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行沿海滩涂功能区划,是推进海洋及海岸带功能区划的基础,也是有效保护沿海滩涂的重要举措。沿海滩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之间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要实现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需要根据滩涂种类的差异,进行功能区划。沿海滩涂功能区划应该建立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的。沿海滩涂功能区划成功实施的关键,是确立合理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划分体系及指标的设定。  相似文献   

2.
对青海藏区三江源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三江源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评价,针对三江源生态功能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三江源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旨在解决生态与经济之间日益严重的发展矛盾,推进区域开发的不断优化,但目前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正在违背其功能定位,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加速着生态经济系统的熵增进程,使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本文以主体功能区的视角,选取青藏高原区为研究对象,搭建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区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探寻主体功能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术界已形成通说的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有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鉴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效益或生态服务功能无法予以科学确定,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各类大规模开发行为的禁止或限制到底是为了"防止损害"还是"增进利益"难以界定,生态补偿的一般正当性理论在解释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上存在论证缺陷,难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提供支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伴随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的实施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它实质上是土地用途管制下的行政补偿。行政补偿理论、土地发展权理论及特别牺牲理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功能区划作为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哈尔滨市保护类、恢复类、建设类和开发类四类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四类生态功能区的不同服务功能和产业准入标准对哈尔滨市生态旅游进行分区,有助于推动哈尔滨市旅游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的构想,高原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广泛,它们的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同时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提供生态功能区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所以.该地区的保护和重建应采取包括广泛宣传青藏高原保护与重建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创设土地发展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安全、边疆安全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地区。文章在分析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补偿状况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对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虽在一定程度有促进作用,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加,但影响不显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退牧还草补偿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导致居民收入减少,生态补偿"组合体"、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补偿、退牧还草补偿的"城镇"效应挤占"农村"效应。因此,需建立生态补偿主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的多样化格局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疆产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国家新的区域管理模式,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会深化不同区域之间利益的不平衡.笔者从产业、人口迁移和公共服务支出等三个层面对不平衡性产生的机理进行阐述,进而认为主体功能区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于完备的区域间利益平衡机制,而生态补偿正是这些机制中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诸多具有尺度性、区域性特征的政策、手段和方法的集合,针对不同主体其操作的原则和路径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笔者尝试性的针对主体功能区的特点,以平衡区域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为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主体功能区间的生态补偿实施路径.从区域和局地两个层面,以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为基础,构建区域生态补偿体系,最后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激励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探讨生态转移支付实施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通过构建中央政府是否考虑县级政府生态保护能力异质性的信号发送模型,分析生态保护能力异质性的影响,认为中央政府根据县级政府生态保护能力的异质性提供相应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激励效应,并选用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苏沿海分布着重要生态功能区,沿海开发中生态补偿的主要类型为自然保护区与海滨湿地补偿。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资金补偿、技术补偿、生态移民和建立绿色账户等。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为生态保护者的投入及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上限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重点要以生态红利(现金)直接补偿给保护生态环境的个人、企业和政府。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13.
强调用生态分析方法对高校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文 章对这一方法的依据、系统构成和实践运用进行了阐述。认为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生态环境, 在选择自己的生存策略和发展策略时,必须立足自己的生态环境,着眼于生态适应和生态改 造,实现高校管理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借鉴已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构建起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五大系统,涵盖增长性、可持续性、和谐性、自觉性四个维度,兼顾积极成果和进步过程两个标准的共计53个具体指标的省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针对四川的实证分析,增强省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性还应结合省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和全国生态功能区中的定位,相应调整指标或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多年来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取2000-2022年89份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文本作为样本,采用“政策演进阶段-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群体”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其进行文本编码与频数统计,以多维度的量化分析深入剖析了政策的变迁特征及现存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有关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就业促进政策多散布于扶贫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中,尚缺乏针对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就业特殊困境系统的精准施策。同时,已有的政策工具结构不均衡,聚焦于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环境改善的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相对不足。在“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强化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挑战的精准施策,并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放在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以促进该区域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与农业气象地面监测分析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生态与农业气象工作的特点,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了生态与农业气象地面监测分析评估系统。该系统可适时下载报文,对报文进行连接、解译,质量控制,还可按水、土、气、生四类进行数据管理,根据各要素数据的评估指标,以图形、图像的形式输出生态环境地面监测评估产品等,从而实现了生态与农业气象地面监测数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纲领,其中指出:“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本文通过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和国土空间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土地利用模式,可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南充市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建立人口压力、土地利用、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4个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各要素对南充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通过生态区划的方法构建南充市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市生态安全状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文明的组织构架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由生态物质、生态技术与投入、生态精神三方面构成.生态环境意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和逻辑起点,生态环境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保证,生态技术与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媒介、手段和助推剂.文章从上述方面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融合涉及众多异质主体融合关系的塑造,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融合行动者意图,催生融合效应,进而理顺生态融合行动者互动关系,揭示生态融合内在机制,构建生态融合行动者网络。进一步通过生态融合理念的同化、生态产业关系的重塑、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打造等路径夯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融合行动者网络,提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融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