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周原出土的H11:1、H11:82、H11:84、H11:112四片甲骨的族属,学界大致有三 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周卜辞,具体说就是文王卜辞;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商卜辞,或认为是 帝辛卜辞,或认为是帝乙卜辞;第三种意见认为:这些卜辞具有商周两族的甲骨特点,是商 王帝辛为册封周方伯这一典礼所进行一系列占卜的卜辞,受封的周人把帝辛的占卜用周人的 语言记录下来,契刻在周人甲骨上。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分歧是缘于各家对甲骨文文辞的不 同理解。本文讨论了这三种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四片卜甲具有两属性,从辞主方面 看,它是商卜辞,是确实的帝辛卜辞;从卜法传统看,它又是卜辞,周是确实的文王卜辞。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的望乘是东土人物,曾征伐过海岱地区的下弁、夷方、龙方、巴方等国族,在武丁晚期的东土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新缀合卜辞资料判断,其族邑望地也当位于今山东莱芜、新泰一带。此外,现存甲骨资料中尚无南土虎方的可靠记载,旧所谓望乘与"虎方"曾有交流之说,恐怕是误读相关卜辞所致。  相似文献   

3.
在30年代的甲骨研究中,学者们在一块牛胛骨上发现刻有四方神名与风名的卜辞:“东方曰析,凤曰。南方曰,凤曰。西方曰夷,凤曰彝。口口口宛,凤曰”。(京520)。后来,在前中央研究院第13次殷墟发掘中,又发现了一块武丁时期的完整的大龟腹甲,上面刻有同样的卜辞,只是前面有“贞帝于”三字,且神名和风名稍有互易的现象。“贞帝于北方曰元,凤曰。贞帝于南方曰,凤。贞帝于东方曰  相似文献   

4.
商代“余子”类卜辞所反映的原始婚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代“余子”类卜辞所反映的原始婚俗胡新生商代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有一类贞问“余子”或“余弗其子”的卜辞:戊辰卜,王贞,妇鼠娩,余子?贞,妇鼠娩,余弗其子?四月。(《合集14116)乙亥卜,王,余弗其子妇侄子?(《合集》21065)戊辰卜,争贞,勿至妇食子...  相似文献   

5.
周初建国以后 ,商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 ,周人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 ,殷人千方百计地要报仇复国。面对这种情形 ,周人在“明德慎罚”的原则指导下 ,注意处理和解决好商周关系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它对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安定人心以及发展生产 ,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而奠定了西周初年社会初步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古籍的编辑和印刷1.1 殷商甲骨文字的编辑殷商甲骨文主要是“卜辞”,但也涉及到殷商社会的生产、战争、贸易,管制奴隶、王室活动等各方面的内容。为了以后查考,就必须按照一定的体例排列贮存。这可说是我国最早的编辑工作。1.2 商周镂于金石的刻文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字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在探索上古殷商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祭祀、征伐和周边方国的关系等方面,前人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成为我们认识上古殷商社会的重要依据,本文试就甲骨卜辞数次提到商王猎象和兕的记载,来探讨商代中原地区的地理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8.
商周时将“岁星”称为“岁”,在卜辞和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鼎”为古“贞”字 ,同样能在卜辞和文献中找到对应的例证。先秦两汉文献中 ,“鼎”训为“当”,“贞”亦可训为“当”或“正”,故“岁鼎 (贞 )”就是“岁星正当其位”,“岁鼎 (贞 )克昏 (闻 )夙又 (有 )商”,是讲正当岁星悬在东北方时 ,武王得到了击败纣王伐灭商国的捷报。  相似文献   

9.
释“■”     
甲骨文中有“■”字,是自组卜辞中屡见的一个奇字。对于此字,过去诸家皆无释,直至最近,仍有人把它当作自组卜辞中出现的一个无法隶定的人物名称看。其实,这个字并非什么难以解读的奇字,它就是卜辞中屡屡出现的“王”字,只不过它是自组卜辞中一种特殊的异体写法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甲骨文是我国商殷时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殷墟是甲骨文发现最早的地方,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首先由王懿荣发现,目前也是出土甲骨数量最多的地方。1984年秋季安阳市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八十五周年,举办一次中外学者参加的“殷墟笔会”,推动甲骨文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现在国内外收藏申骨达十五万多片,《甲骨文合集》)一书共收甲骨五万余片。卜辞中有许多数字记载,引起数学史家的重视,譬如下述史料: (1)卜辞中最大数字为三万((?))。(参考《甲骨文编》一书) (2)甲骨中出现一、十、百、千、万的数字,大于十的数字都是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相似文献   

11.
对商周卜辞、周初金文之“公”字进行字形比勘和义素分析,尤其通过图像学比较后发现,商周金文“公”字形构多与阴茎轮廓相吻合,提出“男根说”,并从语源学之形义通道、音义通道,以及文献学、考古学和文化学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字和用它刻写的甲骨卜辞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时社会风貌的痕迹。关乎民生大计的农业生产在甲骨文和卜辞上都有其原始古朴而又生动形象的表现。这种文字与文化在甲骨上的结合,为我们探寻殷商时期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分析甲骨文及卜辞,参考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主要从字形这一微观视角,印证和补充传世文献中记录的商代农业生产规模、商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农业生产工艺,重现商代农业生产的场景,为我们理解、感受商代农业文明提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商周之际之所以会出现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上的剧烈变化,是因为在周人的文化精神中有着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成为周代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与宗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在甲骨文、金文的教学过程中,偶有疑难,即信手记出。现在整理成一篇短文,不避浅陋之讥,发表出来,以求教于专家及同好。一、《中国历史文选》教科书中选有《武丁卜辞二则》,编者对第一则中的“王固曰”三字所作的解释是:“固,读作占,视兆而问。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吉凶”。显然,这条注释前后矛盾。前面写着“视兆而问”,后面又写着:“观察卜兆来判断吉  相似文献   

15.
《史记.秦本纪》中有两处关于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的记载,关于“西垂”所指,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对于秦人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的时间及原因的认识也不相同。通过文献分析和考古工作证实,秦先祖是商代晚期归周后,随先周文化向外扩张,与周人一道进入甘肃东部地区,为周人“保西垂”。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刘仲华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民族识别产生很早,夏商时期就已有民族区分的观念和称谓,如《竹书纪年》、《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夷”、“西戎”、“蛮”、“狄”的记载。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也有同样的字眼,而且已具有族称...  相似文献   

17.
黥刑散考     
黥,古代五刑之一。其法是“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即在面部或人体其它部位刺字或刻一个印记,用墨涂黑。作为一种侮辱性记号,故黥又异称为“墨”。 一、黥刑之历史嬗变 黥刑始于我国原始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奴隶制国家逐渐形成过程之中,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即有了所谓“夏刑三千条。”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说法,这三千条乃五刑之数,即是“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商周时代,沿用五刑,这在古文献和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例证。《易·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我们会发现在表示“沉没”意义时“沉”字和“沈”字经常混用。“沈”和“沉”是一组异体字的关系。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但是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的使用常会造成文字使用的复杂、混乱的现象,然而在汉字实际应用中,汉字使用的经济性和明确性原则又会制约并影响着异体字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沈”“沉”二字的起源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力图从中理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些脉络。“沈”字起源比“沉”字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现,字形为、、、等。罗振玉先生说:“此象沉牛于水中。殆即貍沈之沈字,此为本字。周礼作沉,乃借字也。”此说甚是准确。对这些甲骨文字形分析我们可知,字形外面的两条线是甲骨文少了表示河水的点的“川”字,用以表示河的两岸,中间则象是或正或倒的“牛”、“羊”之类的祭牲的象形字,整个甲骨文象将祭祀用的牲畜沉入水中之形。这一解释还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找到依据。如:“尞于河三,沈三,俎一”(《合.三三九》)②“使人于河,沈三羊,三牛。”(《粹.三六》)③壬子贞:其求來于河,尞三,沈三,俎牢。(掇二.四零四)古人最重祭祀,从上述卜辞中可以看出,“沈”为用牲之法,而且都是出现在祭“河”上。“沈”应该是古人以牲祭祀川泽的仪式...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盛衰兴亡,其根本原因存在于经济基础之中。周人自始祖后稷至古公亶父,为原始公社制时期;古公亶父由豳迁周原后,规划土田,整顿部落组织,初步建立了国家机构,为周族早期奴隶制时期;文武之际,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周人不断对周围方国发动战争,周族迅速向比商朝更为发展的奴隶制过渡,武王灭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