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高”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范畴。与中国美学较少直接论述“崇高”美不同,从朗吉弩斯、艾迪生、荷迦兹、博克、温克尔曼、康德,到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利奥塔,西方美学论“崇高”形成了一个强大而丰富的传统。本文对此细加辨析与整合,并在与“壮美”差异的比较中,揭示“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积极的肯定性价值的,能体现无限、唤起无限想象的,与审美主体处于一种矛盾、对立、冲突状态的,适合引起包含着痛苦、恐惧、震撼、敬畏和仰慕的乐感对象,对人们重新准确认识“崇高”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美学中,自朗吉弩斯开始对崇高美学关注开始,至近代博克、康德等思想家的理论中,崇高得到全面论述并成为一个完善的美学范畴;在现代艺术的洪流中,崇高的内涵发生了位移,实现了它的现代转向,并成为后现代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利奥塔德的崇高美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构成。本文将从利奥塔德的独特的后现代理论入手,分析其以崇高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以及对后现代的人的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文学在不断克服“浪漫”型艺术的各种矛盾的同时,创造了不负黑格尔所望、无愧于时代、充满生动活泼的理性和丰富现代性内涵的民族“史诗”。但其中发生了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或称“崇高”的转换。这种克服和超越进一步导致了“崇高”的终结和纯粹美的复归,从而标志美洲“史诗”创作的终结。因此,美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艺术的终结”是通过不断克服“浪漫”型艺术自身矛盾而实现的美学嬗变。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5.
论“崇高美”的质的规定性张宏梁从强调量的规定性到强调质的规定性崇高(或“崇高美”、“崇高之美”),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和其他范畴、概念一样,总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西方美学史上最初出现“崇高”这个美学概念,是从自然景物出发...  相似文献   

6.
一、“崇高”概念的历史发展与探讨 “崇高”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国语·楚语上》:“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这里的“崇高”一问只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意为雄伟、高大,虽然它尚无涉文艺美学,但也具有了如今所论“崇高”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可惜的是,与我国的文艺美学发展的特殊性相关,其后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探讨。我国古代的“大”也有崇高的意思,《孟子·尽心章句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在孟子看来,美就是人体善良本性的贯注和浩然正气的内充。而大则在程度上比美更为强烈,在范围上比美更为广大,亦即比荚更为辉煌壮观。显然“大”就是崇高之意。但是,“大”除具有崇高的美学内涵而外,在我国古代还有诸多含义,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后来也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来加以深入  相似文献   

7.
欧阳康 《河北学刊》2003,23(5):40-44
对于美德和崇高人格的解读 ,离不开对于人性和人生境界的理解。本文综观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人性学说 ,提出超越性是人的最高本性 ;概览各种宗教与文化传统对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 ,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生境界说的特别贡献 ;认为美德是对于人生的崇高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行为规范 ,对于美德的追寻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过程  相似文献   

8.
笛卡儿以“我思”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原则,开创了近代意识哲学,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话语的源头和讨论对象。比朗、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都是在答复“意识是否具有实体性”、“意识是否需要先验主体保障”、“‘我思’是认识还是存在”、“我是自为的存在还是为他人的存在”等问题时展开各自的哲学思想。梳理从笛卡儿直至萨特关于“我思”论题的发展史,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的演进和展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东北口语中,“孪生子”一词一般说成“一对双儿(去声)”,比较文一点儿的说法是“双生子”;还有一种较土的说法,叫“双(去声)不朗儿”。“双不朗儿”起源于汉代的方言词“抱(女勉)”。扬雄《方言》卷二:“抱(女勉),耦也。”《说文》“真(女勉)”作  相似文献   

10.
“道不可言”——老子“道”的美学思想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以“道”为核心,老子建构了他的宇宙本体论,但是,当我们读解《老子》时,则发现“道”包含着两个相反的命题:一是老子以哲人的智慧不断地探求“道”的知识;一是“道”的崇高性不时地提醒着老子,使他产生“道”是否可以言谈的疑问。正反命...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西方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并由此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触及的表现主题,荒诞的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人最严峻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12.
朗西埃是法国著名的学者,既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又算是社会学家、艺术批评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不断揭示掩藏在政治表象下的真正社会机体,不断重申关于政治之假的科学真理。朗西埃生命政治研究的新政治概念关注了身体化的感性微观控制层面,他认为政治哲学在哲学系中应该是一种哲学或政治行动,而不是一种清理、整顿政治理性的学问。为此,文章对朗西埃生命政治哲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并对其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自然美观念.从“畏威”到“敬德”,代表了商周之际人的自然观念的转变;相应地,在原始先民的审美世界中诞生了从“尚力”到“尚德”的审美图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对于自然的人性化理解和对于自然的伦理内涵即善的意味的发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崇高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诗词的壮美与崇高胡元坎中国和西方的经典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论述过优美与崇高这两大部类的美。西方真正就美学意义界定优美与崇高的,是十八世纪的博克、康德和席勒。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孟子就对“美”和“大”作了区分,其“美”接近于狭义的美─—优美;其...  相似文献   

15.
史诗:"起源"的叙事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诗具有永久的魅力,不可被复制和超越,又不断为“当下”社会所利用,之所以处于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境遇,在于其拥有其他体裁无可比拟的特征。史诗属于宏大叙事,提供了为后人无限的阐释和追忆的空间;史诗又是关于“起源”的叙事,讲述着最古老的祖先的故事。史诗理所当然进入了神圣的殿堂,字里行间洋溢着崇高与伟大。史诗不断演绎出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章学诚理论体系中“六经皆史”的命题,歧见迭出。本文则从史之含意、六经之地位等角度澄清了一些误解,认为章学诚“六经皆史”之“史”是指阐述先王之道的“撰述”;章学诚不仅没有贬低《六经》之意,反而通过系统化论述强调了六经的崇高地位。文章还对“六经皆史”说之渊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六经皆史”说与庄子的有关论述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西方“崇高”范畴强调由恐惧、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强调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和对立?为什么中国的“雄浑”范畴提倡豪迈宏伟的美感,提倡刚柔相济、优美与雄浑的结合?为什么西方将崇高视为最高的审美范畴?而中国却将温柔敦厚、平淡中和奉为金科玉律?要真正理解中国的雄浑范畴的深层结构,就必须从文化心理的深层做一番解剖分析。从西方崇高范畴的各家论述中,我们常常可以体会到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在威胁着人  相似文献   

18.
蔚兰的大海,围绕着我们的国土。从东北到西南,我们的祖国有绵延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我们的人民就熟悉海、热爱海。“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们民族崇高博大的胸怀;“乘桴浮于海”把我们的文化传向远方,是我们古哲人的善良愿望,“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对着那缥渺的海市蜃楼,我们的祖先曾产生过多少幻想和传说。因此,对于海上交通,  相似文献   

19.
“风骨”与“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学术界曾对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风骨”进行过好几次争论,许多专家都对“风骨”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精彩的见解。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有关论文,也很少有突破。究其原因,恐怕是研究范围太狭小,没有闯出新的路子。因此,本文试图把“风骨”与古代西方的“崇高”作些比较研究,以解析“风骨”的内涵。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是指郎吉弩斯所说的那种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崇高”,而不是康德等人所说的属于审美感受的那种“崇高”。因为郎吉弩斯所说的这种  相似文献   

20.
学术失范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舟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208-212
近十多年来,学术失范现象在不断的规范及批评、愤慨声中虽有所改观,但依然呈现着广泛性、严重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与此同时,学术期刊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失范现象。这一切,严重损害了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期刊的发展。在学术活动中充当着“防火墙”、“守门人”这一特殊而重要角色的学术期刊应坚持走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以维护学术事业崇高、圣洁的形象和声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