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玲玲 《浙江学刊》2022,(5):183-191
狄金森以矛盾歧义的方式谈论“尘世天堂”“死亡家园”“天国异乡”,以超前的现代意识应对宗教危机与父权统治,建构起一个灵魂自主自治的“诗歌家园”和开放的“家园”诗学。其中“尘世天堂”观体现了19世纪美国世俗思想的萌芽,即从神性永恒到世俗永恒的蜕变;“天国异乡”观揭示了她对基督教“天国家园”观的继承、反讽与解构;“死亡家园”的诗意构建,被其诗歌叙事揭示为“不可能的故事世界”。这些“家园”在活的语言中诞生,构成了无限可能性的诗歌家园,印证了狄金森“家园”诗学的开放本质。  相似文献   

2.
李白非凡的诗歌成就是世人所景仰的,而成就的取得,与其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作者从李白的个性风貌及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入手,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李白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创新,即“感时”、述志”、“尚情”、“唯美”。指出建安与盛唐虽相隔数百年之久,而时代总精神相通,诗人的思想倾向相近,因而李白对建安风骨“转益为师”而又大胆创新乃是必然的。文章最后认为,文学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发展的。作为唐代代表诗人李白,便是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3.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1,17(4):31-32
“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但人们常常由此以为李白的生活个性同样“飘逸”。究其实,从李白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创作中不难看出,李白一生更多的是壮志无从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幽愤,甚至有时还免不了媚俗。  相似文献   

4.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千百年来以他那光彩夺目的个性魅力吸引着无数后人。作为一个在文学史上光跃千古的诗人,他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历来研究者都对他的思想作过探讨,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白的主导思想还是任侠”。有人认为:“李白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前,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李白“自称其先世于隋末中国谪居于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本人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①。詹瑛先生亦赞同陈说②。七十年代初,郭沫若同志则认为,寅恪先生关于李白“本为西域胡人”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③,并肯定李白必是汉人无疑。以上诸说,笔者皆以为不妥。李白乃汉之苗裔,胡之身躯的“中原”、“北地”的混血几。是时代将其所蕴含的多民族丰富的文化乳汁给了她的爱子;是历史驱使李白氏族在人生征途的风雨中经受洗礼,在人类感情的激流中长期积淀,从而孕育和造就了李白这一“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6.
孙斌 《浙江学刊》2000,(3):101-107
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哲学思想中,把伦理和美学划入神秘不可说的领域,并认为“伦理和美学是同一个东西”。伦理和美学的另外两重联系是用永恒的观点和幸福。这主要表现为维特根斯坦的这样两个论题一、“艺术品是用永恒的观点看到的对象,善的人生是用永恒的观点看到的世界”。二、“美正是使人幸福的东西”。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用永恒的观点在维特根斯坦那里所具有的意味,并考察了维特根斯坦的超验/先验幸福及其较强和较弱的立场。在此同时,对伦理和美学的差异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询。  相似文献   

7.
女性之美在李白诗歌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展现 ,李白不仅关注她们的形体之美 ,更对她们的精神之美尤其是对违背父权文化的“另类”之美给予礼赞。本文并试图分析李白妇女诗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白经常在诗中使用色彩词,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美感。这里,我想列举李白作品中尤具特征的白色,重点谈谈其在表现上的特色。一、比率的考察通读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经常在诗中描写白色(特别是用“白”字),有关这一点的评述已经很多。其中,大野实之助先生在《李太白研究》一书中所载的《李诗中“白”的意义》一文,就是评论李白诗中白色的最早论文。他着眼于李白所使用的“白”字数量之多寡,指出:“……李白的诗歌如此喜欢使用表示色彩的文字,在感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白色。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注意吗?”  相似文献   

9.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中国诗歌的母题——月亮,是中国诗人主体心灵、价值的象征,即入世与出世、儒与道的矛盾心态和价值观的象征。月亮原型的内涵,一以“嫦娥奔月”等为深层的入世一出世,即儒道价值观的冲突;二是友谊和爱情的人伦追求;三是合于自然的本体的追求,一种永恒的精神家园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自从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产生以来,西方文学一直以其固有的审美方式审视着人的生命价值和本体意义。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从界定为神、英雄,到普通人、多余人,再到“非人化”的异己物,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把握人自身永恒的确定性。但自我认识之路永无尽头,这道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了无法猜破的命运之谕,贯穿于西方文学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唐晓丹 《社科纵横》2006,(11):108-110
盛行于20世纪西方学术界的“知识分子消亡论”,揭示和抨击了传统意义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角色转换和价值迷失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康德、朱利安.本达和萨义德等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理论,认为在永恒的矛盾面前,无论悲观抑或乐观,知识分子对普遍价值的尊崇本身体现了对现实局限性的“抑制”。而这种“抑制”,正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最重要、最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诚信”二字都是极为沉甸甸的一个词。诚信,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西方谚语“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中国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警示,诗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无一不是对诚信的提撕与尊崇。尽管中西诚信观在基本要求和所起的作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仍然有许多差异,了解并关注这些差异,对今天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国林 《社科纵横》2006,21(5):96-97
“诗仙”李白在池州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诗中的地名遍及池州的名山大川。对其地名的考查,有利于我们了解李白在池州的行踪,更有利于发挥名人效应,促进池州乃至安徽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5.
晚清的两位杰出文学家曾对李白及其作品作过很有见地的评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和李诗的确深受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论者对这个重要问题曾进行过认真的研讨,特别指出李白诗歌艺术上对屈赋的继承,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谈论李白受庄子影响时,却几乎从未涉及李白诗歌艺术上和庄子散文的继承关系。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庄子散文中汲取的营养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多。李白集中引庄子典故的诗…  相似文献   

16.
李白(公元七○一──七六二)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具有鲜明的尊法反儒倾向。他敢于对孔丘、对反动儒家进行辛辣的讽刺和大胆的嘲笑,对历史上进步的法家人物则能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在尊孔思想异常猖獗的时代,李白能够顶住这股妖风,这说明,李白确实有一种反潮流的革新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从表面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的历史转折时期。为了维护唐王朝已经动摇了的统治,唐玄宗李隆基极力提倡孔孟之道,妄图勒紧这条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索。李隆基还亲自扮演过“祭孔”、“朝圣”这一类丑剧,并把孔丘扶上所谓“文宣王”的宝座,儒…  相似文献   

17.
《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在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上占居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思格斯在此部著作中首次集中论述了关于认识的辩证法问题。针对杜林所宣扬的形而上学的真理观——永恒真遇r的谬论,恩格斯着重论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恩格斯指出:人类认识运动是一个矛盾过程.即人类认识运动是一个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运动过程。认识过程本身的这种矛盾,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成果,即真理与津误也是相矛盾的。真理与进误的矛盾是认识…  相似文献   

18.
吴振华 《阅江学刊》2014,(2):120-129
李白《秋浦歌》与王维《辋川集》是天宝后期创作的表现江南秋浦胜境和北方蓝田辋川佳境的两组山水诗。尽管王、李二人没有交往唱和,也没有受到对方的影响,但两组诗还是存在相同之处:它们都继承了南朝大谢、小谢山水诗的艺术传统,运用五绝组诗描写山水景物。《秋浦歌》《辋川集》的差异主要是:李白重主观抒情,王维重客观描摹;李白受民歌影响,追求“诗中有人”,王维则受佛禅影响,追求“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出一种与盛唐时代相同步的浪漫主义精神。盛唐文化的乳汁,把李白哺育成那个时代最完美的人物;李白的出现又使得盛唐文化、盛唐时代大放异彩。也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讴歌理想弘扬自我李白一生几乎与盛唐时代相始终。李唐王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终于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的富庶、安定、强大以及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使得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大都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表现出对功名事业的由衷向往,对自我价值的高扬、肯定,对未来前途的满怀信心。李白是盛唐文人的典型代表。时代…  相似文献   

20.
赵放 《日本研究》2009,(2):41-44
平等与效率总是一个相互矛盾的话题,这一点在日本遗产税“存”与“废”的问题上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并且在与平等相联系的“存”和与效率相联系的“废”之间引发了争论,由此也对我国今后可能实施的遗产税制度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