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是逻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带来了真理论研究的塔尔斯基转向:在研究基础上,发生了从本体论或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在研究动力上,发生了从揭示真之本质到克服语义悖论的转向;在研究主题上,发生了从研究真之本质到研究真之规律的转向;在研究进路上,发生了从下定义到公理化的转向。公理化真理论是在塔尔斯基转向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真理论。理解塔尔斯基转向是理解公理化真理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一、真 一个艺术作品,只有作到了“真”,才有认识价值。散文既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又是“汪洋辟阖、仪姿万千”的灵活自由的文体。因此,在艺术的真实上,它与小说,诗歌是有共同点的,但它更要求内容真,生活真;思想真,感情真,即所谓真情实感,要“言之有物”,既不作“无病呻吟”,亦不作诸事冗杂的凑合。散文记人叙事,不但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艺术是"真"的显现,揭示了生命存在中的一种真实状态."真"在艺术作品中比"美"更本源,艺术是"真"对"美"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4.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误区之—:以“(?)”统摄“真”与“美”。 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代表了一种“至善”的价值取向。在真、善、美人格三要素中,儒家过于强调了“善”这一要素,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而“真”(原始儒家没有提出“真”这个概念,他们所讲的“信”和“诚”可以说是与“真”相近的概念,信、诚是指道德上的真诚,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和“美”则被“善”所涵盖和统摄,从而丧失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样一种人格设计显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已  相似文献   

6.
“真”是逻辑学的一核心概念,但其界说争议颇多。本文据“真”的指称对象不同把“真”分为三类:命题真,命题形式真,重言真,然后据它们各自“何以为真”分别用递归等方法予以界说,使逻辑中的真能用能行的方式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最早是作为一个画论范畴由五代画家荆浩提出来的,他认为绘画艺术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图真",即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借用"真"这一范畴来评点小说.他们用"真"来要求小说情节合乎生活情理;用"真"来要求小说人物典型鲜活;用"真"来要求小说细节缜密合乎逻辑,从而使"真"这一范畴演变成一个小说艺术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8.
在概述弱公理化真理论与无类型的弱公理化真理论 PUDT 的基础上,证明无类型去引号理论,即正一致去引号理论(positive uniform disquotational theory,简记为 PUDT)是一种正真(positive truth)的弱公理化真理论。对 PUDT 进行适当扩充,可以得到在经典逻辑上不相容,而在直觉主义逻辑上相容的公理化真理论。但是,这类公理化真理论并不是理想的真理论。  相似文献   

9.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籍。它记载了大量历史事实,描绘了春秋时代的历史面貌,表现出对事实之"真"的认识;另一方面,《左传》在记史中又表现出对伦理道德不同的认识,反映了对观念之"真"的追求。此两种"真"在《左传》中密切联系,相得益彰。《左传》的"求真"精神反映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真之理论的观点大概出现了三次转向: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初期,伴随着哲学领域的本体论转向而出现.这一时期,真出现在形而上学、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等哲学理论中,真与判断理论相互联系,真成为哲学约定的副产品.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中期,伴随着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而出现.这一时期,关于真之理论的讨论主要围绕真谓词的使用和意义来展开.第三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对"何为真之本质?"这一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并且对"真"的讨论不再关注语言分析的方法,而是关注"真的"一词的日常表现,关于真之理论的讨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在当代,真之理论根据哲学研究主题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当代真之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真理论的传统分类难以一致地处理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在弗雷格的意义理论视角下,主要代表人物的真理论思想可获得更为合理的归类与解释,同时我们也能获得对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的更深洞察,得到逻辑一元论的结论。弗雷格的逻辑理论在所指维度揭示真谓词,是一种关于先验真的理论。通常的真理论只是在语力与涵义维度上解释真谓词。真是在动态权衡后被背景模型下的理论接纳。从这种真概念,熟知的符合论、融贯论与效用论可得到兼容而充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和善,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命题,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作为美学命题的真、善、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解决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为“情景合一”,最终体现为艺术的真和善。这种情和景的相融合一,既是创作原则,也是审美鉴赏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与善的相融,既是审美主体审视审美客体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审美客体更好地为审美主体服务的指导思想。真与善在政治讽刺诗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为“情景合一”;另一方面,这种情与景的相融合一却存在着明显的互制性,即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坚持真情实感与真境真景的统一,以体现真美,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规讽的原则,以体现善美。就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实践而言,这种规讽性的善美往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鉴于此,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也往往受善制约,从而显示了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忆……     
忆家乡那蔚蓝的天空,真想变只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忆家乡那清澈的河流,真想变条小鱼在河中嬉戏;忆家乡那碧绿的草地,真想变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忆家乡那葱郁的树林,真想变只松鼠在树枝上跳动……指导教师冯林妹忆……$上虞市正裕培训学校作文班@吴佳慧  相似文献   

14.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弄错副词“可”“真”的用法。本文针对此,分析了“可”、“真”的归属问题;“可”、“真”在句法中分布的特点;“可”、“真”在篇章中的具体用法以及“可”、“真”的共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陶渊明饮酒生活体现出对“道味”的追求,对“真”的回归,将肉体上的真上升到精神上的真,这种情趣决定了陶酒诗的情感内容体现在对生命的咏叹和对天真的高歌之上,同时也决定了陶酒诗的平淡风格,其诗中的酒味、醉境是冲和、平淡的,是一种物我无滞、物我一体的道境、玄境。  相似文献   

16.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真、善、美三者的巧妙结合 ,真为善奠基 ,善为真导向 ,美是真与善的表现形式。所谓真就是承认客观实际 ,重视客观实际 ,揭示客观本质 ,尊重客观规律。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用美和善去表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科学的精神就是求真 ,是解决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规律的认识问题 ,越是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就越真。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 ,其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善的导向和美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们用善和美去表现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 ,去揭示了自然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突出了人们对真情、真理追求的信念…  相似文献   

17.
《建国诠真》是徐树铮于1921年撰写的一本政论性著作。文章以《建国诠真》一书的主要内容为载体,分析了徐树铮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进而对这位历史人物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论曹雪芹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里的"真",包含有三层意义:首先是指生活原型之真,亦指作者的生活经验之真;其次,是人物形象之真与艺术效果之真;复次,表现为作者主观的情真意切,而并不以摹写的酷似逼真为至高的境界与终极目的。正是"真"字文章,打破了18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方文艺界机械反映论的框框,也造成了《红楼梦》对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超越,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元始天尊说无上内秘真藏经》融汇佛教"法界"学说思想成果,构建了大乘道教的"法界观"."真藏"意味着法界,真实存在于众生自性本具的"道性"之中,所谓"道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真藏法是超越有无二边、"一真一切真"的最究竟境界;一切众生都与天尊本性平等.《真藏经》的"法界"之说并非华严学"一真法界"义理的翻版,实际上是为了回护、彰显符合道教精神特质的"道"身有相学说,为诠释"道"的真常、实有之理论特质,论证"道性"的本体意蕴服务的.他不仅凸显"身"为实体,而且强调"心"亦是实体.在这一点上,《真藏经》又融会贯通了佛教天台宗圆教学说的"法身有相"命题.《真藏经》法界学说的理论特征与中国佛教"性空妙有"的思想特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在逻辑学中,真既可以做谓词,也可以做形容词,并且与句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为了获得真,他开创了一种形式语言的方法,从而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奠定了研究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