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隔壁那座山。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的挑水中流逝,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第三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过了一个星期,还是这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当看到他的老友之后,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了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虽然有时很忙,但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快乐的一天     
今天是星期六,舅舅和爷爷说要带我去动物园看猴子。于是我便和舅舅、爷爷来到了动物园。 到了动物园,我们来到猴山。远远望去,我看到了许多小猴子,于是我来到围栏旁边,看到有的小猴子倒挂在树上;有的在吃东西;还有的在打招呼。我跳起来,刚才向我打招呼的那只小猴子也看到了我,就这样我和它玩起了捉迷藏。  相似文献   

3.
方竹平 《老友》2011,(7):16-16
我两岁那年。父亲由萍乡矿务局调到花鼓山煤矿工作。从那时起,我便跟着父亲在花鼓山煤矿生活了20多年。直到考上大学,我才离开矿山。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新余市工作。如今,我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近20年。20年来,我平日里很少去花鼓山。但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我定会去花鼓山扫墓。在乘车通往花鼓山煤矿的路上.每当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高架立交桥。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改革开放30余年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1 小时候,父亲在贵州工作,母亲每天要下地,我便成了外婆家的常客. 记忆中,那是个秋天的夜晚,天黑了母亲还没有来接我.外婆点起煤油灯,我缠着外婆讲故事.外婆拿来针线簸箕,一边纳鞋底,一边用细柔的声音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还有一个小和尚……”  相似文献   

5.
一班之长     
班长,哪个同学不想当?又有权又有势,还能受到众多老师的赏识。幸运之神用魔力棒一指,啊哈!好运降临到我的身上,我当班长了!美滋滋地戴上了杠杠,多神气呀!我还幻想着,将来我还要戴上三条杠杠,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两圈,那叫威风!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下定决心,好好干一番,让我们班成为校园的焦点,所以……每当课间十分钟时,同学们便疯玩起来,我呢,却倚着升旗台等待着动听的铃声,到那时候便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刻了!课前排队要班长来管理,我高高地站在升旗台的台阶上,一览众山小,哪个同学动,哪个同学不好好站,看得是一清二楚。于是,我便一个一个地摆,可…  相似文献   

6.
又到半夜了,巡山的时候到了。我提着马灯,背起祖传的土造猎枪——老洋炮,钻出了窝棚。我家的玉米地,在远离村落的山沟里。我们辽北山区,山林茂密,常有野猪出没。野猪特别爱吃玉米,所以,每到结棒时节,爹便在半山腰树林里搭个窝棚,住在这里看地防野猪。今年,我自告奋勇,要替爹来看地。爹见我长高了,家里的活又实在多,便答应下来。说是看地,其实也很简单,每到半夜,走出窝棚,朝天放一枪,再下山绕玉米地走上一圈,吓唬吓唬野猪,就算完事。  相似文献   

7.
高国镜 《北京纪事》2017,(10):50-53
从前我总以为,即使相隔无数重山,不管父母在哪一座山,儿子也能把父母找到;而今我与父母只隔了一层黄土,我却再也找不到父母了. 京西的大山巍峨险峻,真正是崇山峻岭,连绵起伏.但山民却是山的主人,山是我们的摇篮.记得儿时的一天,我从梦中醒来,却不见了身边的父母,于是我摸黑跳下炕,光着身子,惊叫着就到外边找父母去了.我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发现,父母正借着缕缕月色,摘山榆棵子上的榆钱.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在梦中都喊饿,于是父母为我夜摘榆钱.那早我吃着母亲做的榆钱小米饭,觉得父母真好.此后,不知有多少个早上我醒来,都发现父母没在,于是我便去找.  相似文献   

8.
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当我的启蒙老师不厌其烦地教我背诵古诗句时,我便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初识语文,压抑不住内心的那一份激动,夹杂着一  相似文献   

9.
正在东城区朝阳门附近有一条粶米仓胡同,在它的东口儿有一座寺庙——智化寺。这座建筑物在年幼的我眼中,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每日上、下学都要路经此地;说陌生是因为它永远都关着那两扇朱红色的庙门。庙门口除了那对尽忠职守的石狮外,几乎从没见人出入过。如果不是山门前那块1961年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的石匾,恐怕我永远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大约在我三四年级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兴许我是出生在山里的孩子,从小便和爬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我的大半生,我是爬了不少山的。童年时便爬华山,那是我的出生地。之后迁居河南,又爬过两次华山。生命进入中年之后,爬山的爱好一直不减,近十多年来,或与单位一起,或与老友结伴,每年常有2—3次的爬山锻炼。五岳名山自不必说,黄山、  相似文献   

11.
求助     
<正>“快出来人哟!我需要救助!”清晨不到7点,瘸子章老三便瘫坐在市救助站大门外,嘴里不停吆喝,时不时转脸朝向一旁的年轻男生,用热情又温柔的语气缓声教导:“你要学我,如果他们不出来,就躺在地上打滚,特别要引起旁边的行人注意……”“好嘞!我知道了!阿嚏!”与章老三的满脸红光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昨天(按:1990年12月26日)到海南大学文学院去进行学术交流时,有一位教授对我说:“尤今,你是海南人的媳妇(我先生是海南人)。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婆家,应该跟自己的弟妹们说一些话,做一场演讲。”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义不容辞的情况下来到这里的。由于没有时间充分准备,现在只跟大家谈谈我的经历、我的生活、我的旅游,以及我的写作。我是新加坡公民,但我诞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怡保。这个小城跟海南岛有相似的地方,有许多山,许多椰树。我在那里求学,一直到小学二年,后来就移居新加坡。我在小学、中学读书时,便很爱好文学,读了许多中外古典名著,也读了大量唐诗宋词,这些在我日后的创作生活里,都成了我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烦恼的根源     
人类的烦恼根源,不是做人,而是“我想变成什么”。 自会说话开始,便有大人问:“你长大后希望做什么啊?”从那一刻起,小小孩子便以为人必须要成为某一种“东西”。再加上自小学起,作文题目必定有:“我的志愿”——我要做医生,我要做律师,我要做护士,我要做总统”…… 一出生后的训练,并非自自然然地做  相似文献   

14.
半年前我乘巴士在法国乡间旅行。一次,汽车要在一个小镇上停留10分钟。闲着没事儿,我便走进了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餐馆十分整洁,陈列台上有浓汤、各色沙拉以及咖啡和美酒。我想尝尝法式浓汤,便向老板点了一道。“不卖汤。”  相似文献   

15.
我的故乡在那大山脚下,青山依傍,泉水叮咚。当我的一只脚踏出了那块土地,我便知道,我真的要离开了。这里曾是我用歌声踏遍的地方,我熟悉这里的一切,要与它离别。一年前,当附着现代气息的挖掘机在  相似文献   

16.
相不相信     
有一位顶尖级的杂技高手,一次,他参加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演出,这次演出的主题是在两座山之间的悬崖上架一条钢丝,而他的表演节目是从铜丝的这边走到另一边。杂技高手走到悬在山上钢丝的一头,然后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并伸开双臂,慢慢地挪动着步子,终于顺利地走了过去。这时,整座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要再表演一次,这次我要绑住我的双手  相似文献   

17.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首《送别》,告别了高中时光,我进入无限向往的大学,遇见了陈芳老师,现在她是我的好朋友。犹记得第一次相见时,陈老师对我而言是那般陌生而遥远。那时我坐在座位上,胆怯地朝她望去,站在讲台上的陈老师看上去非常严肃。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感觉只是一种错觉。和陈老师接触多了,我发现她平易近人,很快就成了我的朋友。我喜欢英语,无奈一直都学得不好,但我  相似文献   

18.
    
正自我懂事起,便时常猜想一个问题——我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曾猜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李白那样的人。一席白衫鎏金鞍,水墨策马映青山。仗剑,携酒,潇洒而歌,游历山川江河,取酒独倾,醉意阑珊,挥毫泼墨,写下传世诗篇。路遇不平便长剑出鞘,在谢礼中只取酒一坛,痛饮一口,然后踏歌而去。取一顶斗笠,在一间小酒馆喝个大醉,伏在桌上,听说书人讲述  相似文献   

19.
张伟平:我历来的追求与理念完全一致,就是树要古、山要深、水要清,溪流要迂回,最后落到一个词上,就是画面要干净。所以,你看我在画里面对美的认识表述得很清楚,没有不明不白之处,也没有混混沌沌的污浊之处,更不会有模糊审美意象的结体与用笔用墨。这正是我对待事物自然美的态度,也反映出我的本性。我是怎样认知也会怎样去画,绝对不会在运笔上糊弄过去,也希望能够清清楚楚地摆出自己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20.
张丹 《老友》2014,(7):45-45
老妈拥有第一部手机,是在8年前。那时,我因为工作原因,要去一座北方小城,便将刚上小学的女儿托付给了老妈。为了便于联系,我给老妈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第一次远离家乡,那份惶恐、不适和对家人的思念,时时充斥着我的身心。每天,我都要拨通电话,向老妈痛快淋漓地诉说工作和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再听听她唠叨些家里家外的事,心里便会变得暖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