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问题一直是欧茨小说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虽然她并不是女权主义作家。本文试图通过对欧茨小说中四位典型女性——洛雷塔、莫琳、杜丽、玛丽亚娜——悲剧性命运的分析,来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尤其是女性自身的问题。同时强调了女性的生存主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战国策派主将陈铨的代表剧作,《野玫瑰》在抗战文学中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但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它却一度被左翼人士指责为为国民党反动派效劳的法西斯主义文学。本属文艺范畴内的学术争鸣由此上升为以政党政治为背景的话语论争,突出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文艺领域内对话语权力的激烈争夺,对其后文艺思潮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欧茨在其代表作《奇境》中描绘了一幅众生受难图,而究其受难之原因则源自无所不在的权力运作。文章从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入手,从权力的规训场所、技术、工具三个方面分析权力对小说中个体的控制和操纵;继而分析在这种权力规训下个体的驯服与反抗,以及在反抗中个体展现出超乎常态的激情、生命活力与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话语"以言行事"的功能,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言语行为理论在传播学中的研究应用,不仅关注话语权力分配,更为丰富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及促进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言语行为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从本质上揭示了话语的力量,突出话语以言行事的功能,使人们能够准确把握信息交流双方的真实说话意图,彰显传播和社会变迁的互动本质,充分认识到话语权力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玲珑》杂志在塑造完美摩登女性形象之外同时建构了一个负面的男性形象,并对之大加声讨。在压迫/反抗的女性话语逻辑支配下,男性被建构为施虐者,女性在话语狂欢中完成对男性的反抗和讨伐。然而,话语狂欢终究不能解决现实困境,女性批判男性,寻求自主的同时,却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商业资本的陷阱。《玲珑》杂志中的负面男性形象建构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话语暴力揭橥了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面对男性时的复杂心态,映射出她们在消费浪潮、大众传媒与外来文化的轮番刺激下的欲望和挣扎。  相似文献   

6.
7.
8.
翻译作为话语的一种形式,有着文化建构的功能。而任何时代都有对话语进行制约的“知识型”。受所处时代“知识型”的影响,林纾的翻译采取了对翻译文本加以选择、翻译中予以删减或对言说方式进行改写等策略,从而保证了其译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男性话语是主导,而女性话语权一直被压抑着。女人只能以男人的声音说话,或是干脆处于"失声"状态。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欧茨的代表作《他们》中的莫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生活在男权淫威之下的女性寻求自我声音、获取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二元结构下的独特现象,农民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处于社会边缘,很多学者用"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来分析农民工问题,然而,当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对农民工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排斥。本文则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借用福柯"话语"的概念,以及关于知识、真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论述,尝试分析在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中,话语权力的运作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农民工的"他者"和边缘地位是如何被主流话语建构和维护的。  相似文献   

11.
《他们》是美国当代女作家欧茨的早期经典之作,通过对其中几位典型女性的细致描述,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给女性造成的肉体与精神伤害,以悲剧环境下女性的悲哀深刻地诠释了女性生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在实际历史上韩信虽然死于政治权力的斗争,但由于韩信占据着某种道德高点,在传播过程中道德权力逐渐超越政治权力占据上风,表现为精英阶层和民间社会多从正面认可韩信形象.以“崇德”为重要特征的儒家话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有极高的话语权力,当司马迁以有德与否的潜在标准来记录历史人物的相关经历和事迹时,他已经获得了这种巨大的权力,这也是决定韩信形象传播走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简·爱》通过文本的对话性展现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探索自身主体性的成长过程,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伴随着人物主体性的逐步形成和女性心理成长的轨迹,探索事实真相与道德升华之间的平衡点,以女性的视角探求叙事方式与故事的可信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情节的设置以及叙事方式的渐变开辟新的获取话语权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15.
人类如何解读有关两性关系的男女符码 ,往往从根柢处规范着父权制以来男性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意义。中西女性边缘化、男性中心化的方式不同 ,由此建构的男性权力话语各具形态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其学说以语言学为基础而影响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学术领域。福柯对空间、权力和话语的分析在其理论体系建构中独树一帜,并在当代学术界不断引起争议。在美学与文学艺术学界,福柯的空间、权力和话语理论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空间呈现、艺术家的话语权和身份认可、文学艺术对人类生存实践的影响,在后现代艺术中已经不同以往。本文以福柯的空间、权力和话语理论建构为线索,试图分析后现代艺术的空间特性以及其中话语权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劝导》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最后一部完整的经典小说,该小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奥斯汀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巧妙的写作技巧,亦表现出作者女性话语权威的构建。以往学者对奥斯汀经典之作如《傲慢与偏见》、《劝导》的研究,多从叙述角度、人物刻画、自由间接体的角度剖析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劝导》为例旨在为奥斯汀女性话语权威构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认为从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挖掘和解读奥斯汀女性话语权威的构建具有可行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从生态批评的视域来看,《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爱丽丝在兔子洞中的奇幻之旅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爱丽丝代表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立场,在与动物们的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未能顾及动物们的感受,因而无法与它们和谐相处。第二个阶段,在见证了人类世界的荒诞不经和动物王国的公正有序之后,爱丽丝拉近了和动物们的心理距离,更加尊重和理解它们,把它们当作平等的伙伴,她也最终被动物们所接纳。爱丽丝的神奇经历佐证了生态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只有自觉摒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以更加谦逊和平等的姿态对待自然万物,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构建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在其长篇小说《光明天使》中讲述了一出复仇悲剧,主人公欧文和科尔斯顿在重压下展现出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但性格缺陷却让他们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理想的崇高与奋斗的逆行这一悖论使得主人公注定以失败告终,也使小说流露出浓烈的悲剧意蕴。文章从悲剧与性格入手,探析《光明天使》中人物性格缺陷与其悲剧结局的关联。透过性格悲剧的文本表象,展现在叙事背后的是欧茨的忧患意识。一方面颂扬了时代激昂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又内隐着她对美国当代社会弊端的关注以及对青少年成长、激进女权主义运动的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