两大思潮在分流中时有相互冲撞,但终归汇合交融演变为“情志”表现说。  相似文献   

12.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13.
<正> 只有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才产生出所谓的文化比较“中西”、“体用”观.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它拥有占正统地位的文化,同时又缺乏与外界交流,处于独尊而又封闭的境状,自然也就难成“危机”意识.只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后,这一原本自我封闭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来自欧美的外国文化(习称“西方文化”)冲击,才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近代中国也才真正开始了中外文化的接触:碰撞、冲击、交融、吸收、发展.于是也才有了中国人对中外文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清扬 《天府新论》2000,(4):94-95
前不久,友人送来一部一百多万字的精神食粮———《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立即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口气浏览了全书。获得的启发和联想竟是那样的丰富,以至于染翰为之写下这篇粗浅的读后感。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丰,涵容博大,特色鲜明。大凡接触过蜀人,涉足过四川的人们,都能凭直觉感受到巴山蜀水的旖旎,体味到蜀人的独异性格,也会蒙胧地体认到巴蜀文化异于其他文化的地方。可是,真要叫人冷静下来理性地对巴蜀文化作出明晰判断,不要说一般人难以做到,就是具有一定思辨能力和学术水准的研究者也未必就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有鉴…  相似文献   

15.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东部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古越族的重要支系闽越族,在古蜀文化渐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两支区域文化互相交融,在东南乃至福建地区形成若干地方特色。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漳浦地区所发现的牙璋等文物,成为古蜀文化与闽越文化频繁交往的实物见证。本文从福建与四川两地出土牙璋的异同点出发,论证商周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四川作家群反叛、张扬、追求自由、注重个性的共有特点,正是地处西僻、远离正统文化、道德理性负轻的巴蜀自由、反叛的文化传统使然。巴蜀文化精神不仅从方方面面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塑造,也对四川现代乡土小说文本施加着最根本、最直接的影响,它不仅是小说文本内容的母性渊源,也对小说文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至巨,如“龙门阵”风习与小说的故事性叙事,方志意识与小说的地域指认等,皆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7.
尽管神话研究不等同于文学研究,但对于上古神话的文学研究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是建构四川文学通史先秦部分的基本前提。与荆楚文学等中国地域文学相比,上古巴蜀神话早期文学化程度的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先秦巴蜀文学的总体水平和早期巴蜀文学历史演进的地域统贯性。包括四川文学史在内的中国地域文学史书写在处理上古神话部分时应着眼于对神话固有之文学属性的分析,具体可从还原和整理神话谱系,揭示神话的“意态结构”以及讨论和列举神话对后世地域文学的影响三个步骤着手。  相似文献   

18.
古代蜀人是怎样得名的徐南洲四川古称巴蜀,又简称为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蜀人、巴人以及许多氏族部落在此生息繁衍,先后建立了蜀国和巴国,创造出璀璨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于探讨古代的蜀人因何而得名,即主要从《山海经》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从“五四”到人民中国的建立,到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了几次转型.转型的方向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文学的转型.在文学的转型中都涉及到本土与外来两种文化类型、本文在“文化”这一视角下,描述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世纪末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世纪末文学”,是与“新时期文学”同义的.因为本文探讨的是文学从传统(含有“过去”之义)走向现代(含有“现时”之义)的过程.这就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而“世纪末”正好能体现“时间”这一意义.同时,从七十年代末期产生的文学恰好处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余年,它实在是世纪末的文学,带有骚动与反思,焦虑与希望纠缠在一起的世纪末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孔孟荀游齐对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升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孟荀游齐是齐鲁文化交融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齐文化与儒学的交融,为汉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孟荀游齐是齐儒文化相互吸引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齐文化与儒学相互交融,实现了春秋初期以来民本管理理念的第二次升华,为汉代“德主刑辅”民本理念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链接了民本管理理念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