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昌马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8
在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面紧靠村庄的地方,座落着一座南北走向的约50米的山崖,山体南北长约500米。昌马石窟。就座落在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离地面约25米。昌马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无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  相似文献   

2.
王母宫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9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山脚下,开凿于北魏时期。为方形中心柱窟,高十二米,深约二一米,绕中心柱一周约21米。窟内雕有石造像及装饰物,规模宏伟,装饰华丽,与去岗石窟的第六窟非常类似。窟内壁有造像三层,共约二百余尊像,中心柱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壁画的内容布局、构图、色彩、线条、人物形体结构诸方面比较了巴米扬和龟兹两地石窟的壁画,认为巴米扬石窟壁画与龟兹石窟壁画风格Ⅰ、Ⅱ类型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点,作者认为巴米扬西大佛的建造年代早于东大佛,西大佛的年代在6世纪晚期或7世纪早期;从绘画风格看,巴米扬对龟兹壁画风格没有多大影响,从两地大像窟的形制及造大像的传统来看,龟兹大像窟的开创没有受到巴米扬的影响,而是直接源自犍陀罗.  相似文献   

4.
克孜尔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09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仅一些壁画保存较好。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中文信息》2008,(5):108
在维吾尔语中,“玛扎”是“坟”,“伯哈”是“园子”,合起来是坟园的意思,原来这个村确有一个大坟园。玛扎伯哈石窟的名称正是来自这个村名,因为两者的距离十分近,石窟就在村西南不到500米处的山坡上。从地理位置上看,玛扎伯哈石窟位于克尔希村的东南,  相似文献   

6.
麦积山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7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那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相似文献   

7.
道教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宋代,道教世俗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宋代嘉陵江流域道教石窟作为嘉陵江流域道教的载体之一,在这一时期不但从题材内容,而且从造像仪轨等方面都呈现了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殊山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18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433年)。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贩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  相似文献   

9.
道教历史发展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宋代,道教世俗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宋代嘉陵江流域道教石窟作为嘉陵江流域道教的载体之一,在这一时期不但从题材内容,而且从造像仪轨等方面都呈现了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夏石窟艺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石窟的调查和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关专家从莫高、榆林两窟中,初步认定80多个西夏窟,并进行了分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在河西走廊的安西东千佛洞、武威天梯山、酒泉文殊山、肃北五个庙、景泰五福寺等地的石窟,以及宁夏银川山嘴沟石窟、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相继发现了西夏洞窟和壁画。而在这些石窟中,安西东千佛洞,是仅有的开凿于西夏时期的石窟。这些发现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夏石窟的内涵。但在诸石窟中,仍以莫高、榆林两窟的西夏洞窟数量最多,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除重点介绍莫高、榆林两窟中的西夏洞窟外,对安西千佛洞等部分石窟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石窟造像碑刻题记的研究,向来属于金石学与历史学范畴,对其作为实用文体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少有论及,对其文学研究几为空白.元魏石窟碑记文由于其产生的时代所致,具有其特殊的文学魅力,从文学意识、审美特性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征 《西域研究》2006,(4):54-62
本文把龟兹石窟壁画划分出八种类型,归纳出了每一类型的艺术风格特点,并对每一类型的年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阿尔寨石窟各种形式的双身佛像的艺术特点既蕴含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更体现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男女双身的佛像只有藏传佛教才有。男女双身佛像表现的是佛在降魔除障时显现的“法身”。藏传佛教传入阿尔寨地区的最早时间应该是西夏时期。元代是阿尔寨石窟藏密艺术的发展期。男女双身佛像进入阿尔寨石窟与藏传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苏玉敏 《西域研究》2007,9(4):74-83
本文主要是根据吐鲁番文书以及新疆石窟或寺院中的壁画、题记、账册、碑铭,探讨供养人、工匠在窟寺营造中的关系,以及工匠修建窟寺的报酬和工匠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的几种意见,碳十四测定为克孜尔石窟年代分期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测定方法的进步和完善,是解决石窟分期问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6.
宝山灵泉寺建筑装饰图案艺术历史悠久,纹样丰富,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美术考古价值,是近千年间历代中原工匠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的物化形式.对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审美特征的探索,既有助于其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的运用,也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新疆佛教石窟已是举世瞩目的古代艺术宝库,尤其石窟壁画中描绘的众多古代人物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新疆佛教石窟中的龟兹、回鹘、粟特、蒙古、汉民族的服装服饰,从而对以上各民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以及基本特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须弥山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没有涉及有无藏传佛教造像的问题。须弥山石窟有藏传佛教造像和藏传佛教壁画遗存,一是第46窟的藏传佛教佛造像(在北周佛造像基础上的改凿),一是第48窟中心柱彩绘藏传佛教壁画造像。须弥山石窟藏传佛教文化有其生成背景:一是西夏藏传佛教的影响,二是忽必烈时期藏传佛教的影响,三是安西王忙哥剌皈依藏传佛教的影响。藏传佛教艺术影响须弥山石窟造像应该在元代,明代初年敕赐须弥山圆光寺碑记载,寺院住持和僧众大多为藏传佛教僧人,说明最晚也是在明代初年。即便是到了明代,藏传佛教造像的文化背景也是在元代奠定的。  相似文献   

19.
邓亚楠 《晋阳学刊》2014,(6):140-142
敦煌石窟壁画是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线描艺术闻名于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敦煌早期壁画中的线描,从北凉时的粗拙到北魏、西魏的精细,再到北周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形脉络。其线描技法主要包含了土红线、墨线和白色线3种线条,在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形式的基础上,受到西域、波斯及印度等以色、体积、光影造型的影响,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20.
佛教所倡导的极乐世界同人世间一样,都需要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音乐,乐舞遂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乐舞传入中国在适应本土化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发展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乐舞。须弥山石窟中的乐伎雕刻展现了佛教乐舞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乐舞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