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已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却由于制度设计、道德选择、文化积淀、人性弱点诸多因素制约导致独立董事难独立的“两难困境”。要切实解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问题,主要路径是:省级证监会行使独立董事选用的职能;建立中小股东评价独立董事的机制;组建对独立董事具有业务评判力、权利保护力、从业影响力的行业协会;组建独立董事事务所,促使独立董事职业化;对独立董事“驻留”公司的时间与工作的内容进行“法定”。  相似文献   

2.
"全球伦理"的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 ,全球伦理问题面对一系列两难 :全球化和相对主义的两难、“应然”与“实然”的两难、鼓吹和实践的两难……我们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呼吁全球伦理 ,但从现实的普遍性上说 ,全球伦理只是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乌托邦。全球伦理的鼓吹和实践必然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3.
在公有制条件下“私营经济”重生的逻辑中,我们强调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历史地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私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实条件下,私营企业人力资本运营仍面临着“自信”与“他信”、是“资本”还是“成本”、“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等方面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4.
王志远  陈昊 《社会科学》2023,(12):162-174
涉虚拟物犯罪的治理模式主要有“技术治理模式”与“法律—技术二元保护模式”,后者作为当今普遍认可的一种模式,又可分为“秩序保护模式”与“财产保护模式”,二者各有利弊,难以形成统一共识。受存在论研究范式的影响,当前研究热衷于对虚拟物法律属性进行探讨,从而陷入了“物债二分”的两难境地。该范式实质上回答的是“虚拟物是什么”以及“以何种形态存在”等事实问题,而忽略了“虚拟物为什么存在”以及“纳入法律保护的目的”等价值问题。虚拟物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存在,涉虚拟物犯罪治理模式的选择,应从规范论的思维方式展开,即何种保护模式能够满足主体对虚拟物的价值需要。作为财产保护的虚拟物,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应具有社会价值。根据不同的规范目的,应正确选择适应不同种类虚拟物特征的犯罪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保护世界遗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国履行公约中喜忧参半。本文对其中现状做出分析 ;从无形文化之一的语言为切口 ,以甘青“小民族”语言的“两难”处境为实证 ,参照世界有关信息 ,并以文化多样性和语言的文化载体、文化象征功能为视角 ,提出有关建立保护机制的认识与观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矛盾最突出、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与此相应,城市发展中的"两难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干扰和困惑.本文针对中国转型期城市发展中两难问题凸显的现实,系统地探讨了其特征、成因、破解的途径和方法.两难问题的形成是局限条件约束下进行选择的结果;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就是一连串两难问题的累积;在"两难困境"的张力中寻求城市发展的支点,是破解"两难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8.
毕波 《社会科学》2023,(12):40-50
自从《逻辑研究》时期开始,胡塞尔就将时间性与非时间性作为划分实在对象与观念对象的标志。但是,观念对象的时间性问题涉及一个两难:一方面,如果观念对象是永恒的,那么它就无法与具有时间性的意识之流发生关系,因而就不再是“对象”;另一方面,如果观念之物与意识流发生关系,从而成为意识的对象,那么它就会由于沾染上时间性而丧失永恒性,进而不再是“观念的”。胡塞尔指出,我们可以从时间性出发理解观念对象的永恒性,即将之理解为“全时间性”或“随时性”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借此他成功摆脱这种两难局面。但是,在胡塞尔论述观念对象之时间性的相关文献中,并无法找到他对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之构造问题的专题讨论。为此,我们结合时间现象学与先验逻辑学这两个问题域,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明遗民”与“贰臣”交游的情形十分复杂,交游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在明末已有交游,“明遗民”难忘故旧,不忍割席;二是“明遗民”生计维艰,处境险恶,遂投奔“贰臣”,寻求资助与庇护;三是“明遗民”伺机而动,向“贰臣”降将请兵抗清,以图恢复故明。“明遗民”与“贰臣”虽有交游,然并未忘却彼此政治立场与道德操守的底线,常常面临“交”与“绝”的两难选择。不能把“明遗民”与“贰臣”的交游作为对其人格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因此而怀疑甚至整体否定“明遗民”的人格气节,应抱着“了解之同情”,体恤“明遗民”生存的艰难、依附的无奈与隐忍的苦心。  相似文献   

10.
个体道德价值观取向两难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两难选择 ,学生在学校中也会缄默知识、教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价值、师生角色诀择中遇到两难。解决两难问题是人生也是学生的一个大难题 ,但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投资领域开展绩效审计 ,对于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关系重大。开展绩效审计要注意国有产权代理制度下的审计风险 ;审计的滞后性与跟踪审计的条件限制 ;对“公共工程”进行绩效审计的审计重点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复建设的政府决策与审计的两难境地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准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面临攘外与安内两难选择的局面。崇祯对此举棋不定,对“必安内方可攘外”方针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没有下决心去实施,结果导致了明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目前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难题。“思政课”教师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所以,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是会计的“政治化”与“协调化”并进。我国会计制度面临两难选择。转型经济过程中制度变迁研究最有效方法是路径依赖分析。本文从初始状态、约束条件及变迁方式三个角度阐述我国会计制度选择标准。结合WTO内在含义 ,得出加入WTO后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应采取渐进式 ,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在一定阶段 ,我国会计制度仍具有自身的特色 ,世界多样性会计制度会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二难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中存在着一个悲剧人物形象系列 ,他们大多是受“五四”新思潮洗礼过的知识分子 ,但都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传统伦理道德的两难抉择中选择了后者。这一现象实质上表现的是“五四”以后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矛盾和文化冲突 ,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知识分子人格中的深厚积淀 ,同时与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现实处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左翼浪漫文人人格精神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杰祥 《齐鲁学刊》2002,10(1):135-138
在“艰难的选择”中历经的精神矛盾与痛苦是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现实和思想特征。以个性主义、自由主义为内核的浪漫精神是左翼浪漫文人走上政治革命的起点 ,也是他们陷入两难境地的基因 ,并由此导致了启蒙与革命的错位、个性与信仰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革命与改良是当今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往研究存在绝对肯定近代改良,否定近代革命;抑或过分强调革命积极性,而有意削减改良合理性的偏颇和缺陷。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讲教师应对中国近代革命与改良所处之两难境地,以及二者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客观承认二者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引导学生认识改良道路失败命运在于当时社会场景所限,而民主革命情势日趋成熟,与改良相较更具号召与吸引力。近代中国人民在改良与革命之间进行了艰难抉择,最终选择革命方式并于具体实践继续艰辛探索,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高翔 《殷都学刊》2000,(1):91-95
本文结合新时期纪实文学的文体特征、创作实际与批评态势,从纪实文学本就是多元并存时代多学科融汇的杂合体;文学危机中兴盛的“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批评家众说纷坛暂时还难于理清头绪;纪实作家匆忙上阵多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等四方面,论述了纪实文学既充满了活力又潜存危机,必须扬长避短,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离农”和“为农”涉及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同取向,在现有讨论中,它被建构成一种两难选择.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考察,澄清当前讨论中的问题,并引入一种新的视角,即在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来考察农村教育问题,把理念之争转变为关于“农村教育改造”方案的讨论.在人口流动背景下,“离农”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趋势,农村教育的问题在于强化而非缓解既有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提出“再嵌入”的教育改造方案,强调重建学校和农村社会的关系,意义在于使农村儿童的生活回归乡土,从而使他们获得一种整合的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草案》第162条第1款对农村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的限制,实际是一种“捆绑”立法,反映了立法者在解决“房可走而地不能动”矛盾时的两难心境。从法哲学的角度分析可知只有事实很明显的证明法律干预确实优于自由市场又不违正义公平时,才可以选择法律干预。162条显然与这个结论不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