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即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背景剖析,探讨了其社会发展的理论动力。明确其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做好的铺垫作用。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分别从社会主义矛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谈起,来研究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毛泽东在这十七年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集中党和人民的智  相似文献   

3.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至“文革”前 ,毛泽东艰辛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思想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搞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从毛泽东开始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全方位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和理论,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第一次结合"继续取得进展到"第二次结合"的提出并取得积极成果而又遭至严重挫折,再到"第二次结合"的重新开始及成功推进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则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又到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从否定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到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三次大的转换.认真总结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本文从实践角度考察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抗日根据地的雏形初具到建国初的全面展开再到不久后的完全终结的历程过程,认为这一旨在为建立社会主义大厦而奠基的社会形态被过早地终结了;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必然性的同时,应深入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从创建到过早地终结了;在充分肯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应深入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从创建到终结的历史因由,这有助于理解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但是,象中国这样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课题。为了回答这一课题,毛泽东带领全党进行了近30年的艰辛的实践与认识,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最终得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结论。中国社会主义的开拓发端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是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1949年到1956年是从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党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3年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日益结合的43年,是大胆探索、艰苦创业并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43年。在这43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大跃进”运动发生原因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严重挫折和失误.导致。大跃进”运动的发生,除了急于求成而又缺乏建设经验等基本原因外,还有深层的历史原因.本文试对此作点探讨。一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梦寐以求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为它的实现艰苦卓绝地奋斗了几几十年。当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的时候,人们怎能不欣喜若狂。毛泽东曾多次说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5年,当我看到有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依据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毛泽东规划了从新民主主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战略。因此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作出的正确选择。1956年,我国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把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建国时算起,至今已有41年了,其间虽然有不少失误和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早在1949年,我国综合国力占世界第13位,1980年上升到第8位,目前已上升到第6位。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再遭受压迫剥削,改变了在旧社会时被奴役、被凌虐、被歧视的命运。二是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1988年分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作风党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的几十年中 ,深得毛泽东作风学说的熏陶 ,也切实体会到作风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 ,在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 ,丰富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改造理论 ,使作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民生之本,立国之纲。1955年底,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加速完成之际,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给亿万农民指明一个奋斗方向,毛泽东统筹考量我国现实国情和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领导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这一指导农业发展的专门规划。这一规划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进步等重大问题的集中思考和实践总结,是党独立自主探索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这一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为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并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开拓者和理论奠基人.毛泽东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必要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有一套理论。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国家资本主义和政府主导的"赶超式"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重要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我国工业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工业化策略。政府主导的"赶超式"工业化战略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使我国工业化建设有了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从认清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从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把握历史主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立足国情进行实践奋斗、理论探索和自身建设,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道路,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展现出鲜明的国情意识。中国共产党的国情意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科学认识国情、高度重视国情、积极改造国情为目标导向,以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为分析重点,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基本途径,体现了承认国情现实制约性与重视改造国情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国情意识,使这一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0.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多年的曲折发展和艰辛探索,终于在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实现了的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这条道路。为了加深理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新认识和研究毛泽东在探索这条道路中的贡献以及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1956年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