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中诸多矛盾的集结点之一,而四大国(苏、美、英、法)对德国统一态度的变化又是德国问题的关键环节,此种变化既影响德国战后历史的发展道路,又影响到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发展进程。如今德国已经重新统一,它标志着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已经结束。战后德国是怎样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四大国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后来四大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态度又有过哪些变化等等,这些就是本文试予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法西斯德国的沉重打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失去了它的大国地位.处理法国同德国的关系,在战后法国对外政策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由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到与德国和解和合作的政策,乃是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局势下法国对德政策的必然结果.法德和解对战后的西欧以及对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企图利用法德合作其谋欧洲霸权的法国,最终也不得不站到反霸权力量的一边.虽然直到六十年代初法德和解始告最后完成,但在五十年代末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宣告结束之前,法德和解的所有重大障碍几乎已被全部排除,法德和解事实上已经基本文实现.关于战后的法德和解及其有关问题,国内与国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也是冷战起源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尽管苏联封锁柏林的行动直接挑起了危机对抗,但从战后国际格局转换的整体视角看,危机的缘起与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和两国对德政策的演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可以说,这次危机是战后初期美苏两国从盟友向对手转变过程中,围绕着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而产生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各自的立场不同并产生争论。由于德国赔偿问题是一个与德国东部边界、西欧战后经济复苏、政治等相交织的问题,因此三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极其复杂,而最终美国所提出的"分区赔偿"原则的确立则标志三大国在处理德国赔偿问题上寻求一致的解决方案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在战后德国对峙的产物。“柏林墙”建成之后,两个德国相互对立、互不往来,民主德国逐渐放弃了德国统一的旗帜,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加剧。“柏林墙”在1989年11月被推倒,从而带来了德国统一的话题。联邦德国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新提出了德国统一的问题,才导致了两个德国奇迹般地迅速实现了统一,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美苏“冷战”对峙为标志的战后雅尔塔格局。“柏林墙”的建筑和被推翻是战后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和世界当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在战后德国对峙的产物。“柏林墙”建成之后,两个德国相互对立、互不往来,民主德国逐渐放弃了德国统一的旗帜,两个德国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加剧。“柏林墙”在1989年11月被推倒,从而带来了德国统一的话题。联邦德国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新提出了德国统一的问题,才导致了两个德国奇迹般地迅速实现了统一,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美苏“冷战”对峙为标志的战后雅尔塔格局。“柏林墙”的建筑和被推翻是战后德国历史乃至欧洲和世界当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德国不仅都是二战的战败国,而且在战后都取得了经济上的惊人发展,两国都是以经济大国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但是,在这些表面的共同性之外,日本与德国之间还存在着价值观和政策方面的根本区别。弄清这些区别,不仅可以反省战后日本的发展道路,还可以提出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造成了德国的分裂。两个德国的对峙与斗争在相当长时期里曾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之一,成为东西方关系的“寒暑表”。那么,战后德国这种分裂悲剧是怎样产生的呢?本文旨在对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缘由作一探讨。一、如何处置德国如何处置德国,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早在战时,美英苏三国就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磋商,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德国的政治前途问题,亦即是统一还是分割的问题。正是三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政策,造成了德国分裂达40余年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对于战后联邦德国的统一政策研究颇多,如学者邓红英就对阿登纳统一政策进行了研究,她认为阿登纳的统一政策之所以没能实现德国统一反而加剧了国家分裂,是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的,主要体现在美苏两国掌握德国统一的主动权并按照自身利益处理德国问题、阿登纳立足于西方的统一政策没有牢固的基础以及敌视东方的统一政策实际加剧了德国的分裂这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战后责任被新正义战争理论作为实现战后正义的方式被提出,逐步发展为一种法律责任,并表现为战后责任机制的建立。随着战后责任机制的多样化,并向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国家和国际社会在选择适用何种机制实现战后责任时,应特别考虑冲突后阶段的特殊地位、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国际法制等因素。这些新标准的提出有助于国际社会在处理战后重建问题上摆脱权力政治的影响,也有利于“战后法”规则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翔实的资料(包括作者和国外著名史学家交流所得的信息),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大国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所展开的讨论和斗争,涉及分割德国和德国赔偿诸问题,阐明了三大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策略,并着重分析了美英苏在这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前途问题是二战期间美、英、苏均一致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战时美、英、苏曾多次进行过讨论和磋商。三方讨论的焦点有二:其一,是否肢解德国;其二,如何肢解德国。由于三大国在上述两个问题上意见无法统一,至德国投降之时,肢解一事不了了之。不过,尽管战争期间三大国围绕德国前途问题的争论无果而终,战后,被"分区占领"的德国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分裂命运。  相似文献   

13.
一战以后 ,德国在远东一方面实行“非强权政治”性政策 ,为迅速恢复和改善与中国和其他远东国家的关系 ,重返远东市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 ,德国承认日本在远东的霸权 ,百般迎合其对外扩张欲望 ,企图争取其在战争赔款、土地划分、裁军等问题上同情、理解和支持自己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德国远东政策的上述特点反映了战后德国地位下降 ,日本在远东崛起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它对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远东政策走向 ,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安塞姆·基弗绘画作品中的犹太教神秘主义题材背景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纳粹长达12年的暴政统治下,因此,德国的文化遭受重大冲击,整个德国走上了曲折的文化探索之路。战后初期的德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二战爆发以后 ,美国开始策划战后对德国的具体政策 ,其中 ,至为重要的是要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但在如何消除这一隐患的具体方式上 ,在美国决策层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形成了保守派与自由派之争 ,并决定性地影响到了美国对德政策的最终形成。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美国对德政策逐步经历了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战后初期 ,美国占领军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强硬路线贯彻执行的。  相似文献   

16.
联邦德国作为独立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对于战后欧洲国际关系和东西方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战后40多年的东西方武装和平都是建立在德国分裂这一基础之上的。联邦德国成立伊始宣布的两大基本外交任务:完全恢复联邦德国主权与统一德国,前者早已实现,后者也在1990年成为现实。因此,重新认识和估价联邦德国成立初期(1949—1955年)的外交政策及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海因里希·伯尔,作为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贯穿着“废墟文学”强烈的自觉意识。他早期作品往往把人的个性自由与战前法西斯主义、战后极权主义对立起来,以警惕德国再次被化为“废墟”,而这一主题竟成了他中后期作品的一贯基调。伯尔作品系列的“互生性”表述手法更是将这种主题在现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8.
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英苏三大盟国首脑共同确立了战后德国赔偿的"实物赔偿"和"分区赔偿"原则,同时也暴露了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矛盾。1946年5月,美占区停止向苏联交付赔偿物资,标志着三大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正式决裂。苏联和美英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互不信任加快了冷战到来的步伐。分区赔偿的执行还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彻底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美、英、法、苏四大盟国强制对德实施了一场旨在从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清除纳粹积极分子的"非纳粹化"改造。由于战时盟国在"非纳粹化"政策制订过程中存在严重疏漏,同时更由于四国对德政策目标及利益的实质分歧,战后,四个占领区的"非纳粹化"改造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非纳粹化"改造过程中暴露或遭遇的其它诸多问题有着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原因。盟国的"非纳粹化"改造固然存在种种的阙失,然而,其对战后德国政治发展积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不应因其阙失而被抹杀。  相似文献   

20.
德国政治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立即恢复自己的理论遗产,尽管在德国的大学中,战后受英国政治学的影响很大。战前政治学(如国家政权论和理想国论)的二重性,逐渐变为专门进行民主教学的科学学科的政治学。在这门学科的范围内,逐步形成了自己问题的领域,其中包括政治学的哲学原理、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比较政治学和关于国际政治的学说。政治哲学研究人的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