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列女传》到《烈女传》看妇女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受封建礼教和贞节观念的束缚,广大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然而这种低下的地位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列女传》到《烈女传》来粗略地谈一下妇女地位的变迁。 先秦时期,并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规范妇女的理论,只是散见于一些古籍中,如《左传》、《春秋谷梁传》等都提到了女子三从之说:女子“从人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即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一些儒家代表人物由轻视妇女进而严格男女之大防,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孔子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孟子提出夫妇有别,女子要顺从丈夫。荀子不仅强调女了要“无违夫子”,还要女子“柔从听命”。这些零散的宣扬男尊女卑的女教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情况的变化以及后世整理者个人的好恶或删改或增益,变成系统整齐划一的女教理论则是经汉代儒生之手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卢梭的伟大著作《爱弥尔》中解读出他的又一教育理论,即德育生活化理论。具体而言,文章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内涵;卢梭德育生活化理论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3.
以弗洛伊德、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关于母子关系的理论对《聊斋志异·贾儿》进行重新阅读分析,认为贾儿与狐狸的正面冲突实际上体现着他与母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贾儿与贾人妇都有着某种试图回复到母子一体的前俄底普斯期的冲动,这在文中表现为贾人妇将讨狐的厚望寄予给贾儿,而贾儿也用尽心计击毙了满足母亲女性欲望的狐男;不过在母子乱伦禁忌的限制下,贾人妇最终以疯癫的形式将其欲望指向了狐狸。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曾对其长篇小说《围城》作过多次修订,其中1980年所出的"重印本"对此前版本改动最大。该书的修订客观地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对其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国语文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该书的修订看,中国语文现代化至少包括如下内容:语言共同化、文体口语化、汉字简省化、词形规整化和格式清晰化。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司法制度是一个薄弱环节.宋代的司法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有着相当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宋代司法制度的研究,虽发表了一些有见解的文章,作了某些专题探讨,但却未成体系,难窥全貌.本文通过<宋史·刑法志>中对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的阐述,论述宋代的司法制度,反映出宋代的司法特色,给我们当今的法治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在各个阶层中进行传播的媒介。而片头是电影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它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从影片《如果·爱》中来解读片头是怎样发挥预示和贯穿整个影片的作用。主要从片头的色彩基调、片头的独白、片头中歌舞剧的开始三个方面来透析对《如果·爱》影片的预示和贯穿。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受作者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比较鲁迅2个时期创作心理的差异,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变。《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都是鲁迅的人生记忆叙述,由于不同情绪的影响,故而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序列。从对记忆的不同叙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的认知差别,这是由他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决定的。《朝花夕拾》唤醒了他心底的民间记忆,促使他从启蒙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不仅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而且也使小说中"哲学家/汉子"的隐喻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鲁迅的小说创作也实现了转型。  相似文献   

8.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提出的教育理念。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语文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材中《日本签字投降》一课为例,对新闻题材课文的有效教学探讨,提出语文有效教学的四个标准,即为有新意、有参与、有生成、有文本;以授课案例的流程说明这四点的具体表现,探讨今后小说等其他文体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列宁说:“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资本论》的逻辑,是指《资本论》范畴的辩证运动;《资本论》的辩证法,是指资本主义的客观过程的辩证运动之描述;《资本论》的认识论,是指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辩证过程之描述。所谓三者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10.
木兰故事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中被不断的充盈扩展,尤其是经过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改编,添加上“相亲”、“爱情”及“护君”等情节,演绎了一个与中国原本简单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不尽相同,但却被全球受众所接受并喜爱的故事.迪士尼动画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利用中国色彩和中国味的同时,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误读的情况.迪士尼改编中的美国元素,既有中国观众较为喜欢的,也有较为排斥的;较为喜欢的有柔美的画面、搞笑的配角、平民化的倾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等,而较为排斥的有过于商业化、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篡改等.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日“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任诞》,对魏晋风度的特点从一个侧面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任诞》,对魏晋风度的特点从一个侧面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历来的研究者多认为是一部讽谕现实,劝诫世人,表现"人生虚渺"的作品。笔者结合李公佐的生平经历与唐代的历史现实,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从幻梦文学的角度,揭示《南柯太守传》所表现的其他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铭铭先生的《人类学是什么》一书中讲述了人类学主要研究的两大方面即: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而认定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核心。本文将从针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及我个人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继而阐述一些对"人类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见解和思索。  相似文献   

16.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巫文化是<诗经·陈风>最为鲜明的主题.这一风俗应当来源于上古先民求雨活动的变异.求雨的实用功能在这个时期已经衰退,而给男女自由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有人认为<陈风>的巫文化的特点在于周陈时期"大姬"的影响和南方楚文化的熏陶.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陈地本就有着丰富的巫文化传统,二是商文明的浸染,使陈诗体现出强烈的巫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幸福》,从"无情节"表现手法、意识流技巧和象征主义手法等方面阐述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独特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戏剧《安娜.克里斯蒂》通过主人公安娜的坎坷命运以及人与人、人与大海之间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对奥尼尔的宿命观进行了揭示、讨论和剖析。  相似文献   

20.
在《真理与方法》中,语言被赋予一种实践的特征,它不是指称消极地反映世界,而是标志着和世界的实践关系并构成世界。语言是通过公共生活才得以可能的,语言的前提条件就是作为基础的一致性。一致性是固有存在的,而不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现代大众社会过分强调对专门化的崇拜,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的巨大差别以及社会权力的不均。我们的公共生活过于强调差异和争端、竞争和怀疑,而忽略了那种我们真正共同拥有和将我们联合在一起的一致性。只有沉思潜在于人类生活规范的深层次的一致性才能克服这些缺点,只有在解释学的语言图景中、在永不终止的平等对话中,人类生活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