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瑛 《北方论丛》2004,(6):32-34
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送别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唐人送别诗中由于送别情感的激发和送别情景的感染,催生了许多突发奇想和妙语佳句的开端,约略可以分为铺陈赋笔起句、摹物写景开篇、感兴议论发端三类模式,展现了送别诗开端的蕴藉诗意。  相似文献   

3.
盛唐送别诗虽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而成为历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以近十年国内的研究来看,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审美的视阈进行全面审视的成果却不多见。从审美视阈看,盛唐送别诗主要体现为"彰显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品格"的离别者形象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调之美、"化自然之理为艺术之理的"构思之美及诠释"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4.
许智银 《中州学刊》2007,(4):205-208
唐代送别诗的结尾往往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可以分为“盼见问归”、“伫立怅望”、“长忆相思”、“想象追随”、“劝慰勉励”和“祝福规劝”等多种表现。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空谷余音,不绝于耳,令人赞叹心仪,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及生活告别语,形成了送别诗独具特色的结尾艺术。  相似文献   

5.
怀乡诗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不仅是因为唐代怀乡诗成功地抒写了唐人浓烈、沉重、多况味的乡情,也是因为其抒写乡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客中送人还乡"这一抒情方式最有代表性。唐代怀乡诗对"客中送人还乡"这一场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挖掘和展现,既写了送别的环境,也写出了送别者送人离开时以及离开后的动作、情态和心理,通过对别情与乡情这两种极为悲伤与愁苦的感情的叠加抒写展现了唐人抒情手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6.
唐代女性的服饰华美艳丽、胡化风尚、女着男装、以露为美的特点,表现出唐代女性雍容大气、崇武尚勇、追求平等、开放大胆的审美心态。这种审美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人的审美精神和宽容的文化胸怀。  相似文献   

7.
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浩浩如离心,雨珠滴滴似离愁,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送别诗的深厚韵味和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8.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滥觞始 ,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划分 ,送别诗可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送别诗与留别诗都是以表达离情别绪为主的诗歌创作 ,但由于作者的身份、心境不同 ,因此在表达感情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9.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10.
送别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诗歌必然涉及的主题。以前人们探讨送别诗的源流,一般只至“苏李诗”。而学界的倾向又把它们的作时定于东汉末年。这样,似乎我国的送别诗出现较晚。其实《诗  相似文献   

11.
陆路 《江汉论坛》2022,(7):78-82
送别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文士的聚集地,是送别诗重要创作中心。西晋洛阳送别诗近一半是四言体,还有些送别题材是依附于赠答诗表述之。永嘉之乱后中原世族大都南渡,洛阳送别诗创作亦趋沉寂,北魏迁都洛阳后,送别诗创作有所复兴,随着南北文化交流,五言送别诗逐步增多,北朝送别诗亦逐渐走向独立。北魏末年因战乱迁都邺城,洛阳送别诗创作再度衰落,隋代之后有所恢复。对洛阳送别诗的考述可大致理清汉晋北朝送别诗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亦可为汉晋北朝诗史及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汉晋诗歌中的送别内容还有些是依附于赠答等诗歌体裁。六朝时期,诗歌中对送别的抒写已不再依附于赠答等题材,而成为真正独立的诗歌门类,以五言新体为主要体裁。建康作为都城是文士集中地,迎来送往频繁,故此地送别诗最为兴盛,对建康送别诗的详细考述可大体了解六朝送别诗的特征。六朝送别诗中送者所作远多于别者,送别诗中往往关合离别地、目的地以及送别双方,这些规律和特点亦为唐代送别诗所继承。对六朝送别诗的探究亦为六朝诗歌、唐代送别诗以及六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送别诗略论     
关于送别诗,有的选家认为只有送别亲友远行的诗作才是送别诗,有的则将留别的诗作也包括进来。其实,既然有送别,就自然有送者写诗赠别,行者留诗致意,遣抒的都是别离之情。这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倘是割裂开来,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就不能相互参照发明了,很多有质的共性的东西也不能得到整合分析。因此,无论“送”诗也好,“别”诗也好,都应视作送别诗。此外,还有一种以送别之题来抒写胸臆或进行纯粹艺术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亦应归入此类。在世界各民族的古典时代,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发达丰富的送别诗。然而,送别是任…  相似文献   

14.
陈子昂生于初唐,殁于初唐,那是一个盛唐气象尚在蛰伏、盛唐诗歌审美要素尚在酝酿的时期,斯人身上过早地肩负了盛唐诗歌的审美追求,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尽管在当时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价值,并被广泛接受.这种接受不仅限于文学,还因文及人,强化对其人格力量的尊崇.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包括对陈子昂创作成就的认可、才识人品的敬仰以及模仿其创作三个方面,唐人对陈子昂的接受主要出于社会心理需求和文学发展自身规律等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送别诗在曹魏时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 ,突破了描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 ,把个人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西晋士人将玄学素养展示在送别诗中 ,抒写离情别恨成为体验人生的重要机会和媒介 ,在形式上多采用新颖的五言诗。东晋后期景物描写成为送别诗的有机成分 ,对大自然的亲和与欣赏取代了以深奥的玄谈来超越离别痛苦的表现方式 ,并最终影响了唐代送别诗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唐代疾疫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唐代诗人的创作欲望,也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题材与内容。唐诗中的疾疫书写为了解唐代疾疫与医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史料,而通过探讨唐诗中的疾疫书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和唐人生活状态、身心状况及其与唐代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唐代疾疫诗不仅表现了唐人与疾疫斗争过程中的强烈生命意识,以及疾疫所带来的心态之变化,诗中所写唐人疫病防治观念与巫医并举的措施,也体现了唐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唐代疫鬼思想观念下的驱疫活动、医学发展背景下的医疗措施,以及文人学医、种药和馈赠医药等行为,共同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特殊而鲜活的唐代社会生活画卷,为全面了解唐代历史文化和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社会政治体制较之前代更加完备,其君臣关系也更具有典范性,这是经过唐代小说家的审美心理中介,艺术化地升华为唐人小说中鲜活生动的君臣关系理想图景.这主要由三个层面建构而成:从理想国度层面虚构的"杂于千官"的最高境界;从社会政治层面着眼的君明臣良的理想范型;从道德与人性层面观照的君宽臣安的良性形态.这是唐人小说丰厚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六朝送别活动与送别赋诗是六朝文人交谊与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从六朝送别诗可以了解六朝文人对皇族官僚的依赖性。并且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的变化,这种依赖性呈现弱化趋势。还可以了解六朝官僚与治下吏民的关系,窥测六朝文人之间或真挚或应酬性的交游状况,审视六朝文人的亲情与友情乃至六朝社会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读唐人的诗选,可见选家的取舍目光与审美尺度,而从序言与评语中则可以析出选家鉴赏批评的种种见解,如审美鉴赏向诗境整体把握的提高,以“声律风骨”为最高审美准则的确定,以及以“清词丽句”为他们的主观所好,合则取,不合则舍。这是反映唐代诗学以美学批评为主流的一个重要侧面。有利于我们对唐代诗歌美学批评的理论把握。  相似文献   

20.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