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历史过程表现为社会结构的演化过程。对马克思“跨越论”的认识,必须以他的历史过程理论的结构论为前提。本文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分析了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条件性和主体选择性及其两者的辩证关系,提出“跨越”是否合理就在于其结果能否使社会结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有他的独特见解,这就是重“势”的社会历史观。他把客观发展的趋势或形势,作为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立脚点和线索。从社会历史本身存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所以称它为势的社会历史观。柳宗元关于“势”的概念的提出,是在他有名的《封建论》中提出的。在其他涉及社会历史问题上的论著中,也都贯彻着这个思想观点。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中,明确提出以“势”来论证社会制度时,有这样几段:“无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建立在物质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历史不外是人类各个世代的依次更迭,每一时代都以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阶段为基础;人类只能提出符合一定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改变,人们摆脱以往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关系,建立起受人们联合调控的非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把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当作一般的“历史哲学”和抽象的“历史目的论”、“历史终结论”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6.
重视对“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政治”是我们对“政治”这一概念进行重新探索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它与“狭义政治”相对称,意指所有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特征和最一般本质。其基本含义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及其历史惯例或法律规范的社会利益全局关系所支配的公共权力活动和过程。根据广义政治论,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政治生活如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阶级政治是人类社会特定的政治生活形式。广义政治理论为理解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是历史哲学领域中的旗帜性人物。在对以“永恒论”为基调的“一般历史哲学”的“批判性拒绝”中,马克思推出了以“发展论”为核心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遵循了哲学服务历史的基本取向,并沿着两条并行不悖的路径稳步推进了他的“历史之思”:一是依托于唯物史观的分析范式,深入物质生产领域探掘了历史的本质与规律,二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武器切近现代工商业实践格局,洞悉了资本主义的前景和命运。据此而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竭力探掘社会历史的根源并展开对资本主导下的经济运行规则和文化道德机制的实质性批判,确证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以人类解放为核心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哲学运思路向。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就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历史性批判,它在回应“时代之问”中完成了关于人类“历史之谜”的哲学思考。这种历史哲学以“世界历史”为基本定向,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实现了对“当代的自我阐明”,开辟了历史哲学的新境界和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吗? 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早已有科学论述.在人类历史上,有五种社会形态,最早的人类社会就是原始公社.马克思在他的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指出,“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性交,没有家庭的‘群',不属于人类社会”.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中,认为最早人类社会是“原始公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中,论述了人类最早的原始社会,只是包括血缘家族和氏族两个阶段,并没有“原始群”这个社会阶段.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次序,最早是原始社会,其中谈到了氏族,并没有说有“群”这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五形态论”不仅是欧洲历史的概括,其论述轨迹经过了一个由欧洲社会起步并推进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在本质上反映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世界整体”的高度,从社会形态演进“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典型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出发,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五形态论”。  相似文献   

10.
在克罗齐看来,历史与哲学是同一的。他从精神一元论和“内在论”出发,坚决拒斥以“二元论”和“超越论”为特征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人们一旦以精神活动创造了历史,就已经最深入而真切地理解了历史,所谓因果关联和终极目的就只能是不必要的赘疣。克罗齐对人类历史中思想因素的强调,他的内在目的观,有一定合理性,但更多的则显示出他思想的偏狭  相似文献   

11.
“以客观公正性、公众利益优先性为原则 ,追求人类的终极价值 ,造福全人类” ,这是“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的逻辑大前提 ,而这个“前提”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 ,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或科技共同体的头上 ;忽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 ;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 ;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 ;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 ,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 ,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 ,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后,尽管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发生了某些变化,这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国内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少数人为了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趋同论”。因此,认真剖析“趋同论”的反动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从天人同类、彼此感应的宇宙观出发,认为天与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他从“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彼此联系、互为补充的天道观出发,认定历史运演是“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的统一;他既把历史看成按黑、白、赤三统循环顺序运演,又认识到在循环运演中包含着进化;他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运用于历史考察,认为历史运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他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可为后代治国兴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其说是美学名著,不如说是历史哲学要著。康德的“永久和平”愿想虽然来自他对人类历史未来的“揣测”,但经“判断力批判”才获得彻底的哲学奠基。通过“审美判断力批判”为自由民主的公民社会确立道德感的基础之后,康德扼要阐发了他在此前提出的世界公民政体构想,以此论证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世界公民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康德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知识界,为了更好地理解由此形成的学人意识,有必要搞清康德如何凭靠“时代成熟的判断力”构造世界公民论的普遍历史。  相似文献   

15.
“历史完形论”认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客观性和完整性是历史的两个基本属性,其中后者是通史之所以为通史的特殊性所在。过去的通史和“新体”通史,或者不是以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对象,或者因体例所限而不能满足通史的特殊要求,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通史。“历史完形论”明确指出:通史的对象是人类过去的活动,通史要维护和体现历史的完整性。“历史完形论”是我国近代以来通史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作,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又重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主张人类历史必将终结于以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关于“历史终结论”由来已久,沿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向前追溯,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黑格尔→科耶夫→福山。不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历史终结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基础框架是相通的,并且这些理论的根基在历史的检验中越来越显示出弱点。  相似文献   

17.
重视对“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政治”是我们对“政治”这一概念进行重新探索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它与“狭义政治”相对称,意指所有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特征和最一般本质。其基本含义是:社会的政治主体及其历史惯例或法律规范的社会利益全局关系所支配的公共权力活动和过程。根据广义政治论,政治与人类社会同生共存;政治生活如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阶级政治是人类社会特定的政治生活形式。广义政治理论为理解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形态”设定为一个超验的、超民族的主体,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视为它的进化目标,据此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存在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同时,马克思在看待各民族经验性历史的发展时持“多线论”立场,认为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1950年代,李泽厚将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进行了成功的嫁接,实现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化。1980年代他把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以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这就是李泽厚的“移花接木”法。李泽厚哲学是工具论哲学,它是起点,也是贯穿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线索。中期李泽厚提出建立主体性哲学,后期又提出“情本体”。进一步强调了感性、偶然性和情欲论,但是,“情本体”和“工具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因此,工具论在学理上桎梏了他学术发展的潜力,使之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为了突破这种理论上的尴尬局面,李泽厚把马克思主义与康德三大批判相互参照,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历史观来改造康德的先验主体性。李泽厚试图将“先验”变成“历史”,这历史不是黑格尔所言的“总体历史”,而是具有人类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他同时要推翻两个哲学家,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导致李泽厚的“主体性”变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哲学概念。概念语义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相互抵触,貌似严密,实际上逻辑欠缜密。虽然他自己生造的词语很多,但还是掩饰不住内部体系的紊乱。  相似文献   

20.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